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201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339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77篇
  4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3次+必要时(3+PRN)方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且未予治疗的湿性AMD患者8例8只眼,按照3+PRN治疗方案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治疗,采用OCTA 6 mm×6 mm范围模式扫描黄斑区视网膜,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记录患者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型、CNV形态特征及变化、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结果 男性4例4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70.9±10.6)岁;3只眼为Ⅰ型CNV,5只眼为Ⅱ型CNV。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55(0.33,0.87)、0.35(0.24,0.84)、0.35(0.22,0.58)、0.26(0.10,0.58)logMAR,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T分别为(271.88±91.95)、(204.00±45.78)、(196.00±31.14)、(219.25±71.32)μm,其中,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1,P=0.044);ORVD分别为(41.38±2.77)%、(41.73±3.60)%、(42.53±1.95)%、(41.40±2.33)%,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VD分别为(64.38±2.24)%、(64.96±1.39)%、(64.16±1.39)%、(64.63±1.86)%,各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VA与CRT(P=0.009, RR=0.457)和CCVD(P=0.001,RR=0.574)显著相关,与ORVD(P=0.093,RR=0.302)不相关。治疗前CNV形态特征,2只眼为团状,2只眼为线条样,2只眼为纠缠错乱状,1只眼为椭圆环形,1只眼为碎片样。治疗1个月,7只眼CNV形态趋于正常化,表现为CNV最大直径减小、断裂/破碎、周边毛细血管丢失、数量和密度下降、所在区域最大横截面积减小;1只眼CNV形态较前恶化,表现为CNV吻合成环、密度增加、最大血管直径增加。治疗3个月,7只眼CNV形态趋于正常化,1只眼较前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5只眼CNV趋于正常化,3只眼恶化。随访中未发现眼内感染或玻璃体内注射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利用OCTA技术观察CNV特征能够评估湿性AMD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可为湿性AMD患者的治疗与随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曲颂扬  关开  周慧  毛清雯 《中成药》2020,(4):853-85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外感风寒颗粒(桂枝、防风、葛根等)中苦杏仁苷、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肉桂酸、桂皮醛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07、254、280 nm。结果 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7%~100.08%,RSD为0.80%~1.45%。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外感风寒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白杨素抗炎抗氧化作用中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0、5、10、15、30、60、120、240 μg/mL白杨素处理RAW264.7细胞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白杨素预处理细胞2 h,加入脂多糖(100 ng/mL)分别刺激0、10、30 min,1、2、4、8、16 h,运用蛋白质芯片进行相关信号分子的筛选。用白杨素(10、30、60 μg/mL)孵育细胞2 h后,加入脂多糖刺激18 h,ELISA法检测IL-6,MCP-1和TNF-α的释放量;Griess法检测NO浓度;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ROS水平。设立空白对照组,白杨素(60 μg/mL)单独处理组,脂多糖(100 ng/mL)单独刺激组,以及白杨素和脂多糖联合处理组,RT-PCR法检测iNOS和COX-2的mRNA的表达量。分别用脂多糖(100 ng/mL),N-乙酰-半胱氨酸(NAC)(20 μmol/L)或白杨素(10、30、60 μg/mL)单独或共处理细胞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通路p-AKT、p-PRAS40、p-mTOR、mTOR、p-P70S6k、p-S6RP、 S6RP的表达水平。结果 白杨素剂量在60 μg/mL内,对细胞活力基本无影响(P>0.05);白杨素能够降低脂多糖刺激诱导的IL-6,MCP-1,TNF-α和炎症介质NO的释放量(P<0.01),抑制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的表达水平(P<0.01);蛋白质芯片筛选结果提示,脂多糖能够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而白杨素抑制其信号分子的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蛋白质芯片的结果(P<0.01);白杨素显著下调内源性ROS的生成;运用NAC清除细胞内ROS后,炎症蛋白iNOS和COX-2的表达量下调(P<0.05),而AKT/mTOR通路的活化被阻断(P<0.05)。结论 白杨素通过抑制上游信号分子ROS的合成,进而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核糖体的翻译过程,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秀香  周慧洁  胡利利  王琼 《新中医》2021,53(1):191-193
目的:观察丁桂散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结直肠肿瘤术后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结直肠肿瘤手术术后腹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1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丁桂散贴治疗,研究2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研究3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丁桂散+穴位按摩治疗。观察比较各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分情况,统计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分别为70.00%、80.00%、84.00%、96.00%;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3组总有效率高于研究1组、研究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排便次数、大便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3组排便次数、大便评分明显少于研究1组、研究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丁桂散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已有显著进展。但骨髓增生低下患者往往无法接受正规联合化疗,且化疗中并发症多,缓解率低,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十分迫切。2003年9月2005年9月,本研究应用预激方案即小剂量的阿糖胞苷(A—rac)加阿克拉霉素(ACR)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20例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护理,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大肠息肉临床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品管圈活动开展前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8月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患者70例为对照组,活动开展后选取2014年1月~2014年4月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患者7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对肠镜检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对肠镜检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完善大肠息肉患者护理服务工作,提高大肠息肉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培养护士的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