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诊治的50例PTC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行CT、高频超声检查,比较分析CT与高频超声影像学相关资料、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经病理诊断,50例患者有4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94. 00%; CT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95. 74%(45/47)比74. 47%(35/47),76. 60%(36/47)](P <0. 05)。结论 CT结合高频超声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较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PTC)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高频超声联合CT检查的PTC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相关资料,比较术前单纯高频超声、单纯CT及高频超声联合CT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超声或CT(P<0.05);但术前单纯超声与单纯CT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纯超声诊断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1.00 cm的PTC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P<0.05),而术前单纯CT诊断病灶直径大于1.00 cm的PTC却明显优于单纯超声(P<0.05);但联合诊断与单纯超声诊断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的PTC或单纯CT诊断病灶直径大于1.00 cm的PTC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联合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超声或CT(P<0.05),而术前单纯CT又明显优于单纯超声(P<0.05).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CT可提高术前PTC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率,≤1.00 cm的PTC单纯高频超声诊断具有优势,>1.00 cm的PTC单纯CT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64排螺旋CT与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5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手段对术前PTC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前CT检查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与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像学特征方面,术前CT检查、术后病理证实53例患者有明显钙化26例;淋巴结有囊性变22例;术前超声造影检查、术后病理证实转移者造影模式、造影峰值强度、灌注区、边界、灌注面积同灰阶面积相比、PI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与超声造影对PTC及其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CT在甲状腺乳头癌(PTC)早期诊断及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80例PTC患者高频超声与CT诊断影像学资料,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联合CT在甲状腺乳头癌早期诊断及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结果 80例PTC患者高频超声与CT扫描显...  相似文献   

5.
孙健玮  闫楠  丁丁  田宇  熊政 《当代医学》2021,27(15):149-15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9例PTC患者87枚颈部淋巴结的位置和高频超声显像的短径/长径(S/L)、短径、长径、淋巴门结构回声、皮质实性高回声团块、微小钙化、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布以及血流Adler分级.结果 87枚淋巴结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MLN,n=31)和颈部淋巴结无转移组(NMLN,n=56).MLN组中,PTC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Ⅵ区占51.61%(16/31),在颈部Ⅱ~Ⅴ区分别占3.23%(1/31)、32.25%(10/31)、6.45%(2/31)和6.45%(2/31).除颈部Ⅲ区外,PTC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Ⅵ区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颈部各区(P<0.05).NMLN组中,淋巴结在颈部Ⅲ区占比为41.07%(23/56),在颈部Ⅱ区以及Ⅳ~Ⅵ区分别占3.57%(2/56)、8.93%(5/56)、10.71%(6/56)和35.71%(20/56).除颈部Ⅵ区外,非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Ⅲ区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颈部各区(P<0.05).两组S/L≥0.5、淋巴结短径>0.5 cm、淋巴门消失、皮质内实性高回声团块、微小钙化、淋巴结内部混合型血流分布和Adler≥Ⅱ级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1.0 cm和淋巴结内部周围型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在P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征性图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PTC患者的超声像图特征性表现,18例可见微钙化,29例彩色血流位于肿块内部,15例颈部淋巴结内出现囊性变。结果肿物内可见彩色血流、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内囊性变是PTC超声图像的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图像出现上述3种表现有助于PTC的术前诊断,颈部淋巴结内囊性变多提示PTC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UE)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洛阳市中医院90例PTC并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UE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以确诊结果进行分组,观察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并比较UE结果,分析UE对PTC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常规超声指标中转移组纵横比1的例数多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ES分布不同于未转移组(P0.05),且SR值低于未转移组(P0.05)。UE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64.00%。结论 UE能协助PTC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与诊断,且价值较高,一定程度上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磁共振成像(MRI)成像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12例患者共120个PTC结节的术前MRI平扫、增强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病理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49例和对照组63例,主要观察癌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形态、边缘、信号特征、强化程度及特点。探讨各MRI成像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癌结节最大径越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癌结节位于峡部,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癌结节侵犯包膜,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癌结节纵横比、边缘、信号特征、强化方式对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大小、病灶位置及是否侵犯包膜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术前评估PTC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CT特征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139例PTC患者,根据颈部淋巴结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66例(转移组)、颈部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患者73例(非转移组)。对两组术前超声、CT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PTC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并计算两种方式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两组淋巴结边缘缺损、纵横径之比、淋巴结门部回声、淋巴结形状、回声特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内囊变坏死、颗粒状钙化灶、淋巴结边缘强化、淋巴结形态、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淋巴结长径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后,超声、CT具有明显的特征,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决策的拟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C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59例)和非转移组(89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常规超声参数(肿瘤最大径、边界、形态、距被膜距离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T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移组微钙化、距被膜距离<1 mm、肿瘤最大径>7 mm占比较非转移组多(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微钙化(r=0.227,P<0.05)、距被膜距离(r=0.293,P<0.05)、肿瘤最大径(r=0.360,P<0.05)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钙化(OR=2.601,95%CI:1.049~6.452)、距被膜距离<1 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择期手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78例,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应用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颈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颈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更加全面精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对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154例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均行单叶、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且颈部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6例)和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8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常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VTI)VTI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54例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6例,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8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患者年龄大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发生包膜浸润占比、峡部病灶个数、不规则形态结节占比、≥10 mm病灶个数、Ⅱ~Ⅲ级血流等级占比、VTI 6级占比多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包膜无浸润占比、左右两侧结节占比、规则形态结节占比、<10 mm病灶个数、0~Ⅰ级血流等级占比、VTI 3~5级占比均少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极低回声、微钙化、高血流等级与高VTI分级为影响原发性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57、3.059、2.724、2.517,P<0.05).结论:VTI可较为准确的预测原发性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纹理特征以预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前瞻性 收集本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PTC的189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然后基于其PTC的超声横 切面、纵切面及双切面的纹理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纹理特征进行筛选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发生 转移,并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结果189例患者中,术前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 率为35%,灵敏度为28.6%,特异度为55%。影像组学分析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双切面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 确率为66.06%/68.12%/77.69%,灵敏度为53%/46%/40%,特异度为52%/53%/51%。结论结合PTC的超声横及纵双切面纹理 特征,影像组学方法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单切面高,且远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TC术前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声晕、内部血流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高频超声特征。结果:本组27例PTC中16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17例、22例纵横比≥1、以实性低回声为主20例、出现微钙化18例、周边无声晕19例及内部血流丰富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高频超声在PTC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创华  方建华  徐陈柯  王炜  孔凡雷  孙虹 《浙江医学》2020,42(21):2320-2322,2334
目的通过分析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结节超声特征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证实为峡部PTC86例患者的结节超声特征,根据病理结果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4例和无转移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结节超声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结节平均内径对峡部PT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转移组突破甲状腺包膜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结节平均内径是峡部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0.814,P<0.01)。以结节平均内径预测峡部PTC患者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88,最佳截断值为7.9mm,灵敏度为80.6%,特异度为75.0%。结论结节平均内径以及甲状腺是否突破背膜是峡部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兴亮  余有声  陈本鑫  黄诚   《四川医学》2022,43(8):787-793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C-反应蛋白(CRP)四种炎性标志物联合超声检查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0月至2021年11月经手术治疗105例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指标、外周血NLR、PLR、LMR、CRP水平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根据术后病理学结果,105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5.7%(48/105),转移组患者肿瘤数目多发、形态欠规则、侵犯包膜、微钙化例数所占比率明显增加,同时CRP、NLR、PLR、LMR水平明显增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犯包膜、微钙化、NLR、PLR是影响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侵犯包膜、微钙化、NLR、PLR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612、0.768、0.801,NLR截断值为2.465,PLR截断值为174.975,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将NLR≥2.465、PLR≥174.975、侵犯包膜、微钙化各赋值1分,评估为0、1、2、3、4分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18)、13.5%(5/37)、71.4%(15/21)、95.7%(22/23)、100.0%(6/6)。结论 术前高NLR、PLR及侵犯包膜、微钙化四项指标有助于预测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联合评估能明显提高预测价值,术前检查显示同时具备两项及以上指标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提高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2例PTC患者的超声特征,根据有无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分为跳跃组与非跳跃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及包膜侵犯是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显示AUC为0.807。结论 患者年龄(≥55岁)、肿瘤大小(最大径≤1 cm)、肿瘤位置(位于上极)及包膜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跳跃性转移常为颈部多区受累(多为III、IV区)。因此当超声发现甲状腺可疑恶性病灶并伴有以上超声征象及临床特征时,应仔细扫查颈侧区淋巴结,尤其是III、IV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与术后侧颈部淋巴结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纳入我院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科的P TC患者血常规标及术后复发情况.分析术前的NLR比例与术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总共211例病人纳入此次分析,其中有50(23.7%)例患者术后出现侧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术前外周血NLR高于2.6是P TC患者术后侧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NLR是P TC术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影响因素.NLR高于2.6的病人术后复诊过程中需要常规检查侧颈部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时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56例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患者淋巴结的门部回声情况、边缘缺损情况、钙化情况以及纵径和横径的比例,同时测量患者的淋巴结内部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情况,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9例(73枚),非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7例(94枚),阳性诊断率为87.2%;另外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和Vmax、RI都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诊断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阳性诊断率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彩色超声征象(CDU)、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FNA-Tg)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CDU、FNA-C、FNA-Tg、术前血清Tg、术后病理结果,并分析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率。确定FNA-T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最佳诊断阈值。然后分析术前血清Tg、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Tg抗体(TGAB)与淋巴结FNA-Tg的相关性。  结果  CDU典型转移超声征象的淋巴结中,FNA-Tg的准确率为100%;CDU非典型转移超声征象(淋巴结皮质厚度不均匀,皮质厚度≥2 mm)的淋巴结,FNA-Tg准确率为88.9%,优于CDU和FNA-C;淋巴结FNA-Tg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为2.57 ng/mL;淋巴结FNA-Tg与血清Tg、TGAB无相关性(P > 0.05),而与TSH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CDU显示颈部淋巴结典型转移征象PTC患者结合CDU征象、淋巴结FNA-C、FNA-Tg,可准确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DU显示颈部淋巴结非典型转移征象(皮质厚度不均匀≥2 mm)的PTC患者应引起注意,淋巴结检查FNA-C和FNA-Tg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形成临床治疗PTC患者颈淋巴转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