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纸片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可行性,建立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β-内酰胺酶的常规过筛检测方法。方法用纸片法(扩散法,协同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BLA)、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检测。用三维试验作对照。结果纸片法检出产ESBLs阳性菌株19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7株,AmpC酶阳性菌株10株,三维试验则分别检出21、7、9株,符合率在90%以上。结论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操作简便,与三维试验符合率高(P>0.05),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2.
合肥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TEM型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1999-2000年合肥市多所医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方法酶抑制剂增强的肉汤稀释法筛选出产ESBLs细菌,PCR扩增其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人pGEM-Teasy载体,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并确定TEM基因型。结果98株产ESBLs菌株中有79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其中TEM-1型75株和TEM-10型4株。结论合肥市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存在2种TEM型β-内酰胺酶,在国内首次报道一种新的β-内酰胺酶(TEM-10)。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1999~2000年合肥市多所医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CTX—M一型耐药基因的初步分布情况。方法根据GenBank的基本序列(CTX—M-1、CTX—M-9和CTX—M-8)而设计3对引物,分别用这些引物对表型确认试验证实产ESBLs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98株产ESBLs细菌中,56株产CTX—M-型β-内酰胺酶,其中CTX—M—1、CTX—M-9和CTX—M-8来源的分别为30、29和0株。结论合肥市有产CTX—M-型β-内酰胺酶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院不动杆菌属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应的基因型。方法:采用纸片协同法、等电聚焦电泳法、PCR扩增及测序确定110株不动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结果:经纸片协同法检测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30株菌经等电聚焦和基因扩增测序证实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且为TEM-1型酶。均含有PI为5.4的的条带。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所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是质粒TEM-1型酶。  相似文献   

5.
全部耐药的短稳杆菌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部耐药的短稳杆菌耐药机制. 方法将临床分离的1株全部耐药的短稳杆菌用K-B法和ATB PSE5药敏试验条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对其进行β-内酰胺酶(BLA)及其分类检测(多底物纸片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认试验、AmpC酶的检测、碳青酶烯酶(CHBLs)的分类检测. 结果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全部耐药.在酶类的检测中除BLA和CHBLs改良法阳性,其他常规方法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高产金属型碳青酶烯酶是该菌对全部β-内酰胺酶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自临床分离的产SHV型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BL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SHV型BLA耐药基因序列并确定其所产BLA耐药基因亚型。方法 在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间从临床分离60株鲍曼不动杆菌,经药敏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FSBLs)表型确证试验和SHV型BLA耐药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多重耐药特性、SHV基因型均阳性的分离株(HZ02、HZ10株),对耐药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2001年6月至2002年1月间分离到的18株(30.0%)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SNV型BLA耐药基因;NZ02株和NZ10株的SHVPCR扩增阳性,其基因片段分别含825个和833个核苷酸,与Nuesch-lnderbinen等首先发现的SHV-12亚型ESBLs编码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X98105)完全相同。结论 30.0%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引起一次医院感染爆发。同时证实在我国浙江省湖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产SHV-12亚型ESBL_s耐药基因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克雷伯菌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表达状况以及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分离出的20株克雷伯菌属,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B、C、D等4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PCR法连锁检测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采用Chromas软件对PCR阳性产物测序结果进行读序,并对测序结果用Chromas直接作BLAST Search比对。结果 20株克雷伯菌属共检出5种A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CTX-M-1群、LAP、KPC,1种C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DHA,1种D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XA-1群,阳性检出率依次为SHV100.0%、TEM8 5.0%、DHA85.0%、CTX-M-1群55.0%、KPC45.0%、LAP10.0%和OXA-1群5%;9株KPC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产β-内酰胺酶是克雷伯菌属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重要成因之一,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由插入序列ISKpn6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分离自ICU的鲍氏不动杆菌(ABA)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探讨ABA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株分离自2007年10月-2008年7月ICU患者临床标本的ABA,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三维试验检测ESBLs、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存在情况;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碳青酶烯和AmpC酶等21种基因.结果 20株ABA TEM阳性20株(100%),OXA-23群阳性10株(50%),ADC阳性15株(75%),其余基因均阴性;>50%菌株同时携带TEM β-内酰胺酶、OXA-23群碳青酶烯酶和ADC AmpC酶3种基因,TEM阳性、OXA-23群阳性、ADC阳性各取1株测序,经比对分别为TEM-116型、OXA-73型、ADC-25型.结论 ABA以携带TEM、OXA-23、ADC 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为主,且多数以上分离株同时携带TEM β-内酰胺酶、OXA-23群碳青酶烯酶和ADC AmpC酶3种基因,因此显示ICU分离ABA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呈高度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对金属β-内酰胺酶进行分型.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5-2006年耐亚胺培南并对所有受试抗菌药物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特异的酶切位点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反应,确定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果 1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2株产生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限制性酶切反应证实为IMP-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以IMP-1型为主,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因素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并非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服经典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易受AmpCβ-内酰胺酶影响引起阳性率降低问题.方法:利用3-氨基苯硼酸能够可逆抑制AmpCβ-内酰胺酶的原理,使用苯硼酸改良方法与经典方法同时对119例菌株检测ES-BLs,并进行对比.结果:无AmpCβ-内酰胺酶存在时,改良方法与经典方法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有AmpCβ-内酰胺酶存在时,经典方法阳性率为60%,改良方法阳性检出率100%.结论:苯硼酸法与经典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检测ESBLs的一个优秀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1997年1月~2001年10月541份老年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分析,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纸片扩散法测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总检出率19.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达100%。结论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临床宜选用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方法应用双纸片协同实验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确正实验采用头孢他啶联合克拉维酸纸片扩散法。结果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均为100.0%。其次为头孢他啶,分别为71.7%和91.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分别为28.3%和8.9%。结论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的增多,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等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准确的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一些革兰阴性(G^-)杆菌如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产生了诱导型β-内酰胺酶(IB)。IB的存在常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IB阳性菌株不仅存在于患者体内,同时也污染了医疗器械及外环境,IB阳性菌株是否对消毒剂也产生了耐药,这对临床有效消毒有很大的关联。笔者通过检测常用消毒剂对IB阳性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标准菌株作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以及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月15日-12月9日ICU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7株,使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型法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多种水解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17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6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对除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外的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ERIC-PCR分型显示14株为A2型、1株A1型、2株A3型;15株检出OXA-23型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OXA-24型β-内酰胺酶基因,9株检出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8、株检出IMP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ICU存在由同一类型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流行;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是OXA-23型丝氨酸β-内酰胺酶基因、VIM和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15.
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 探讨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ESBL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淀粉-碘法、酸测量法及Etest法,对本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47株克雷伯菌分别进行了对β-内酰胺酶(ESBL)检测。结果 47株克雷伯菌中27株产β-内酰胺酶(57.4%),其中产青霉素酶18株(38.3%)、头孢菌素酶20株(42.5%)。ESBL发生率为19.1%。产两种酶组和ESBL阳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以便了解该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携带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分离到的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16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6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3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共检出4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检出blaTEM16株、blaSHV1株、blaCTX-M-1 cluster 3株、blaCTX-M-9 cluster 14株,检出率分别为80.0%、5.0%、15.0%、70.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DHA2株,检出率为1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blaOXA-1 cluster 3株,检出率为15.0%;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每一株均有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少者检出1种,多者同时检出24种,且该组菌株blaCTX-M总检出率85.0%。结论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该组大肠埃希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谱及其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方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p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结果2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复方阿莫西林60%、头孢西丁40%、复方哌拉西林30%。PCR扩增后有19株均发现有产酶基因,阳性率为95%,最多的一株有4种基因。基因型主要是TEM型,20株中有19株为TEM型,少数为CTX—M型。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株大多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其对β-内酰胺类的高耐药率与TEM型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8.
O139群霍乱弧菌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2004年至2005年21株O139群霍乱弧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和菌株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探讨产生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K-B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检测细菌耐抗菌药物情况,PCR方法扩增CARB-2、TEM、OXA、VEB和SHV型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同时用PCR方法检测1型整合子结构.结果:21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对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耐药,而对头孢噻肟等敏感,PCR均检出TEM-1耐药基因,检出率达100%.未检出CARB-2、OXA、VEB和SHV等基因.测序分析证明该耐药基因与AF397075有高度同源性.PCR定位实验表明该耐药基因不存在于1型整合子内.三相水解实验证明这种耐药为β-内酰胺酶引起.结论:从O139群霍乱弧菌中检出β-内酰胺酶相关TEM-1耐药基因,介导对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的耐药.  相似文献   

19.
烧伤创面耐药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黄杆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机制. 方法质粒和染色体抽提以市售试剂盒进行;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用纸片法定性;质粒和染色体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用PCR扩增法;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 结果纸片法定性显示该菌产β-内酰胺酶;经PCR扩增和产物序列分析表明其染色体和质粒均携带有β-内酰胺酶PSE-1基因. 结论该多重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刘玉玲 《职业与健康》2007,23(4):295-297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大量应用,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世纪40年代人类开发了第1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了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它可以水解β-内酰胺环,使青霉素失效。此后,头孢菌素用于对付这类细菌,细菌又产生了头孢菌素酶。80年代后,对酶稳定的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特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细菌又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以来,ESBLs在全球迅速蔓延,由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因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