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1,2].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总的病死率约为50%,三分之一的存活生活不能自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中,85%为动脉瘤破裂。目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尚存不同观点,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施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图1)。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aSAH)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我科aSAH病例22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2.7%(28/22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unt-Hess级别、Fisher级别、前交通动脉瘤、aSAH次数以及脑室内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脑积水为aSAH后一较常见并发症,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对具上述危险因素的aSAH患者应注意跟踪随访,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645例,所有患者均首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其中586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591个,12例为脑血管畸形、Moyamoya病等,47例CTA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这  相似文献   

7.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该病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我们对32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采用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预后.我科从2005-11-26~2006-11-26,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对象与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7月对15例颅内动瘤施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9~60岁,平均34.5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术前Hunt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其中合并癫癎5例,偏瘫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DSA检查示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瘤M1段5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3例,颈内动脉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53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瘤未处理之前再出血98例(18.3%),其中44例(44.9%)发生在发病初期的6h内,18例(18.3%)发生在第2周,36例(36.8%)发生在14d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再出血患者与未再出血患者在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形状、动脉收缩压、Hunt-Hess分级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初期的6h内是再出血的高峰期,收缩压高于160mmHg、动脉瘤的形状不规则、动脉瘤>10mm且≤15mm、Hunt-Hess分级级别高是动脉瘤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AH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Juvela[1]通过平均19.7…  相似文献   

13.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诊断是关键所在.ONP主要病因为外伤、微血管病变以及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其中IA约占13.8%,后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1].SAH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等特点,及早明确动脉瘤的存在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尤为重要.1 IA致ONP的解剖基础与发病机制 IA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年人最多见,35~65岁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发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破裂出血率约为1.8%,动脉瘤体积越大、处于基底动脉尖和后交通动脉是发生SAH的重要因素[2].IA最常见的类型为囊状动脉瘤(saccular aneurysm),也是发生ONP的最重要类型[3].该动脉瘤瘤壁内弹力层薄弱甚至消失,中层有肌纤维变性,外膜比正常动脉薄,在一些诱因的诱导下,极易发生急剧扩张甚至破裂.眼睑颤动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其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方法通过用兔建立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理,并结合临床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DSA造影影像分析及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时所见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其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与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1)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2)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随访造影动脉瘤消失;(3)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慢性脑积水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8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起[1].本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其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脑积水的出现、再出血、血管痉挛和继发性缺血的发生等.慢性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由于此时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十分困难,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2].  相似文献   

16.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 AH)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30天病死率达50%~60%,约有不到60%的幸存者恢复到功能独立[1-2]。一般认为动脉瘤瘤体长径5 mm为小型动脉瘤,5~10 mm为中型动脉瘤,11~25 mm为大型动脉瘤,25 mm为巨大型动脉瘤[3],本文借鉴此标准。有些学者认为瘤径7 mm属小型动脉瘤[4],个别学者认为10 mm为小型动脉瘤[5]。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被检出[6],其超微结构得以展现。多数学者认为小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对较低,然而也有报道称临床发现相当一部分破裂的动脉瘤为小型动脉瘤[7-9]。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中小型动脉瘤的自然史至今仍未明确。最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外溢到脑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形成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后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磁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占全部卒中的5%~15%,主要继发于囊状动脉瘤的破裂[1-2].本病的发病率为6~16/10万,平均为9/10万,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及芬兰,是其他人群的两倍[3].该病的总体死亡率约30%~70%,10%~2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脑室内出血(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共85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过程。结果所有患者颅内出血均于持续腰大池引流4~18 d内消失,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是治疗多种颅内出血性疾病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