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黑龙江口岸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针对黑龙江省5个中俄边境口岸,2014年4-6月采集蜱类样本188份,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阳性样本11例,巴贝西原虫(Babesia)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101例,巴尔通体(Bartonella)6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10例,感染率分别为5.85%、0.53%、53.7%、3.72%、5.32%。共发现8种病原体,分别是嘎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巴贝西原虫属(Babesia sp.)、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结论黑龙江中俄边境存在新发蜱传疾病多样性的特征,提示应重点关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并开展蜱及蜱传疾病的常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地区蜱类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的状况,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鼠类寄生蜱,研磨后提取蜱DNA,利用PCR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满洲里地区,鼠类体表采集到的蜱类样本,均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从8只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号标本中检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8%~99%)。结论应加强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黑龙江密山口岸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中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蜱类标本44份,建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三种新发蜱传疾病病原体特异性通用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对阳性标本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44份标本中,共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6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2份,感染率分别为13.63%、9.10%和4.55%。在全沟硬蜱检测到两份分别是莱姆病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4.55%。结论黑龙江密山地区至少存在两种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orrelia afzelii),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口岸人巴贝西原虫在蜱体内的感染携带情况及病原基因特征,以便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方法〕用从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采集到的全沟硬蜱叮咬清洁级的SCID小鼠,而后,利用微气固相分离技术从被叮咬的SCID小鼠中分离人巴贝西原虫。〔结果〕涂片观察可见血细胞内呈现典型的四分体和环状体。离体培养血细胞中亦观察到人巴贝西原虫的生长。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新分离到的人巴贝西原虫是微小巴贝西原虫,与密山株和日本神户株具有高度同源性。本批样本中,雌性全沟硬蜱的感染率为2.7%~4.0%。〔结论〕中俄边境口岸存在人巴贝西原虫的自然疫源地,存在人感染的风险,检验检疫部门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巴贝西原虫病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蜱的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结果〕在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采获蜱3926只,计3属4种。林缘的优势种群为森林革蜱(95.9%);针阔混交林为全沟硬蜱(46.1%)和森林革蜱(31.8%)。不同口岸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绥芬河口岸蜱密度指数最高(93.1%只/人工小时)。不同生境蜱密度指数有所不同。4种蜱的雌雄比:日本血蜱2.7:1,森林革蜱1.7:1,嗜群血蜱1.3:1,全沟硬蜱1.1:1。〔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地区的蜱种群组成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龙江沿岸部分地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作者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该地区蜱类及鼠类中的斑点热群(spottedfevergroup,SFG)立克次体。结果从该地区的森林革蜱、嗜群血蜱、黑线姬鼠、东方田鼠、麝鼠及棕背中均扩增出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特异片段,而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欢体、Q热立克次体则为阴性。PCR产物经PstⅠ及RsaⅠ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完全相同,而有别于其它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标准株。作者认为黑龙江沿岸调查点可能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最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9.
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4年 ,我们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中从黑龙江省东宁县蜱类分离到多株立克次体 ,经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斑点热群 (Spottedfevergroup ,SFG)立克次体新种 ,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1~ 5〕。为此 ,多年来我们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东宁县与珲春县进行了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依据地势、地貌、植被 ,选择不同生境点作为调查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疑似病人调查。1 3 方法  (1)标本采集 :捕获野鼠 ,采用日笼法 ,每半月布笼 1次 ,每次每种生境 30 0鼠笼 ,捕获野鼠 ,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和俄罗斯边境媒介蜱携带立克次体携带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2019年在黑龙江省萝北口岸地区采集蜱,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用PCR方法检测立克次属核酸片段,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利用Mega6.06、Lasergen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63只,其中61只为森林革蜱,2只为全沟硬蜱。1只森林革蜱检测到立克次体核酸,检出率为1.59%。经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为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劳氏立克次体,显示与黑龙江株(MG906669)同源性最高。结论萝北口岸地区存在立克次体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2个边境贸易口岸蚊类本底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饶河、逊克2个边境口岸蚊种组成及生态习性,填补区域蚊类本底情况的空白。〔方法〕采用人帐诱捕法、诱蚊灯法和挥网法收集蚊类。〔结果〕在黑龙江省逊克、饶河口岸捕获蚊虫8454只,计4属14种,其中逊克口岸4属8种,饶河口岸3属12种。针阔混交林、江边湿草地、牛舍3种不同生境均以刺扰伊蚊为优势种群。5—10月均有蚊类活动,高峰期出现在8月份(2493只),主要蚊种刺扰伊蚊的高峰期亦出现在8月份(2466只)。〔结论〕本次调查为在饶河、逊克口岸深入开展蚊类防制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的种类分布和种群组成。〔方法〕采用诱虫灯诱和挥网法采集吸血蠓;并收集相关文献。〔结果〕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采获吸血蠓2123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1属19种,其中新发现了逊克库蠓新种(Culicoides xunkerensis sp.nov.),哈尔巴岭库蠓为黑龙江省新纪录。长白山亚区(3口岸)分布37种、大兴安岭亚区(3口岸)分布26种。所调查的黑龙江省6个口岸吸血蠓的分布分别为:饶河35种、黑河24种、萝北20种、绥芬河17种、逊克12种(均为该县首次记录)、漠河8种。优势种群为兴安库蠓(占66.2%)。不同口岸、生境场所、月份的蠓种组成有所不同。〔结论〕为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吸血蠓本底、生态和防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寸滩港蝇类本底现状,为口岸媒介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在寸滩港采用蝇笼诱捕法,对寸滩港区不同生境蝇类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共捕获蝇类2 876只,经鉴定隶属4科28属67种,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铜腹重毫蝇、紫绿蝇,蝇密度消长呈双峰型,平均密度为14.67只/笼,5月-7月为高峰期,12月-次年2月为低峰期,不同生境蝇密度不同,其中职工食堂密度最高。结论调查填补了重庆寸滩港口岸蝇类调查资料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蝇类传播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评价2009年武汉航空口岸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为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调查表,收集2009年甲流防控期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留验、转运、诊治等的成本资料,将口岸防控模式与两种理论防控模式,即改良的口岸防控模式和社区防控模式进行比较,用卫生经济学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三种防控模相比,改良的口岸防控模式成本最小;口岸防控与社区防控相比,预防1例甲流病例将节省成本7505.35元,成本效益比是4.58。结论改良的口岸防控模式是卫生经济学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疆塔克什肯和吉木乃口岸成蚊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为防治口岸蚊类和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5-9月采用诱蚊灯法对塔克什肯和吉木乃口岸区域成蚊进行调查,将捕获的成蚊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成蚊142只,平均密度3.55只/h(142/40)。其中塔克什肯口岸捕获成蚊117只,平均密度4.88只/h(117/24),经鉴定隶属1科3属4种,7月份蚊媒密度最高,达13.33只/h;吉木乃口岸捕获成蚊25只,平均密度1.56只/h(25/16),经鉴定隶属1科3属3种,8月蚊媒密度最高,达5.00只/h。尖音库蚊为两口岸优势蚊种。结论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两个口岸成蚊本底情况,对防治口岸蚊传疾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延吉机场口岸鼠类病原携带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TON夹夜法捕鼠,搜集鼠类体表寄生虫、个体测量后解剖取鼠肺、肝、脾置于医用冻存管内,做好标记,保存于管液氮罐中,检测鼠疫菌、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汉坦病毒.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150只,其中6份鼠肺汉坦病毒检测阳性.结论 应进一步开展口岸鼠类携带病原调查,掌握其变化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7.
福建口岸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艾滋病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1 ̄2005年福建口岸地区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119例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福建口岸地区HIV流行近年来呈上升趋势;HIV感染者以回国劳务人员和交通员工为主;入境人群高于出境人群和境内人群;以异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福建口岸地区艾滋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必须加强对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监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中国国境口岸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2004年中国国境口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口岸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点,为口岸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全国各口岸检验检疫机关上报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回顾分析。[结果]我国口岸艾滋病流行呈明显增长趋势;2004年艾滋病检出率较高的口岸为云南(10.59‰)、河南(2.98‰)、广西(0.97‰)、新疆(0.91‰)等;在出入境人员中,外籍人员艾滋病检出率(1.47‰)远远高于中国籍人员(0.42‰),而外籍人员中以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感染最多;口岸艾滋病感染者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并且司机、服务从业人员艾滋病感染率较高。[结论]我国艾滋病传人的风险高于传出的风险;加强口岸重点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普及是防止艾滋病国际间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研究,客观、科学表述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组成、分布规律,以有效管理和监测媒介生物,提高对媒介传染病可能从国境口岸传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判断,保护国境口岸安全和人体健康。[方法]收集全国口岸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不同时期的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类、复核、补充完善。建立全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分布信息资料数据库。[结果]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口岸统计有11类媒介生物,共760种,分布于2界、3亚界,分布在7区、17亚区之中。[结论]该研究首次描述了中国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区系分布情况,在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和管理上起指导和比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