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脱细胞脊髓天然支架的制备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采用化学脱细胞方法去除细胞和髓鞘成分制作细胞外基质支架,为桥接脊髓损伤缺损提供理想的天然神经支架。[方法]取SD大鼠胸段脊髓约2cm,运用冻融 化学萃取(3%脱氧胆酸钠和1KU/mlDNaseI、RNaseA)的组织工程学方法处理大鼠脊髓组织,并对处理后的脊髓支架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了解脱细胞情况及细胞外基质支架形态。[结果]经过脱细胞处理后,光镜下HE染色脊髓横断面呈网状结构,未见细胞成分存留,纵切面上呈互相交错的管状通路;未见轴突、髓鞘和细胞核。髓鞘染色可见髓鞘脱除彻底,未见髓鞘成分。[结论]本实验采用冻融 化学萃取的组织工程学方法可制备出理想的天然脊髓支架,该支架与脊髓三维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有望作为脊髓损伤后桥接物和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支架,本实验结果显示3%脱氧胆酸钠和1KU/mlDNa-seI、RNaseA进行脱细胞处理两次是较为合适的,能较为彻底去除细胞及髓鞘成分并较为完整地保留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否参与急性内脏痛的形成.方法 第一部分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不行宫颈扩张,UCD25组、UCD50组、UCD75组和UCD100组分别采用25、50、75、100 g的强度进行宫颈扩张10 s,10 min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颈段(C5~8)、胸段(T5~8)、胸腰段(T12~L2)及腰骶段(L6~S1)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ERK1/ERK2(p-ERK1/ERK2)表达水平.第二部分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宫颈扩张(强度为75 g)10 s,于宫颈扩张后10、30、60及120 min时分别处死5只大鼠,测定胸腰段(T12~L2)p-ERK1/ERK2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其它各组胸腰段p-ERK1/ERK2表达上调,其中UCD75组和UCD100组最明显(P<0.05),其他脊髓段p-ERK1/ERK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扩张后60 min时胸腰段p-ERK1/ERK2表达达高峰(P<0.05).结论 胸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ERK参与了宫颈扩张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经胸骨前路减压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经胸骨前路椎体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3例颈胸段脊髓压迫症中,2例为后纵韧带骨化,1例为胸椎骨折。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纵行劈开胸骨,显露颈胸段椎体,用切骨刀及气动球磨钻扩大开窗减压,去除椎体骨质,突出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取髂骨块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15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中,12例为不稳定性行手术治疗,3例为稳定性行保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观察,神经症状均获得改善.结论稳定性的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性的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10只)、压迫组(B组,10只)和减压组(C组,10只)。压迫组和减压组在C6~C7椎板下置入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制作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减压组于造模后4周行手术咬除椎板充分减压。三组均于造模后4周行运动诱发电位(MEP);12周先行MRI和MEP检测,再处死大鼠取出颈段脊髓,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快蓝(LFB)染色观察三组大鼠脊髓组织髓鞘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数目形态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后4周时,B、C组MEP潜伏期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波幅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比较潜伏期和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12周时MRI轴位和矢状位均显示B组大鼠椎管狭窄,颈脊髓明显受压,A组和C组大鼠椎管无明显狭窄,脊髓无明显受压;三组间MEP潜伏期和波幅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潜伏期A组C组>B组。大体形态观察示A组脊髓形态正常,B组脊髓受压节段压痕明显,C组压痕较B组轻。LFB染色示A组脊髓组织中髓鞘染色密集,B组轴突脱髓鞘明显,C组脱髓鞘现象较B组轻。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形态正常的神经元;B组脊髓受压节段压迫侧神经元明显减少,胞体固缩;C组脊髓受压节段神经元数量比B组多,有轻微细胞固缩,三组神经元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C组>B组。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大鼠脊髓组织有少量BDNF和VEGF的表达;B组大鼠BDNF表达水平较A组有所升高,且主要集中在脊髓受压部位附近的白质区域,VEGF表达无明显增加;C组BDNF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原受压部位白质周围,灰质部位有少量表达。C组BDNF和VEGF表达阳性细胞计数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BDNF表达阳性细胞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损伤和轴突脱髓鞘改变、增加BDNF和VEGF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后足切割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 DRG)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及其定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50~250 g,均施行后足切割手术.术后1h、6h、1d、3d各取6只大鼠行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分离脊髓和DRG进行免疫组化和双标免疫荧光检测BDNF.结果 大鼠后足切割后,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和DRG中BDNF水平上升(P<0.05).而对侧腰段和胸段脊髓中BDNF水平均没有明显改变.升高的BDNF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而非星形胶质细胞或小胶质细胞.结论 大鼠后足切割后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和DRG中BDNF表达上升,BDNF升高主要定位于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7年11月~1993年2月为167例脊髓损伤行脊柱手术的病人施用全麻。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67例,男151例,女16例。年龄7~64岁,其中18~45岁150例。本组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155例。术中采用俯卧位148例,侧卧位19例。1.2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度冷丁50mg,阿托品0.5mg。儿童肌注阿托品0.02mg/kg。颈段脊髓损伤病人行清醒气管插管:静注氟哌啶醇5mg,芬太尼,0.1mg,1%利多卡因喉上神经阻滞,1%的卡因咽喉粘膜表面麻醉后插管。胸腰段脊髓损伤病人静注2.5%硫贲妥钠、潘侃朗宁和芬太尼诱导插管。俯卧位者气管插管在手术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痛大鼠脊髓的表达.方法 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8只)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8只).实验组左足底皮下注射CFA.疼痛模型建立后1 h、3 h、1 d、3 d、7 d、14 d取大鼠胸、腰段脊髓,腰段与坐骨神经相连,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NF-α表达.结果 大鼠足底注射CFA后3 h,同侧TNF-α表达较对侧和对照组增加(P<0.05);注射后3 d,TNF-α表达最高;注射后14 d TNF-α表达与对照组接近.TNF-α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结论 TNF-α在CFA致痛大鼠脊髓后角的表达主要在炎性痛早期,并具有节段性,抑制TNF-α上调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炎性痛早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横断胶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产物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横断后白质内胶质细胞凋亡改变以及调亡相关基因产物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椎板切除组和脊髓横组,于术后5min、4h、1d、3d、7d、13d和21d切取脊髓,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TUNEL及航向电镜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大鼠脊髓横断后,断端两侧白质脱髓鞘区Bcl-2和Bax表达增强;出现大量TUNEL标记阳性胶质细胞;航向电镜下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典  相似文献   

10.
中药内服治疗早中期脊柱脊髓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1995年,我院用中药治疗脊柱脊髓损伤18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60例中男1250例,女610例;年龄8~65岁;颈椎损伤340例,胸、腰椎损伤1345例,骶尾椎损伤175例;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39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750例,单纯性脊柱损伤715例;以下颈椎和胸腰段脊椎屈曲型损伤最多,多在一周内住院施治。治疗方法1.综合治疗:凡颈椎、颈髓损伤均按危重病人处理,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严格制动,根据病情行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对胸、腰部脊椎脊髓损伤按亚急诊处理。对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