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便携式微量泵经脾静脉置管输注肝素,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月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行脾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经便携式微量泵持续输注肝素.对照组餐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50mg,3次/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 (16mL/d)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d).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腹腔引流液量、导管留置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结果 2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腹腔引流液量、导管留置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形成率约为3.3%,对照组高达36.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便携式微量泵经脾静脉置管输注肝素,是预防、诊断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临床研究显示心脏黏液瘤患者肝素相对耐药,回顾性分析心脏黏液瘤手术肝素用量及肝素抗凝不足的对策,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指导临床抗凝方法.方法 在静脉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和体外循环(CPB)下共实施心脏粘液瘤手术75例.CPB均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法.首次肝素化经中心静脉(CVP)推注肝素400u/kg,5min后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480s转机.结果 75例心脏黏液瘤手术,有10例发生肝素抗凝不足,肝素化后ACT,<480s,占24%,其中12例补充肝素后ACT>480s,另外6例补充肝素后ACT仍<480s,给予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ACT达480s以上.另有3例CPB中ACT很快缩短,再补充肝素后ACT>480s.18例肝素抗凝不足患者肝素平均用量为(640 210)u/kg.结论 心黏液瘤手术患者中应高度警惕肝素抗凝不足的情况发生.若肝素用量>500u/kg,CPB前须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同时再追加肝素.对此类患者手术检测ACT时间点应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方法:对11例行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术中门静脉置管,直接经门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应用药物。结果:11例患者中术后1周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显示PVT 1例,经门静脉直接予尿激酶溶栓后门静脉100%再通,导管脱落1例,其余患者于术后3~4周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并辅以优质有效的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张振  陈宏  张桦  王敏  刘敏  李明  蔡德鸿 《广东医学》2008,29(1):24-26
目的 研究供体凋亡细胞预输注对大鼠胰岛移植后胰岛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以直线加速器照射诱导供体Wistar大鼠脾细胞凋亡.经阴茎背静脉输注供体凋亡脾细胞,7d后于糖尿病SD大鼠双侧肾包囊进行同种异体胰岛移植,通过测定血糖变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来观察胰岛移植物的功能状态.结果 预输注供体凋亡脾细胞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生存时间达31 d),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受体鼠血清胰岛素处于较高水平.结论供体凋亡细胞预输注能够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能够较长时间维持胰岛移植物的正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CPB)中出现肝素耐药的原因,探讨处理的方法 ,以期指导临床抗凝. 方法 收录2002-2008 19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出现肝素耐药的患者,根据原因分类,分析其导致肝素耐药的情况及临床处理.结果 19例中8例为左房黏液瘤,6例为发绀型心脏病,5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首次肝素化经中心静脉(CVP)推注肝素400 U/kg,5 min后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480 s,其中7例补充肝素后ACT>480 s,另外9例补充肝素后ACT<480 s,给予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ACT达480 s以上.另有3例CPB中ACT很快缩短,再补充肝素后ACT>480 s. 结论 心黏液瘤、发绀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手术患者中应高度警惕肝素耐药的情况发生.若肝素用量>700 U/kg,CPB前须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再追加肝素,同时体外循环期间应严密观测A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 EVL术后早期接受经脾静脉药盒和周围静脉用药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3月-2010年10月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EVL的患者91例分为三组,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组(C组)与早期经脾静脉药盒(A组)和周围静脉(B组)使用抗凝、祛聚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两种途径输注前列腺素E1 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寻找最佳途径。方法 :2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在行肝左叶血流阻断及解除阻断同时 ,门静脉组经门静脉输注PGE1 ;外周组经股静脉输注PGE1 。测定肝血流阻断 45min再灌注 1h后各组的ALT、AST、LDH值 ,观察缺血肝叶光镜、电镜下的病理变化及干、湿重量比。结果 :门静脉组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与外周静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外周静脉组缺血肝叶病理学检查见肝细胞呈点片状水肿 ,核膜有变形 ;门静脉组肝组织损害不明显。结论 :经门静脉输注PGE1 是一种新的、安全的对常温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途径输注前列腺素E1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寻找最佳途径。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在行肝左叶血流阻断及解除阻断同时,门静脉组经门静脉输注PG E1;外周组经股静脉输注PGE1。测定肝血流阻断45min再灌注1h后各组的ALT、AST、LDH值,观察缺血肝叶光镜、电镜下的病理变化及干、湿重量比。结果:门静脉组能明显改善肝功能,与外周静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外周静脉组缺血肝叶病理学检查见肝细胞呈点片状水肿,核膜有变形;门静脉组肝组织损害不明显。结论:经门静脉输注PGE1是一种新的、安全的对常温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余桂女 《当代医学》2008,(12):43-43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 诱发原因及早期诊断、果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病因治疗,清除原发病因,尽快控制症状;抗休克治疗,保持呼吸有效通气量,确保输液通道顺畅;抗凝治疗,以肝素为主要抗凝荆,D I C一经确诊,即以肝素静脉给药;及时输血,抗纤溶治疗和支持疗法,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刁建君 《当代医学》2011,17(10):122-123
目的 比较输注液与肝素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临床效果,探讨输注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临床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32例,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输注液组和肝素液组,输注液组采取患者输注液体正压封管的方式,肝素液组采取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封管效果、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的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猪的胰岛移植探讨胰岛细胞移植后穿刺出血及肝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高渗枸橼酸盐嘌吟溶液经过猪的腹主动脉进行原位灌注后 ,进行胰腺切取 ,采用胶原酶P消化胰腺 ,分离并纯化胰岛细胞 ,然后对猪胃左静脉穿刺后进行肝内胰岛细胞移植 ,对受者猪进行饲养 1周后 ,进行肝脏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猪的胰岛细胞移植共进行 12例 ,穿刺部位出血占 5 0 % ,肝感染占 33. 3%。结论 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的肝内移植过程中 ,门静脉出血高发和穿刺管道的直径有关 ,肝内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董玉德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601-1602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锁骨下静脉置管阻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216例,年龄10~52岁.通过群组对照进行研究.结果:低浓度肝素封管,使用高营养液和推注完封管液后直接拔针对置管阻塞有直接影响.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阻塞与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是否使用高营养液以及不同的封管方法具有相关性,为置管阻塞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胃浆膜下层与门静脉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的功效,探讨胰岛移植的最适宜部 位。方法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将其分为胃浆膜组、门静脉组、对照组,每组6 只;经胆总管灌注 胶原酶Ⅺ消化胰腺组织,分离、纯化胰岛,采用双硫腙(DTZ)特性染色并计数胰岛当量(IEQ)及纯度,台 盼蓝染色判断胰岛活性;同期分别将500 IEQ 大鼠胰岛移植入胃浆膜下层和门静脉,对照组输注等量RPMI 1640 液体,移植后分别检测大鼠的血糖浓度,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评判胰岛功能。结果 每只大鼠可获取 胰岛(310±42)个,DTZ 染色显示胰岛纯度为(89.00±4.52)% ;台盼蓝染色显示胰岛活性良好[(89.08± 3.76)%] ;胰岛移植后胃浆膜组、门静脉组大鼠血糖较之前下降(P <0.05),与对照组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胃浆膜组与门静脉组胰岛移植后大鼠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胃浆膜组与门静脉组大鼠有效控制血糖时间分别为(18.0±1.9)和(11.6±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胃浆膜组与门静脉组大鼠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提示糖耐受功能良好。结论 短期内,胃浆膜下层胰岛移植治 疗糖尿病大鼠的疗效优于门静脉移植;与门静脉相比,胃浆膜下层胰岛移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是胰岛移植 的最适宜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近期血栓形成率.方法 分别将30只兔的左侧部分颈外静脉取下并倒转,以端侧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同侧颈总动脉上,构建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不用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天,取出移植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将带有血栓的血管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以了解血栓的形态及程度,并记录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闭塞率.结果 术后3天,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3.3%,血栓闭塞率16.7%.结论 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近期血栓形成率及闭塞率高,尽早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肝素抗凝患者血液成分输注的指导作用。方法对300例接受肝素抗凝治疗患者应用传统凝血项检测进行筛选,87例入选本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血栓弹力图检测(CK-TEG)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对比检测(CKH-TEG),对两种TEG检测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检测方法所提示需要输注的血液成分的种类及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血栓弹力图检测参数R、K、Angle、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提示的血浆和血小板需要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H-TEG能够排除肝素抗凝患者体内残留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干扰,准确反映患者真实的凝血功能,对肝素抗凝患者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脂毒性引起高脂肥胖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高脂肥胖雄性Wistar大鼠18只分为3组.对照组6只经颈静脉插管输入生理盐水;高游离脂肪酸组(FFA组)6只输入脂肪乳+肝素:高糖高FFA组(GS-FFA组)6只输入葡萄糖液及脂肪乳+肝素.输注持续时间48 h.于输液前及输液结束时经颈动脉采血测定血β-羟丁酸(β-HBA)水平.输液结束后,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PCGTT)评价3组动物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IVGTT后处死动物,留取胰尾组织病理标本,采用TLFNEL技术检测胰岛细胞凋亡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胰岛细胞Cvt C、凋亡诱导因子、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1)静脉输液结束时,3组大鼠血β-HBA水平均较基础值升高,其中GS-FFA组血p-HBA生成显著增加(P<0.05).(2)GS-FFA组大鼠ⅣGTT时胰岛素分泌指数(AI/AG)较对照组、FFA组明显减低(P<0.05).(3)3组大鼠中,GS.FFA组胰岛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5),同时GS-FFA组胰岛细胞CytC、凋亡诱导因子、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相似文献   

17.
李丹  李亚刚 《吉林医学》2002,23(4):219-22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临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组在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口服抗凝药物,随访观察两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结果:应用抗凝药物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率远低于未应用抗凝药物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病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脉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脑膜瘤侵犯颅内重要静脉窦术后的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5月期间102例侵及颅内重要静脉窦的脑膜瘤患者术后治疗情况,抗凝治疗组(实验组)54例,术后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3 mL,连续治疗2周;未抗凝治疗组(对照组)48例,未行任何预防性抗凝措施.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均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有病情变化者另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静脉血栓和颅内出血,恢复良好;对照组发生颅内静脉血栓6例(12.5%),经溶栓治疗后5例病情好转,1例合并肺栓塞死亡.结论 脑膜瘤侵犯颅内静脉系统术后的患者行抗凝治疗能安全有效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外周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天起连续给予口服中药汤剂10d,分别于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周、8周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患者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全部患者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本组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25~50)万U/天;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其中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0例.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全部缓解并顺利出院.其中发生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63例随访1个月至4年,平均14.1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置入永久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