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行为学,大脑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融合蛋白1(OPA1)表达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AMP8小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另取20只同月龄雄性正常老化模型小鼠(SAMR1小鼠)作为正常组,针刺组选取"肾俞""百会""血海""膈俞"进行干预。8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之后提取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线粒体相关蛋白Fis1和OPA1的表达,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其停留在原平台象限时间延长和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Fis1表达明显减弱,OPA1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针刺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线粒体体密度及面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提高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调Fis1表达、上调OPA1表达和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达到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干预对脑瘫患儿肌肉痉挛改善的作用。方法纳入以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肌肉痉挛程度的研究文献,采用Re Man5.1对纳入文献进行治疗前、后统计量合并分析。结果总共纳入7篇文献,经统计检验文献具有同质性,采用加权均数差(WMD)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肌肉痉挛程度评定比较结果显示如下,治疗前:MD合并=-0.02,95%CI:(-0.15,0.10),P=0.73,说明合并效应量显示治疗前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MD合并=-0.70,95%CI:(-0.84,-0.56),99%CI:(-0.88,-0.52),P0.00001,说明治疗后采用不同治疗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即针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非针刺治疗组。结论针刺在改善脑瘫患者肌肉痉挛的症状方面具有确切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IS)具有显著疗效。针刺治疗IS的作用与调控线粒体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线粒体结构、线粒体功能、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相关的细胞凋亡通路4个方面对线粒体在针刺治疗IS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针刺通过调控神经元线粒体治疗IS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针刺对减缓脓毒症引起的肌肉萎缩是否存在积极作用,根据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对入住ICU的脓毒症患者行针刺治疗,同时利用超声测量患者股直肌横截面积变化情况评估针刺效果。发现行针刺治疗的脓毒症患者肌肉萎缩速度明显小于未行针刺的脓毒症患者,说明针刺治疗或能减缓脓毒症引起的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尽管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线粒体参与了其发病过程,因此基于线粒体的保护措施可能是治疗PSCI颇具前途的一种策略。针刺的作用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PSCI治疗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针刺基于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治疗PSCI的机制涵盖了线粒体生物能学、线粒体通透性、线粒体质量、线粒体氧化还原系统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等多个方面。针对线粒体的进一步研究将为针刺治疗PSCI提供理论支持,并推进针刺治疗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筛选近五年SCI源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的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文献,纳入由国外学者所设计的临床试验,通过信息提取,分析其研究方法及特点,发现其干预设计缺乏中医针灸辨证"理-法-方-穴-术"的思维,文章中鲜少提及针灸治疗中"得气"这一关键要素,对比后发现与国内针灸临床思路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治疗思路与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得出的"真针刺与假针刺无差异"结论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8.
内脏痛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对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中枢-与周围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和整理。结果发现,针刺参与内脏痛调节的中枢结构包括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孤束核、丘脑、脑干网状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同时5-羟色胺、中枢阿片肽、胃泌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也参与了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刺通过影响大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活动来调节内脏痛也被逐步认识。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是多途径的,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内脏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66-126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和脑肠轴互动功能异常等多种学说,现代医学迄今尚缺乏疗效肯定的药物,对多予对症治疗。作者通过检索和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文献,发现目前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调节机制的研究偏于单一化,多种机制之间的调控关系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有关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都还需进一步深入。今后的研究应侧重针刺对各机制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加强性激素以及情志因素对其关键机制影响的研究,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学的角度阐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基础及针刺对Th17、Treg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期为针灸治疗的效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针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菌群-宿主代谢免疫交互机制的影响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苑丽敏  王慧裕  李金坡 《河南中医》2012,32(11):1548-1548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说明针刺具有很好的改善肌肉营养,促进运动功能及肌肉萎缩恢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肉起止点针刺对肩周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实验组用肌肉起止点针刺,对照组用传统针刺,疗程结束后,依据疗效评价标准,观察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肩周炎,对于改善病变部位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通过总结近几年有关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发现,减少β-淀粉样蛋白产生,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抗自由基氧化,减少皮质、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分化,调节G蛋白信号传导,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可改善老年痴呆鼠的认知记忆能力确有改善,为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慢性软组织疼痛是由软组织急性损伤后遗症或者慢性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所引起的疼痛,该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银质针针刺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的相关文献发现,银质针针刺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消除局部炎性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和血流供应,镇痛效应,松解肌肉痉挛。银质针主要应用于治疗颈枕部、肩部、肘部、腰部、髋部、臀部、大腿根部、膝部、踝部等部位的慢性软组织疼痛。  相似文献   

15.
综述近五年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文献,发现针刺治疗包括单纯针刺法;局部取穴、局部+远端取穴、透刺;针刺配合药物;针刺蝶腭神经节。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过敏鼻炎可以提高过敏性鼻炎患者近期及远期生活质量。对于针刺治疗过敏鼻炎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5年来有关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临床选穴治疗研究方面进行综述,诸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但分析后发现,目前许多文献对于中风后急性、亚急性、慢性期各阶段的病理机制、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以及药物与针灸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索,并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临床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极其缺乏,专业设计不严,忽视诸影响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研究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分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针疗法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经数年研究探索,首创的一种对疼痛能立即奏效的新疗法,是应用浮针针具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主要适应证为疼痛性疾病,大部分痛证可达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现将近年来有关浮针疗法临床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近5年国内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从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学、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5个方面整理并归纳,以探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促进脑肠肽的分泌并引起边缘系统-大脑的协同响应,对胃电节律、分子代谢物、基因表达也有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是多途径的,而调节脑肠轴的功能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检索从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的发病机制、针刺治疗EH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旨在总结探讨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经分析发现,针刺是通过多系统、多靶点、多层面的调节机制发挥降压作用,如针刺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活动、针刺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针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平衡、针刺改善血管结构及功能、针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针刺促进自噬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以针刺为主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月经不调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针刺""针灸"和"月经不调"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中国知网2012年至2017年9月在国内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月经不调的随机对照临床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经异质性检验,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同质,且以针刺为主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部分文献证明以针刺为主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