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正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2.
舌诊琐谈     
舌诊为祖国医学的望诊之一,而望诊列于四诊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脏腑的虚实,以及推断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舌诊对于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迄今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手段之一。“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舌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直接或间接相联系。脏腑之精气,通过经脉上营于舌;脏腑之病气,因经络关系反映于舌。并发现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脏腑相联系,反映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规  相似文献   

3.
中医目诊理论是中医望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气、色泽、形态和血脉等变化来辨析发病部位,判断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的预后情况。综合近10年来的文献梳理,许多学者对于中医目诊有着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就中医目诊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鉴于"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经脉理论是其中研究的突破口,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经脉理论,阐释经脉理论的内涵,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有着笔者独特的见解,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赵萍  刘卉 《中医药导报》2020,26(11):62-64,67
《黄帝内经》提出"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认为人中与女性生殖泌尿系统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观察人中可揣测其病变。观察人中形态属于中医面部望诊内容之一,人中与子宫通过多条经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体组织发生学角度两者亦相互影响。现代医学工作者借助现代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现多通过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方法观察人中的长度、宽窄度、深度、偏斜、纹痕、隆凸、凹陷等方面的特征。人中的不同形态预示着子宫的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但其中某些规律的可重复性不高,还须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6.
于真苹  刘卉  李雪 《环球中医药》2023,(7):1381-1385
面部望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子处”在女性指子宫,可代表女性生殖系统。“子处”的面部望诊理论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但是其准确位置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原文,结合经络学说,参考从《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的古今文献来讨论“子处(子宫)”的面部望诊部位,提出:(1)“面王以下”的文字含义是鼻端下方;(2)古代医家对“子处(子宫)”的面部望诊位置共有4种观点,分别是人中、人中一侧、承浆和鼻端,其中认同“人中”观点的古代文献最多;(3)现代医家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人中、人中右侧或唇上区域诊断妇产科疾病,其中人中望诊的应用最多;(4)根据《黄帝内经》面部望诊的左右阴阳理论,“人中右侧”的含义是“子处(子宫)”位置可能在鼻端之下的右侧,或“子处(子宫)”病色先见于鼻下右侧;(5)根据经络学说,唇周、人中及承浆穴等部位与“子处(子宫)”有关;(6)针刺人中、承浆穴对妇产科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经脉脏腑相关”是体表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目前经络诊察法已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多种脏腑疾病,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应用最多。本研究整理近20年相关文献,发现经络诊察法在现代临床中已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脏腑病,为认识疾病部位进而指导治疗靶点提供重要依据,但不同医师选取诊察经脉的原则不同,含有个人主观性。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刺激体表与病变脏腑相对应经脉或腧穴,观察刺激信号在脊髓或大脑出现反映的作用规律,或从基因水平研究经脉脏腑与疾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脉脏腑相关”的科学内涵,但尚未见变动经脉或阳性反应点与病变脏腑间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提示今后可进行大数据脏腑疾病变动经脉及阳性反应点出现部位的规律性研究和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络辨证可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运用经络辨证可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同时使处方用药有的放矢。《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以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记载了十二经脉与心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也是各脏腑病理生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物质基础。诸脏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心脏,心脏有疾也可以通过经脉传导表现在其他脏腑。毛以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与心脏之间的生理或病理联系,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常见经脉病变导致心悸的临床证候群,从病变经络入手选方用药,运用常用方剂进行加减,同时总结出心悸中不同兼证的加减用药,临床中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鼻为肺窍,为气出入之门户,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鼻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脏腑经络的滋养.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则可导致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所以临床上应当重视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诊治鼻科疾病.望诊诊察鼻部色泽、形态、部分等方面,还能协助辨别病性、病位、病势.此外,哮喘、多种肾脏病,甚至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等病,都与鼻相关,应当重视从...  相似文献   

11.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近5年"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茜薇  吴林玲 《河南中医》2014,34(2):280-281
颜面痤疮的发生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于体表的一种外候,通过观察体表相对独立的局部色泽、形态等变化,可以测知体内脏腑、经络的失衡状态。运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抓住"定病位",根据病位之所在,经络之所行,脏腑之所属,结合病因病机,全面进行辨证论治,对颜面痤疮的治疗有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舌为心之苗,脾之外侯,舌苔由胃气所生,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和内脏相联系。诸脏腑有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在舌苔上,因此,望舌可以诊断内脏的病变。现将本人对舌象观察的经验总结如下。1怎样观察舌象观察舌...  相似文献   

14.
王德明教授认为,中医掌纹医学属于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称之为中医掌纹诊断学,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以及经络理论、全息理论和易学密切相关。包括望诊、触诊、按诊和动诊,其中望诊主要是望掌纹、望掌色和望掌形,掌纹主要有3条:天纹、人纹、地纹,手掌采用九分法分为9个区域,对应不同脏腑。临床辨证采用八纲辨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脉和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祖国医学十分重视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但现代经络研究中对此重视不够,直至近年来,许多学者才逐步认识到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朗。作者认为,应从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研究、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有望找到经络理论研究的突破口,阐明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经络腧穴诊断是针灸施治的重要依据,通过经脉、络脉望诊可以判断病变部位,辨别病变性质;通过腧穴切诊可以从温度、血管应指压力的异常变化、腧穴受压的感受等几个方面了解病情。从古典医籍入手,梳理经络腧穴望诊与切诊的古典文献依据,认识经络腧穴诊断的发展历程,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它和阴阳、脏腑、营卫气血、病因、病机等理论,一直在指导着祖国医学各科临床实践,特别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学家曾说过:“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近代的中医针灸临床和针刺麻醉表明,根据经络、脏腑等学说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影响研究的现状,本文将其从形神之论促使中医重视望神、望形态;精气神学说拓展了局部望诊的生理及病机阐释;脏腑功能理论促进了局部望诊的脏腑定位诊断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络理论告诉我们,人体双腿主要有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此外,还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联络,这些经脉均和人体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双腿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人体的脏腑功能,同时又可以通过刺激双腿和足部的经脉腧穴来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以下几种方法,是以中医为主的腿部保健法。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大鱼际三维望诊法属于中医学望诊范畴。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冠心病与大鱼际皮肤表征(即大鱼际皮肤、肌肉、络脉的形态、色泽)的异常改变相关,并首次提出冠心病大鱼际三维望诊法,临床用于冠心病预诊断并指导辨证治疗。笔者通过对主要文献的梳理阐述其源流与释义以明确其含义与发展脉络。此外,将从中医脏腑经络学理论、西医遗传学机制、血流动力血改变探讨其理论机制,为中医冠心病望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