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用治疗酒精肝病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6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应用中药(自拟护酒肝饮)联合西药(水林佳)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服用西药(水林佳)治疗,疗程6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肝功能(ALT、AST、GGT)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外周血IL-8、MD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SOD活性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病人外周血MDA水平下降(P<0.05),2组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组总有效率90.01%,对照级总有效率71.87%;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机理。方法:53例酒精性脂肪肝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与IL-8、SOD、MDA及血脂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IL-8、MDA、TG、CHO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P<0.05,P<0.05),SOD活性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IL-8、MDA、TG、CHO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P<0.05,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清热祛湿通络法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其机理可能与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8水平、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微循环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肝利胆液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8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酒精性肝炎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清肝利胆液治疗,另以健康人15例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IL-8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8水平下降(P<0.05),肝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95.23%。结论清肝利胆液对酒精性肝炎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调节IL-8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脾通络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6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运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优思弗(UDCA)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TNF-α、IL-8、SOD、MDA水平、肝功能、B超声像图等的变化。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B超图像也不同程度得以改善。治疗组患者的MBI指数也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8、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P<0.05,P<0.01),SOD活性显著上升(P<0.01),对照组患者外周血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计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的症状计分值的差值显著高于显著治疗组的症状计分值的差值(P<0.05)。结论:运脾通络方对NASH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下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和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固本调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oo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固本调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有效下调IFN-γ水平,上调IL-4水平(P <0.05),治疗组作用优于...  相似文献   

6.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瘀型高脂血症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后外周血血脂水平和ALT,r-GT,IL-8,MDA及SOD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TC,TG,LDL-C均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组经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ApoA水平和SOD活性较前明显升高(P<0.05,P<0.01),ALT,r-GT,IL-8和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对照组经辛伐他汀治疗后,ALT,r-GT,IL-8,MDA及SOD水平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的ALT,r-GT水平及SOD活性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的降脂作用与其化痰消瘀作用有关,其在降脂的过程中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关,进一步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痰瘀分消作用在脂质代谢中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铂  胡胜利 《新中医》2019,51(1):93-96
目的:观察利湿清热通络化瘀方治疗急性期血栓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克肟颗粒口服及肝素钠软膏外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湿清热通络化瘀方口服;2组疗程均为7天,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湿清热通络化瘀方治疗急性期血栓浅静脉炎,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阴阳互刺法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癫痫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难治性癫痫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与丁组,每组46例。甲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乙组在甲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阴阳互刺法治疗,丙组在甲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行气化瘀、醒脑散癫汤治疗,丁组在甲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阴阳互刺法联合行气化瘀、醒脑散癫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及脑电图异常率、癫痫发作情况,并比较4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4组中医证候积分、脑电图异常率及血清IL-1β、IL-6、TNF-α、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丁组均低于甲组、乙组、丙组(P<0.05);治疗后,4组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丁组高于甲组、乙组、丙...  相似文献   

9.
肝康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贵 《陕西中医》2007,28(1):13-14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补气养阴、行气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肝康散(茵陈、黄芪、板蓝根、丹参、赤芍、苦参等)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10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20例对比,观察治疗两个疗程后主要症状、肝功能(ALT、TBiL)及HbeAg、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主要症状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降低ALT、TBiL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HBeAg、HBV-DNA阴转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肝康散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湿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清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风 《陕西中医》2010,31(4):496-497
目的:探讨利湿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苯酚胶浆法"造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泽丹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妇乐颗粒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血清MD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SOD含量低于正常组、MDA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SOD含量升高、血清MDA含量降低(P<0.05),且以泽丹冲剂治疗组疗效优于妇乐颗粒组。结论:以利湿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升高SOD、降低MDA,改善血液的粘、浓、凝、滞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肽Y在白癜风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在白癜风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白癜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2组。气滞血瘀组20例,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肾阴虚组20例采用滋养肝肾、调和气血法治疗。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浆中的NPY含量。结果:总有效率气滞血瘀组为85%,肝肾阴虚组为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气滞血瘀组NPY含量比肝肾阴虚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气滞血瘀组NPY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PY在白癜风两种不同中医证型中气滞血瘀证型表达水平高于肝肾阴虚证型,用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该证型的白癜风患者效果显著,治疗后NPY表达水平下调。  相似文献   

12.
扶正解毒祛瘀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白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祛瘀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转白)影响因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自拟清毒片、养正片、瘀毒清治疗MDS18例,将RA、RAS拟定为低危组,RAEB、RAEB-t拟定为高危组,观察治疗前后低危组、高危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活性变化,低危组转白积分变化,高危组骨髓原始细胞数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组比较,血清IL-2活性明显降低,SIL-2R活性明显升高(均P<0.01);高危组和低危组治疗前比较,高危组血清IL-2活性明显降低,SIL-2R活性明显升高(均P<0.01);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血清IL-2活性均明显升高,SIL-2R活性均明显降低(均P<0.01)。低危组转白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高危组骨髓原始细胞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扶正解毒祛瘀法对MDS转白影响因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降低MDS白血病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清热燥湿化瘀中药复方预防性给药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胸主动脉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燥湿化瘀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伐他汀对照组、清热燥湿化瘀中药复方组。高脂饲料造模,于第5周同时预防性给予氟伐他汀及中药复方,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胸主动脉IL-1β、TNF-α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显著性降低TNF—α蛋白表达,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IL-1β表达的影响,中药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组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燥湿化瘀法及其组方能有效调节实验大鼠血清脂质代谢紊乱,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发挥抑制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杰红  庞伟 《新中医》2004,36(7):11-12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对内皮素(ET)、白介素-8(IL-8)及肌酐(Cr)的影响。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单纯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3周为1疗程 观察2组治疗前后ET、IL-8及Cr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ET、IL-8、Cr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回落(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能明显改善肾功能,对慢性肾衰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施汉章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邢国红 《新中医》2004,36(5):11-12
施汉章教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内外合邪致湿热蕴阻,气机升降失常,败精留滞日久则化瘀生痰,病机以肾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治疗强调微观辨证,患病早期湿热蕴阻为主者治以清热利湿,中期湿热兼夹痰瘀者治以清热利湿化瘀,久病迁延脾肾两虚为主则治以益气固肾。并注重多途径给药,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天立  张毅  乔栎 《新中医》2003,35(12):41-42
目的:观察在钻孔引流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行钻孔引流配合中药脑伤散Ⅰ号、Ⅱ号胶囊治疗,对照组行钻孔引流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血肿吸收时间较对照组快,治愈率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优于西医治疗,提示活血化瘀及益气化滞中药有改善脑部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血肿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方药对家兔膝关节炎IL-8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变化及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方药的干预作用。采用McCartyD .J[1] 方法建立家兔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试验 (ELISA)法 ,于造模后 2、6、9、12h测定其膝关节液中IL 8的水平。结果 ,中药干预组的IL 8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方药能显著降低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膝关节液的IL 8水平 ,对急性痛风性关节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对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理。方法 :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观察脑血疏通口服液对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组第 3d均显著升高 ( P<0 .0 5或 0 .0 1 ) ,第 7d开始下降 ,但仍较正常组为高 ( P<0 .0 5) ,第 1 4d均与正常组相近 ( P>0 .0 5)。脑血疏通口服液大、小剂量组及脑血康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脑系数及脑组织含水量 ,以大剂量组为著。模型组第 3d MDA含量明显增高 ,SOD显著下降 ( P<0 .0 1 ) ,第 7d均接近正常组。用药各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MDA含量 ,提高 SOD活性 ( P<0 .0 1 ) ,且大、小剂量组 SOD活性高于脑血康组 ( P<0 .0 1 )。结论 :脑血疏通口服液具有改善脑水肿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可用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高胰岛素血症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以中药通阳益脾活血汤配合西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20例仅用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胰岛素、血睾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排卵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纠正闭经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对闭经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