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胃热证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评价胃热证基础研究的现状。方法 分别从生理、生化、病理、经络腧穴、神经活动及动物模型方面综述胃热证研究进展。结果 胃热证患者有胃内温度升高、胃酸增加、胃收缩力增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胃热证患者自觉胃脘灼热、消谷善饥的症状。结论 目前对胃热证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不少有益的成果,如何建立有代表性的胃热证模型来深入探索其本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急性单纯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单纯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患者纳入研究,将其以随机信封法分为中医组与西医组各50例。西医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组予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西医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中医组及西医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均P<0.05)。治疗后中医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中医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均P<0.05)。结论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急性单纯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疗效显著,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下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认识"内生五邪"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过程中,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等综合性病机导致气血津液、脏腑阴阳的异常变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可随证运用疏肝泄热、和胃抑酸,运脾温阳、平胃化湿,宣肺健脾、养阴润燥等治法,以清涤内热、疏解内风、祛化内湿、温散内寒、濡润内燥为目标,体现了中医调和脏腑、燮理阴阳的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中医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进行分类,分别选取50例,并相应选取各5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腰背部、股后区、小腿后区。并记录相同区域的两侧体表温度差值结果:1、中医各证型与对照组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中医各证型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中的健康人群双下肢温度高低不是非常明显。气滞血瘀型与湿热痰滞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高;而风寒湿滞型与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低。结论:1、通过红外热图技术结合相应的临床体征能够很好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红外热图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中医在辨证过程中判断寒、热证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吴茱萸汤结合艾灸百会、三阴交穴治疗胃虚肝寒型眩晕临床效果,探究眩晕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155例胃虚肝寒型眩晕患者(2020年6月—2022年2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77例)与中医组(78例),参照组患者研究过程中脱落2例,中医组患者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参照组(75例)与中医组(7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西医(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中医组患者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吴茱萸汤及艾灸百会、三阴交治疗,比较各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变化及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S)评分变化、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72/75)比参照组患者(86.67%,65/75)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DARS评分及DHI-S评分、基底动脉(b...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分析34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探讨SLE的发病规律和特征,进一步加深对SLE的认识。结果:阴虚内热证211例,非阴虚内热证135例。阴虚内热证组和非阴虚内热证组在性别、年龄、病程、WBC、PLT、ES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组C3、C4较非阴虚内热证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阴虚内热证组IgG、SLE-DAI积分较非阴虚内热证组低,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G、C3、C4的高低与中医辨证非阴虚热证和阴虚内热证存在一定相关性,慢性活动期的SLE患者,以阴虚内热证者居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9.
VEGF与RA患者寒热证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热证候分类的客观基础,研究中医四诊信息与RA患者血清VEGF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VEGF,并进行中医寒热辨证分型,分析VEGF在寒、热证候之间的差异.结果:偏寒型RA患者VEGF水平比偏热型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寒热证候之间VEGF有显著差异,寒证的VEGF.高于热证,提示VEGF可以作为RA寒热证候分类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寒、热证候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纳入RA患者115例,其中寒证58例,热证57例。采集中医证候数据,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细胞因子在RA寒、热证候中的差异。结果?与寒证组比较,热证组CD4+T细胞、B2细胞、B1细胞、NK细胞数量降低,IL-1β、IL-8、IL-6、干扰素(IFN)-γ升高(P<0.05,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CD4+T/IL-6<30时,判断RA热证的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2.4%;CD4+T/IFN-α<205时,热证可能性大,其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91.2%。结论?寒、热证候间淋巴细胞数量及细胞因子有显著差异,CD4+T/IL-6<30和CD4+T/IFN-α<205是RA热证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辨证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石现  丁宇  张诚 《中国针灸》2002,22(2):11-19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证的关系,探索中医的人体功能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检测分析了80例寒、热证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的伏安特性。结果:寒热证患者的异常经络数明显多于正常人,其伏安面积值根据寒热的程度,各有向正负两极发展的趋势。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寒热辨证的量化诊断。  相似文献   

12.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寒、热”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辨别疾病的寒、热证型对临床诊断、治疗、选方用药均有重要意义。运用代谢组学技术 可从机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水平探索中医寒、热证型的实质,并建立精准量化的“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不同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医院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参照《证素辨证学》证素诊断标准,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症状轻、中、重程度定义,制定规范的四诊资料采集量表。患者入院确诊后即进行中医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规范数据采集环节,培训资料采集人员。设计统一调查表,建立调查档案。集观察对象症状、体征,在辨证四诊基础上,采用证素辨证方法辨证。[结果]符合初步纳入164例,排除14例,剩余150例;胆囊疾病5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50例,不明原因5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阳虚、气虚、湿、食积、血瘀、阴虚、血寒、血寒、热、寒、痰,频数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阳虚、气虚、食积、寒、热、血瘀、阴虚、痰、血寒、血虚。本病表现为虚中夹实,主以气虚、阳虚为本,并见气滞、湿困、食积实邪,可兼夹血瘀、寒邪、热邪、痰、血虚、血寒。[结论]病位证素:不明原因主要为脾、胃;胆囊疾病主要为脾、胃、肝、胆;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为脾、胃、肝、胆。病性证素:不明原因主要为气滞、气虚、阳虚、食积、湿;胆囊疾病主要为气滞、湿、阳虚、热、寒、气虚;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为气滞、湿、阳虚、气虚、血瘀、热、寒;三组间均主要为气滞、气虚、阳虚、湿,胃大部切除术后与胆囊疾病还同见寒、热证素,胃大部切除术后同时还存在血瘀证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RA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中医辨证属寒证或热证的RA膝关节病变患者52例(104个膝关节),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种不同证型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厚度和滑膜血流,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热证与寒证患者在关节腔积液及滑膜增生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但热证患者的关节腔积液量较寒证患者显著增多(P0.05),且热证患者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较寒证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 RA患者膝关节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及关节腔积液量与寒热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超声观察RA患者的膝关节积液量和滑膜血流情况,可为中医寒热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中医临床证候与胃食管动力学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 从250例行食道测压及24 h动态测酸检查的患者中选取87例具有胃食管反流(GRE)症状且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肝胃不和证44例,静息时下食管括约肌压(LESP)低于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阴虚胃燥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27例,平静呼吸时的隔角压(CDP)低于其他三型(P<0.05),食道24h动态pH测定pH<4百分比17.05(均值),高于其他三型(P<0.05);脾胃虚弱证6例,阴虚胃燥证10例.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各种证型的胃食管动力学实验室指标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炎寒热辨证与炎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与中医寒热辨证的关系,可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实质。近年来,有关炎症与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辨证的研究偶见报道,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及感染密度及急性炎症程度与热证呈正相关,白介素- 8粘膜含量热证组也显著高于寒证组。但其他疾病研究国内尚少见。为此,本文旨在探讨炎症与急性肠炎寒热证型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阐明寒热证型的实质提供理论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1999年 7~ 10月本院急诊就诊的急性肠炎病例共 41例,从发病至就诊均在 6h内。男 18例,女 23例;年龄 18~ 71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寒热辨证,其中,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作用机理及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醋酸涂抹法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试大鼠血清VEGF、胃组织bFGF的含量。结果: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各模型组血清VEGF、胃组织bFGF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在VEGF上尤以热因素表达明显,与寒醋和模醋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分别显著升高热证组、寒证组VEGF、bFGF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可行性,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大鼠血清VEGF、胃组织bFGF含量的升高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 热证是由阳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或因某些机能亢进所产生的一系列证候,如发热、面红、目赤、口干、烦躁、便秘、溲赤、脉数、苔黄等都属于热证.体温是用体温计测验机体温度,"凡使体内的温度升高就叫发热".超过39℃称高热.热证与体温,都是属热的概念.是否热证必然就体温高,体温高就是热证呢?如果这样地把热证与体温混同起来,那是曲解中医对热证的认识.我认为体温计有助于人体热度的测定,温度高不等于是中医的热证.因有许多证候,体温甚高而中医认为寒证;反之有些病情中医认为热证,而体温不高,如此把体温与热证等同起来,将产生中、  相似文献   

19.
李艳  魏托 《吉林中医药》2010,30(8):684-68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特点。方法:对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分析寒、热证患者上述症状与指标的差异。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偏热型患者的关节肿胀度和对压痛的敏感度均高于偏寒型(P0.05),类风湿关节炎偏热型患者血中的CRP要高于偏寒型患者(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度、压痛及CRP数值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和热证的潜在分类指标之一,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88例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镜像,212例胃癌前病变患者病理检查和HP感染(阳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研究,发现胃癌前病变胃镜像病理改变HP感染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将胃镜像病理活检HP感染微观征象直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展,作为望诊的内容,直接纳入中医辨证的依据有一定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