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42例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0.5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和性损伤3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18例,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2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7d。内、外踝均采用标准内、外侧切口。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同时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穴(Mortise)位X线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根据梁军等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及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7%。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骨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并稳定踝关节的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不同固定位置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Lauge-Hanson 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的最佳外固定体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Lauge-Hanson 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跖屈组(A组)和背伸组(B组),每组23例。A组男14例,女9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10例;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B组男15例,女8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4例,Ⅳ度9例;给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背伸位。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0±2.2)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A组73~100分,平均(92.58±5.73)分,优16例,良6例,一般1例,差0例;B组AOFAS评分66~100分,平均(85.74±7.56)分,优9例,良7例,一般6例,差1例。A组疗效优于B组。术后A组出现1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术后B组出现6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1例因后踝骨折块移位较明显,术后患者踝关节僵硬,形成骨性融合。结论: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应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杂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阐明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36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型13例,旋后外旋型Ⅲ型7例,旋后外旋型Ⅳ型1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疗效评定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如下:优(90~100分)23例,良(80~89分)7例,可(70~79分)2例,差(<69分)0例。结论:后踝骨折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8例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通过后外侧及内侧切口入路,根据骨折块大小和形态选择固定方法。结果 3例失访;35例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35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7.6分±11.2分,其中优14例,良20例,可1例。踝关节活动度:背伸8°~18°,跖屈28°~47°。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必须根据骨折块形态及移位方向合理选择切口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李嘉  孙晋客  王晨霖 《中国骨伤》2017,30(6):499-502
目的 :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5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2 h~10 d,平均5 d。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于术后10~18周(平均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0例,复位可3例。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总分93.8±5.4,其中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对术者闭合整复技术手法要求较高;骨折端粉碎严重及关节面压缩骨折不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21例.按Lauge-Hansen分型:Ⅲ型13例,Ⅳ型8例.结果 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5个月,按k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好1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24%.结论 良好的复位、固定及维持踝穴的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隐匿后踝骨折相关漏诊病例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0年6月,收治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103例,其中9例后踝骨折漏诊,男6例,女3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损伤。术中经C形臂X线透视发现4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现2例,余3例为外院术后于门诊随访时发现。手术入路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采用空心螺钉或锁定钢板固定。手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17个月。无切口感染,切口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3.0±4.4,其中术中发现并处理4例平均分85.0±2.9,二次手术处理5例平均分8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2.2个月经X线片证实全部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退钉、断裂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可能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临床医师需充分了解其暴力传导机制,仔细阅读X线侧位片,对可疑后踝损伤者可行CT或MRI检查;同时,术中内外踝固定满意后附加侧位透视有助于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0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均愈合,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优12例,良7例,一般3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空心钉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切口小,感染率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老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手术治疗老年人旋采用加压复位后全螺纹螺钉固定,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29例老年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采用钩状钢板、内踝采用张力带固定、下胫腓关节分.同时观察一些并发症的情况.如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的结果,按Olerud和Molangder的关节伤后自我评分系统,优22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93.1%。结论此种内固定方法对老年旋后外旋型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旋后-外旋骨折占所有踝关节骨折的40%~75%。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对内侧结构损伤程度的判断,特别是内侧三角韧带是否有损伤。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术前MR扫描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是判断三角韧带损伤的方法。那么,术前MR扫描是否可以替代术中应力试验,明确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并指导踝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文试图通过手术验证两者的敏感性是否一致。目的:探讨MRI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在判断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共计30例,术前常规行X线、MR扫描,记录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情况。麻醉后行踝关节外旋应力位摄片,依据踝关节内侧间隙是否正常判定三角韧带损伤情况。再比较外旋应力试验与MR结果。结果:MR扫描对三角韧带损伤情况判定,等同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结论:MRI对于判断三角韧带是否损伤有一定价值,可以指导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不同程度损伤的鉴别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