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彦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66+171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 mL 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 mL 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三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应用0.75%盐酸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试验组应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结果 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浓度为0.25%和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与0.25%的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 I~II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分别用0.25%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 m 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B,C两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A组,B组与C组相当。结论与0.25%罗哌卡因相比,0.375%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效果佳、副作用亦少,更适宜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组2005-03—2007-10对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复方利多卡因(L)组,每组40例,采用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L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R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L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R组(P〈0.05),神经阻滞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但复方利多卡因起效快并且在术后镇痛方面优于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9.
苏瑞奇  黄孙标  徐国勇  廖永福  张华  蔡春 《广西医学》2012,34(10):1357-1359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2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随机分为A、B、C 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42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44例采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3组局麻药均是0.39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均好于A、B组(P<0.01);A组尺侧感觉阻滞效果好于B组(P<0.05),A组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差于B组(P<0.05).C组运动阻滞效果好于A组和B组(P<0.01),C组麻醉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0.
廖志敏  张晋峰  张兰  罗朝志 《四川医学》2007,28(10):1128-1130
目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8例(其中4例因操作失误改用全麻),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n=39)与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n=39)。监测血压、心率、SpO2、局麻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显效及完全阻滞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两组痛觉及触觉的显效时间分别为(5.14±0.82)min和(5.41±1.38)min(P〈0.05),痛觉安全消失时间(20.00±8.74)min和(20.43±8.51)min;A、B组分别有90.32%及87.1%的患者触觉安全消失(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8±1.73)min和(5.27±1.15)min(P〈0.05);分别有41.94%和35.48%的例数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P〉0.05);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分别在(21.88±9.98)min和(15.00±5.35)min(P〉0.05)。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521.41±162.67)min、(575.86±196.5)min(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的安全性、神经阻滞的麻醉效能、作用时效,相似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特点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与甲磺酸罗哌卡因-芬太尼两种麻醉药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麻醉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1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以0.15%盐酸罗哌卡因一芬太尼和0.18%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对镇痛评分、下肢肌力、产程、分娩方式、药物用量、产妇满意度及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麻醉药用于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产程、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缩宫素用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麻醉药用于分娩镇痛,临床效果无统计学意义。国产甲磺酸罗哌卡因更经济,更适合于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甲磺酸罗哌卡因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超前镇痛组I组(20例)与安慰剂对照组Ⅱ组(20例).I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给予局部浸润注射0.3%甲磺酸罗哌卡因各1.5 mL;Ⅱ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给予局部浸润注射生理盐水各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总结腹股沟斜疝、肠套叠等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麻前肌注东莨菪碱10μg/kg,氯胺酮5 mg/kg行基础麻醉,入睡后选择L2~3间隙穿刺成功后,1次注入0.25%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B组给予0.25%丁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麻醉平面维持在T10以下。结果A组成功率100%;B组成功率95%,失效3例。A组无低血压、心率减慢、恶心呕吐等副反应;B组出现3例低血压。结论罗哌卡因于小儿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5.
罗哌卡因用于脊麻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孝 《医学争鸣》2004,25(2):181-18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14~45岁,身高160~180 cm, 体质量46~80 kg, ASA均Ⅰ~Ⅱ级,下肢手术17例,会阴手术1例,臀部手术2例.  相似文献   

16.
罗哌卡因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腹腔骨应用罗哌卡因浸润麻醉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安慰剂对照和双盲的研究方法,将60名择期行LC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以0.5%罗哌卡因逐层浸润各切口并喷洒腹腔。B组方法同A组,时间为手术结束时。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记录术后1、3、6、24hVAS评分。3、6、24h腹腔内和切口疼痛VRS评分。结果:A、B组术后6h内VAS低于对照组,A、B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h切口和腹腔疼痛VRS评分A、B组低于对照组,A、B组间无差异,术后6h A组腹腔内疼痛VRS评分显著低于B组及对照组。结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结合腹腔内喷洒可明显降低腹腔镜手术后早期VAS评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术有与术后给药对镇痛效果无明显影响,但术前腹腔内浸润在减轻腹腔内疼痛方面可能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妊娠产妇82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依据是否进行分娩镇痛分组,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41例,观察组使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15μ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麻醉药物,仅给予催产素进行静脉滴注,对比两组产妇在出血量、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情况及术后6 h、12 h、24 h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出血量为(208.7±28.7)mL、第一产程(545.8±300.6)min、第二产程(84.8±31.9)min、第三产程时间(18.0±4.4)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2.0±0.5)分、(1.5±0.4)分、(1.1±0.3)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镇痛效果明显,减少了出血量,缩短了产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0.8%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合剂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与0.8%利多卡因加0.2%布匹卡因合剂进行对照观察。方法选择60例男性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0例患儿随机分成罗比卡因——利多卡因组(A组)和布匹卡因——利多卡因组(B组)各30例。结果两组患儿麻醉镇痛均完善,但A组患儿的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而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1;A组患儿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t=24.305)。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适宜于小儿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局麻药以0.8%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