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 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 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 ,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 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 ,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1例死亡。 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 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 17% (5 / 6 0 ) ,其中 2例猝死 ,1例再梗死 ,再次接受PCI成功 ,1例接受择期CABG。 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116例进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前间壁心梗68例,急性下壁心梗46例,急性前壁并下壁心梗2例;合并严重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12例,依Grenuzig’s法行PCI,必要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结果:本组急诊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者66例,单支病变50例。73支前降支、44支右冠及8支回旋支靶血管行PCI;38例二处以上同时行PCI。成功109例,失败7例;94例患者同时植入支架117枚。1例未能通过病变。术后院内死亡4人,其中3例死于心衰、休克,1例死于室颤。随访2-93月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一项恢复冠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高危的心梗患者尤应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处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策略.方法76例ST段抬高和(或)新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52例,女24例;年龄43~82(61.5±13.6)岁.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PCI.结果76例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73例(96.1%),TIMI血流2级1例,失败2例.74支IRA共植入支架97枚,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和>12h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组的冠脉多支病变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结论急诊PCI不仅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能消除狭窄,减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故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PCI为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措施,尤其对高龄患者、有溶栓禁忌征者及有心原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  1999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 1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 ,男 2 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其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小于 3个月者 2 7例 ,大于 3个月者 14例。冠脉造影示单支病变 2 1例 ,2支病变 13例 ,3支病变 8例 ;完全闭塞的病变中 ,前降支 17支 ,回旋支 8支 ,右冠状动脉 16支。对完全病变在导引钢丝通过后先行PTCA ,而后根据情况置入冠脉内支架。结果  4 1例完全闭塞病变扩张成功 38例 ,成功率为 92 % ;其中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各失败 1例 ,且均为闭塞大于 3个月的病例 ;失败原因为导引钢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部位。扩张成功的 38例病变置入支架 35例 ,置入率 92 % ,置入支架的指征主要为PTCA后夹层瘤形成或有残余狭窄大于 5 0 %且闭塞病变较短者。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而冠脉内支架的置入有助于提高完全闭塞病变PTCA治疗的疗效。但血管闭塞时间越长 ,PCI成功率越低。对于大于 3个月者术前应进行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ypher支架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方法 对我院11例冠心病患者14处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置入11个Cypher支架的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4 2 - 76岁;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各为4、6和5例,1例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4h行急诊PCI术。14处病变弥漫性病变4例,管状病变5例,分叉处病变2例,慢性完全性闭塞3例;使用支架直径2 .5~3.5mm ;所有患者行PCI术前1d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各30 0mg ,置入支架后予低分子肝素钠5 0 0 0U皮下注射,每12h 1次共7d ,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 d ,6个月,术后长期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10 0mg d ;11处病变都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结果 11处病变选择Cypher支架置入成功,术中术后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所有患者随诊3~2 0个月。有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行冠脉造影术,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只要选材恰当,手术操作规范,PCI术中选用Cypher支架治疗冠心病是安全和有效,降低再狭窄率,特别是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提供了积极的有效的又安全的恢复心肌灌注的手段 ,优于常规溶栓治疗 ,但直接PTCA仍有时间延误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在等待PTCA时间延误期内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短效溶栓剂 (rt PA)治疗 ,促使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开通的有效性 ,及溶栓后立即进行加速PTCA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75例AMI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rt PA 2 0mg 1次团注 ,随后 80mg半小时内快速滴入 ,尽快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IRA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 ,如果血管开通 ,仍有残余狭窄 ,亦行PTCA及支架术 ,和同期进行 88例AMI直接PTCA进行对比分析。本试验终点包括 ,到达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 2周内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到达导管室时 ,联合治疗 (溶栓加PTCA)血管开通率 88% (2 6 %TIMIⅡ级 ,6 2 %TIMIⅢ级血流 ) ,直接PTCA组为 36 % (2 0 %为TIMIⅡ级血流 ,16 %TIMIⅢ级血流 ) (P <0 .0 0 1)两组PTCA血流再通率相似 ,分别为 96 %、94 %。对IRA恢复TIMIⅢ级血流效果相同 ,分别为 84 % ,82 %。 2周内左室功能 (超声法EF)联合治疗组优于PTCA组(6 5 .4 % ,5 4 .6 % ,P <0 .0 5 )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高危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4 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8例 ,AMI OMI 3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4例。并发严重心律失常 9例 (室颤 7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 ,心源性休克 (CS) 13例 ,心功能衰竭 (NYHAⅢ ) 12例 (EF 19%~ 33% ,平均 2 4 .3% )。术前均先置入IABP反搏球囊 ,其中 5例因病情危重于床旁置入。IABP手术均成功。根据病变情况一次或IABP保留下择期行二次冠脉介入手术 ,本组中 9例手术分次完成。结果  4 0例患者造影结果见单纯左主干病变 (LM ) 3例 ;LM 2支血管病变 7例 ;单支血管病变 6例 ;2支血管病变 6例 ;3支血管病变 18例。合并CS 13例中 ,病变累及LM 1例 ,前降支 (LAD) 4例 ;累及右冠状动脉 1例。合并心功能衰竭的 12例中 11例为 3支血管病变。 4 0例病人共计 96处病变 (C型病变 76处 ,B2型 2 0处 ) ,置入冠脉支架 5 0枚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 (SORIN冠脉支架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 ,特别是防止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 ,及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共 1 0例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6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P) 4例。急诊直接PCI 8例、补救PCI 2例。共涉及病变血管 1 2支、病变 1 3处。选择支架直径与靶血管直径之比为 1 .0~ 1 .1∶1。从较低压力开始扩张 ,直至残存狭窄 <5 %。结果 共用晶碳微膜烤瓷支架 1 3枚 ,术后病变血管均达到前向TIMIIII级血流 ,术后抗凝。随访 4~ 1 8个月 ,平均(1 1 .6± 5 .7)个月 ,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 烤瓷支架在其金属表面覆着一层晶碳微膜 ,隔离了金属与血液及组织 ,可降低急性血栓的发生率 ,同时再狭窄率也相应降低 ,但其确切疗效还有待循证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2年间进行的 188例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介入治疗的特点。结果  188例右冠脉病变共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 ,靶血管介入成功率为 91 1%,其中 15 0例植入支架 174枚 ;PCI失败 18例 ,均发生在右冠脉近中段 ;室颤 2例 ,PCI后无复流现象 6例 ,早期急性冠脉闭塞 1例 ,冠脉破裂 3例 ,死亡 3例。随访 1~ 96月 ,绝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右冠脉病变的PCI是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远期临床疗效俱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32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在90 min以内,平均(65 min),并成功置入药物支架38枚。术中6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随访6~12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ACS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安全可行,效果肯定。因此,经桡动脉入径可作为ACS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了年轻化趋势,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冠心病的诊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冠状动脉造影(以下简称冠造)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选择冠心病治疗的重要依据,开展该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于2002年10月开展了冠造,旨在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73例,其中男63例,女10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稳定型心绞痛8例,不典型胸痛者7例,心律失常9例,高血压病6例,其他心脏病行介入治疗时行冠状动…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的造影结果,将10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静息心电图和症状发作时心电图,了解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100例冠心病患者中54例(54%)诊断冠心病,其中静息心电图正常者26例(48%),ST-T改变者11例(20%),心律失常18例(33%)。而46例(46%)非冠心病患者,20例(43%)静息心电图正常,ST-T改变者8例(17%),心律失常15例(32%)。在患者症状发作时,冠心病组动态ST-T改变者40例(74%),而非冠心病组仅5例(10%)。结论:静息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局限性很大,而症状相关性的动态ST-T改变在诊断冠心病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01至2020-09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冠脉穿孔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5758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90例术中出现冠脉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128-VCTCA)评价壁冠状动脉-心肌桥(MCA-MB)的形态学特征、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通过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分析MCA-MB冠脉CTA影像学特点。结果 128-VCTCA对MCA-MB的检出率为38.1%。其中,76.8%出现在左前降支,平均长度为(11.76±3.60)mm,心肌桥(MB)平均厚度为(2.90±2.33)mm。128-VCTCA对MCA-MB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检查。结论128-VCTCA可准确判断MCA-MB的结构特点;128-VCTCA是一种评价MCA-MB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PCI治疗时代影响男性患者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72例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年龄 :(6 5± 10 )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4 2例 ,不稳定性心胶痛 30例。随访 (11.9±8.7)个月。综合患者的人群因素、无创检查、合并症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以重要心脏不良事件为因变量 ,前间隔心肌梗死和超声心动图提示前间隔收缩功能减弱是有意义的预测因素 (P <0 .0 5 ) ,系数分别是 1.90 8和 15。其他因素为无意义变量 ,P >0 .0 5。结论 前间隔心肌梗死和超声心动图提示前间隔收缩功能减弱是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重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RATIONALE AND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with special regard to calcificati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known CAD were examined with a targeted, navigator-gated, free-breathing,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MR angiography sequence (repetition time = 5.6 milliseconds, echo time = 2.8 milliseconds, flip angle 110 degrees ) and 16-slic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Segment-bas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for the detection of stenoses larger than 50% were determined as defined by the gold standard cathe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along with the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Grade 1-4). The degree of calcifications in each segment was quantified using a standard calcium scoring tool. RESULTS: Of 115 possible segments, 7% had to be excluded in MR imaging because of poor image quality. In CT, 3% were nondiagnostic because of image quality and 15% were not evaluable because of calcifications. Values for the detection of relevant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in the evaluated segments were: sensitivity: MR imaging 85% versus CT 96%; specificity: 88% versus 96%; accuracy: 87% versus. 96%. Average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was 1.8 for MR imaging and 1.6 for CT. Of the 15% of segments that had to be excluded from CT evaluation because of calcifications, MR imaging provided the correct diagnosis segments in 67%. CONCLUSIONS: CT provided a better image quality with superior accuracy for the detection of CAD. Despite its overall inferiority, MR imaging proved to be helpful method in interpreting coronary stenosis in severely calcified segm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透析科收治的100例MHD合并ACS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介入治疗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只服用阿司匹林行抗血小板治疗。两组研究终点为1年的患者水平复合终点(Po CE),次要研究终点为患者1年主要出血(TIMI分级)、血栓事件、心脑血管原因再住院次数及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两组Po 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事件及血栓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MHD合并ACS,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次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未增加主要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27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其中单纯CAG术174例,急诊PCI术42例,择期PCI术62例。结果出血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6.47%。血管径路出血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32%,其中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血肿9例,8例痊愈,1例死亡;假性动脉瘤3例,均痊愈。血管径路外出血6例,发生率为2.16%,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的出血并发症,处理适当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