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两种方法对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以比较两种方法对机体肝脏功能和创面组织损伤的程度。方法:选择LC患者38例及行OC患者3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TBA,ALT及CRP含量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LC组及OC组的TBA,ALT及CRP均在术后1明显升高(均P<0.01),OC组CRP升高较LC组更加显著(P<0.01)。LC组在术后3d TBA,ALT及CRP均下降恢复至正常水平;OC组在术后3d TBA,ALT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仍明显高于术前,该组CRP恢复较慢,术后3d仍较术前为高。(P<0.05,P<0.01)。结论:LC较OC对机体的刺激,损伤轻,LC产生较轻的炎症反应和较少的肝脏功能损害,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对应激反应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4例胆结石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开腹手术)与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各4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应激反应(CRP、Glu、Cor)、肝功能(ALT、AST、TBI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Glu、Cor等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LT、AST、TBIL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程度低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肝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麻醉前静滴地塞米松5 mg、参附1 ml/kg;Ⅱ组静滴5%葡萄糖250 ml)。于术前、术后1、3、5 d检测ALT、AST、ALP。结果:两组ALT、AST都升高,Ⅰ组上升幅度小、持续时间短,且在正常范围内。ALP变化不大。结论:地塞米松、参附预处理对LC患者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0c)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后应激反应。方法将6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LC组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OC组30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2组术前术后血清IL-6水平。结果LC组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OC组(P〈0.05)。术后第1天(T1)2组血清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T2)、第3天(T3)逐渐下降;LC组术后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同期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可以明显地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细胞因子的产生机制。方法:选择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患者,观察血清和腹腔引流液的IL-6、TNF-α在术前、术后1 d、术后3 d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的IL-6浓度OC组明显高于LC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L-6和TNF-α两项在腹腔引流液中的浓度均高于血清。结论:LC对机体的应激损伤明显小于OC,并且细胞因子形成的部位应为腹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1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治疗,研究组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后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d、3d时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 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助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细胞因子的产生机制.方法:选择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患者,观察血清和腹腔引流液的IL-6、TNF-á在术前、术后1 d、术后3 d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的IL-6浓度OC组明显高于LC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L-6和TNF-á两项在腹腔引流液中的浓度均高于血清.结论:LC对机体的应激损伤明显小于OC,并且细胞因子形成的部位应为腹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沿肝静脉主干入路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LAH)在原发性肝癌(PHC)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拟行LAH治疗的PH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主干组和常规组各34例,分别经肝静脉主干和传统入路完成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引流量、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主干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第3 d引流量较第1 d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1 d和第3 d血清ALT和AST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 d血清ALT和AST水平较第1 d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9%和32.35%(P0.05)。结论采用肝静脉主干入路实施LAH手术治疗PHC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提升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为推广腹腔镜在肝脏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5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开腹手术)和观察组(9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正常排便时间及正常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血清GAS、MTL、SS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的GGT、TBIL、AST及ALT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观察组的GGT、TBIL、AST及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对患者胃肠功能及肝功能影响小,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息肉患者疼痛程度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1月胆囊息肉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研究组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统计两组术后1d疼痛程度(VAS)分值、术前及术后1d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后1d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两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较术前增高,但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并减轻对肝功能造成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后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二期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PTGD术后LC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n=58,PTGD术后1周内行LC)与延期组(n=47,PTGD术后1~2个月内行LC),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测定两组LC手术前后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内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开腹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延期组(P0.05);LC术后24 h,72 h,两组AST、ALT、TBIL、GGT及ALP均降低,早期组术后24 h,72 h AST,ALT,TBIL,GGT,ALP均低于延期组(P0.05);LC术后两组hs-CRP,TNF-α,IL-6,IL-10,PCT均下降,早期组以上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延期组(P0.05);两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D术后早期行LC较延期行LC更利于控制胆囊炎症,改善肝功能和胆囊炎症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治疗对其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将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及参考组(n=46),参考组患者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术前及术后患者HR、SPO2、MAP等心肺功能指标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插管后观察组患者HR、SPO2、MAP等心肺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术前患者TBIL、ALT及AST等肝功能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次日观察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参考组低,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TBIL水平低于参考组,P<0.05,患者ALT及AST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胆囊结石患者心肺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开腹手术低,临床应用优势较大。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在胆囊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有胆囊水肿、萎缩,或胆囊三角粘连、疤痕化,或胆囊管、胆囊动脉变异等胆囊疾病,采用破坏胆囊黏膜为主,不强调“完全彻底”切除的手术方法。并与984例同期LC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每天腹腔引流液均高于LC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相近。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LC的中转开腹手术总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LC一样,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Rouviere沟引导定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定位LC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定位,观察组予以Rouviere沟引导定位,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C术后,两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67.54±7.42)min显著高于观察组(47.38±5.6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胆漏、胆管损伤各有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82%(8/54);观察组有2例胆漏,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70%(2/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uviere沟引导定位LC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定位LC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对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糖尿病行LC术患者40例,根据术中CO2气腹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低气腹压组(LP组,n=20)腹内压(IAP)维持在1.3 kPa水平;标准气腹压组(SP组,n=20)IAP维持在1.6 kPa水平。各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24、72 h抽取静脉血测定肝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LP组和SP组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均在术后1、24 h明显升高(P〈0.01),其中SP组升高更明显(P〈0.01)。2组在术后72 h血清ALT、AST、Tbil、DBil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糖尿病患者LC术中建立CO2气腹是可行的,但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术后一过性肝功能异常,且与CO2气腹压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3例,术前1d及术后1、3、5d观察患者各项肝肾功能指标。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3d,ALT、AST、TBIL、SCr、BUN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5d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会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短暂的影响,未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未导致肝肾功能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7.
张旭亮 《临床医学》2020,40(2):67-69
目的探讨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MPC)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62例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为LC组,行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患者为MPC组,每组31例。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创伤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差异。结果 MP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低于LC组(P 0. 05)。MP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 68%(3/31),LC组为12. 90%(4/3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d时,两组血清总胆红素、Cor、ACTH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 0. 05),且LC组高于MPC组(P 0. 05)。结论 LC及MPC术式均能治疗胆囊结石,但MPC术式在减轻创伤方面更具有优势,能有效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胆囊切除术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分析胆囊切除手术的不同手术方式,规范手术操作,减少或避免胆管损伤。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术者经验及设备条件,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O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及开腹胆囊切除术的顺利切除法、逆行切除法和顺行加逆行结合法胆囊切除术,比较各种术式不同特点。结果:各种术式术后均行B超和肝功能检查,随访3~12个月,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临床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胆囊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胆管损伤,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对肝囊肿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清AST、ALT、TBIL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肝囊肿患者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1周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观察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肝囊肿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其血清AST、ALT、TBIL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病历中,几例误伤周围脏器,分析其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胆囊切除术,例1~例4均为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例5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OC。结果例1~例40C术中得到正确处置均痊愈出院。例5肝硬化门脉高压症,LC中转OC,于术后腹腔内出血再次行OC,术后肝功能从child B级转至child C级,手术后11d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胆囊切除术并不困难,但手术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和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者应充分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剥离胆囊时充分贴近胆囊壁,不宜剥离过深,遇到出血时,不要盲目钳夹止血,按本文防治方法第(4)条一般均能止血。此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胆囊切除术时,术前应充分了解血常规、止凝血机制及肝功情况及分级,必要时术前给予相关治疗使之达到手术条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谨慎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