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缪金华  周爱萍  姜荣明  沙汝明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76-2377,2380
目的了解昆山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职工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全部13所流动人口子女民办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各校抽取小学1~6年级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行政后勤人员20名,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232名教职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行为总正确率为75.8%。14道知识题中有关流行性腮腺炎、最易发生的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时限及第一责任人等4题正确率均低于50%,仅有2题高于90%;所调查10项防控行为,在指导接种疫苗、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及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等3个方面正确率都低于80%。结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行为正确率较低,其知识水平亟待提高,预防控制行为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了解昆山市公办小学和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卫生保健现状,为分类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和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昆山市13所公办小学、13所流动人口子女小学,采用自行设计制定“学校卫生保健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学校基本情况、日常工作、卫生室、食品安全等.结果 21个学校组织管理条目中,有6条符合率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13个学校基本情况条目中,有6条符合率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23个日常工作基本情况条目中,有11条符合率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13个学校卫生室条目中,有9条符合率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17个食品安全情况条目中,有1条符合率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卫生保健现状堪忧.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昆山市小学教职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和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昆山市26所小学,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各校抽取1~6年级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行政后勤人员若干名,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454名教职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卫生消毒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76.0%、56.5%、75.4%;防控态度各项均达到90%以上;防控行为10项调查内容平均为86.6%。不同性质学校教职工比较,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公办校多项高于民办校;不同岗位人员教职工比较,知信行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学校应针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要求,提高教职工理论水平,加强防控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4.
了解昆山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昆山市26所小学,各校抽取四~六年级各1个班级学生共3 405名为调查对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 学生对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2.0%和64.6%;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项防控知识知晓率、10项防控态度正确率、15项防控行为形成率均不够理想,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以及各年级之间在多个调查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应加强培训和管理,提升学生的知信行水平,提高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山市小学生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掌握现状,为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认知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昆山市26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3 405名,对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被试者中所调查16项知识题总知晓率为71.7%%,分别为公办校76.5%,民办校71.7%;男生70.2%,女生73.6%;四年级学生68.1%,五年级学生72.1%,六年级学生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性质学校、不同性别和各年级间各题知晓率比较,公办校均高于民办校,大多数题女生高于男生,多数题随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结论小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宣传,把防控相关知识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廊坊市中小学生家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为学校和卫生部门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廊坊市18所中小学学生家长,小学抽取4~6年级共960名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初中3个年级共1 078名和高中3个年级1 356名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将调查结果录入Excel 2003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χ2检验,研究结果 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0.05。结果学生家长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45.60%,不同性别学生家长对"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处理措施"、"水痘是否重复感染"、"防治疟疾的关键措施"、等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方面来看,只有"预防甲流的方式"、"水痘是否重复感染"、"霍乱流行的高峰时间"、"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8个方面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1道问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知晓率与年龄增长不成正比;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家长所有问题的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知晓率与学历高低成正比,学历高人群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明显高于低学历人群。结论廊坊市中小学生家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卫生部门应利用不同的方式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家长对重点传染病防控的意识,从而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7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生场所是学校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50起,发病13459例,无死亡病例。发生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的是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和11-12月。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小学(39.43%)和托幼机构(36.86%),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职业学院/大学报告数首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口病(73.64%)、水痘(52.90%)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26.67%/76.9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7.00天,介入处置时间的中位数是8.18天。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关键,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因此应加强学生症候群监测,并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实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性质学校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零食消费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川沙地区3所小学,其中民办小学(民工子弟学校)1所,公办小学2所,在每所小学三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抽取2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质学校小学生的零食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公办1小“限量食用”题平均知晓率为68.68%,公办2小为44.39%,明显高于民办小学的37.77%,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公办1小“健康有营养”题平均知晓率为63.61%,公办2小为73.15%,明显高于民办小学的47.10%,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公办1小“适量食用”题平均知晓率为63.16%,公办2小为58.43%,明显高于民办小学的32.97%,差异有显著性(P<0.001).做作业、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和睡前半小时内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学生都存在不合理的吃零食习惯.结论 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学生零食知识掌握均不足,尤其以民办小学学生更为突出,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学生都存在不合理吃零食习惯.今后应针对不同性质学校的小学生开展零食知识教育,纠正小学生的不良零食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急知识、应急态度水平。方法 2020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抽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 043名医院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急知识与应急态度情况,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急知识与应急态度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043份,有效回收967份,回收率为92.71%。研究对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分为(55.27±8.31)分,其中各条目平均分为(3.41±0.71)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高水平者203名(17.26%),中水平者597名(61.74%),低水平者167名(20.99%)。应急能力三维度中,应急知识掌握能力得分最低,急救能力得分最高。调查对象应急知识得分为(64.43±9.57)分,其中各条目平均分为(3.32±0.68)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高水平者135名(13.96%),中水平者612名(63.29%),低水平者220名(22.75%)。应急知识四维度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得分水平最低,灾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与应对措施得分最高。调查对象应急态度得分为(35.81±5.57)分,其中各条目平均分为(3.45±0.81)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态度高水平者222名(22.96%),中水平者603名(62.36%),低水平者142名(14.68%)。应急态度四维度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评价得分水平最低,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训态度得分最高。通过对研究对象应急能力、应急知识与应急态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除了应急态度中心理反应维度外,应急知识、应急态度各维度与应急能力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医院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急知识与应急态度的水平不高,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培训与演练,以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现况,为加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通州区城镇、农村中学各2所,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在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2874名。结果学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和正确处理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8.0,63.0,46.8,46.6,对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总知晓率为69.7;72.7的学生对发生"非典"、食物中毒等事件选择听从学校或教师的安排,66.8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非典"等事件;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技能知识总知晓率为56.5。结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不足,学校应探索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个区的8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408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4名校医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结果 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自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户籍小学优于打工子弟小学。户籍小学家长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率高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后者又高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公办打工子弟小学老师的指导率最高;家长和老师在用眼姿势和时间方面的指导情况最好,刷牙方法时间和带孩子体育锻炼指导率偏低。34.1%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表示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这些小学健康教育老师、课时频率和资料都不固定,没有常规体检和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的需求较大,疾病预防和饮食营养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疾病治疗。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需要规范,特别是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肥胖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市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肥胖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研究其与家长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间的关系,为防制青少年学生肥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4所小学三、四年级全体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及其家长各2 020名.结果北京市小学生肥胖相关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占0.73%,正确态度持有率为56.75%,良好行为形成率为11.27%.家长的态度与学生的态度及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向学生及其家长传授正确的与肥胖相关的知识及控制肥胖的技能,转变他们错误态度和不良行为习惯,以促进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广西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探讨其改进策略。方法抽样调查广西20所城乡中小学,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结果学校领导较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均制订了卫生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但学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食堂卫生管理存在较大问题,饮用水供应不足,学校领导和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结论农村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在软、硬件方面皆存在较大隐患。应加强学校防疫卫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完善学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并通过教育提高师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8年南宁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8年南宁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0起,发病10515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0.14%,波及6580030人,罹患率为0.16%,病死率为0.14%;事件分级以一般事件最多(占85.83%);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占86.67%);事件主要发生在3~5月和10~12月;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报告事件数的77.5%,主要分布在小学和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为99.17%,监测敏感性、报告及时性、控制时效性的P50分别为172.11h、0.64h和12.86d,结论 小学和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是预防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事件监测敏感性,以提高事件的控制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形象教学对小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影响效果,方法:抽取418名小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中采用形象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行为变化,结果:与传统教学法组学生相比,形象教学法组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水平明显提高,结论:形象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学校健康促进对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松江区3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为干预学校,2所公办学校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的全校学生进行2年的干预,对照学校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一定比例的4~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学校学生经过干预后,健康知识得分显著提高(P<0.05),且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的得分与公办学校学生得分的差距有所缩小。干预对学生健康行为的作用不明显,仅体育锻炼的得分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短期学校健康促进对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知识水平效果明显,对改善健康行为效果不明显。建议出台全市统一的政策,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健康促进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试点小学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的差异,为深圳市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及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深圳市19所试点小学中随机抽取1所小学,对近2000名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干预前后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学生在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刷牙的次数、方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刷牙的目的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干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了不正确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促进学生口腔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有计划、系统、长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赵伟  范舒云  梁海峰 《中国校医》2014,28(1):13-14,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传染病及公共安全知识行为状况和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干预效果寻求有效方法途径。方法对在校一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同专业3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测试并对结果分析。结果艾滋病等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相关态度、行为形成情况,测试前后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与学生健康防病知识和健康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关联;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行为健康教育效果良好;尝试开展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治方面知识,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