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谌灿云  向婧  王力  张小晴   《护理与康复》2021,20(9):14-17+21
目的 调查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捐赠母乳知识及态度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新生儿科患儿母亲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表、住院产妇捐赠母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85份,397名(67.9%)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曾了解母乳库,490名(83.8%)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愿意捐赠母乳,527名(90.1%)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愿意其孩子使用捐赠母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产次、婴儿住院时间为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捐赠母乳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产次、婴儿住院时间、社会支持为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捐赠母乳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科患儿母亲对母乳库的知识、态度水平较高.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经产妇、婴儿住院时间较长的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捐赠母乳知识、态度水平更高,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捐赠母乳态度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母乳捐赠认知与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母乳库的建立提供进一步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产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83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对母乳捐赠的认知得分为(18.77±2.72)分,态度得分为(39.68±5.67)分。61.2%的医护人员知道中国有母乳库,83.06%的医护人员认为建立母乳库是合理的。其中不同科室、是否知道中国有母乳库的医护人员对母乳捐赠认知及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母乳库的知晓率较低,对母乳捐赠的认知与态度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大对母乳捐赠及母乳库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6个月内婴儿母亲捐赠母乳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住院产妇捐赠母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进行网络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11份,34.1%的婴儿母亲听说过捐赠母乳或母乳库,74.0%愿意捐赠母乳,但仅2.6%曾捐赠母乳,3.5%曾使用母乳库母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产次、早产儿或低出生体质量儿分娩史及哺乳婴儿月龄是6个月内婴儿母亲捐赠母乳知识的影响因素;产次、泌乳量、早产儿或低出生体质量儿分娩史、医护人员的宣传及哺乳婴儿出生情况是其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6个月内婴儿母亲对捐赠母乳态度积极,但认识水平尚待提高,且缺少捐赠或使用母乳库母乳的行为,不同特征的母亲对捐赠母乳的认识、态度有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知识和态度现状,以期为开展捐赠母乳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于2018年8—12月,利用问卷星平台在23个省或直辖市的哺乳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捐赠母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对489名哺乳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489名哺乳期妇女,40.1%听说过捐赠母乳或母乳库,76.7%愿意捐赠母乳。本组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知识得分为(7.79±3.01)分,捐赠母乳的态度得分为(43.39±7.26)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分娩史、产次、哺乳婴儿月龄及喂养方式、自觉乳汁是否充足、医护人员是否介绍过捐赠母乳信息的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知识得分比较均有差异(P<0.05)。不同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分娩史、产次、分娩方式、哺乳婴儿月龄及喂养方式、自觉乳汁是否充足、医护人员是否介绍过捐赠母乳信息的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态度得分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 本组哺乳期妇女的捐赠母乳知识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态度得分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特征的哺乳期妇女对捐赠母乳的认识、态度仍有差距。建议今后的捐赠母乳宣传应更针对初产及婴儿月龄较低的哺乳期妇女,且应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初产妇配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以期为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入住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进行首次分娩的110例初产妇的配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调查,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知识、生理知识以及护理知识来源等。结果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和是否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的初产妇配偶,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产妇配偶知晓"母乳是婴儿最佳天然食品"和"坚持母乳喂养"者较多,分别占63.63%和46.36%;而对新生儿基础护理知识了解者较少,各条目均低于20%。初产妇配偶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从医护人员处获得者最多,为58例(52.72%)。结论护士应对初产妇配偶加强新生儿护理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6.
秦瑛  王茜  郭羽  张静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304-306
目的 描述北京市住院产妇捐赠母乳的知识和态度现状。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产妇共 200 例,使用《住院产妇捐赠母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对住院产妇的捐赠母乳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 知识答对率总体不高,条目“捐赠的母乳是有有效期的”答对率最高为 86.87% 。答对率最低的条目为“用捐赠的母乳喂养早产儿,可降低早产儿心脏病的发病率”。 捐赠母乳的态度得分为( 18.11±2.73 )分,处于较低水平。 结论对孕产妇进行捐赠母乳的健康宣教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如月 《全科护理》2021,19(11):1561-1564
目的:调查住院产妇关于母乳捐赠的知识和态度现状,并分析原因,为推进母乳库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便利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107例住院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母乳捐献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住院产妇对母乳捐赠总体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对母乳捐赠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了解较少;对母乳捐赠的认同感较强,但是在意愿方面较为犹豫。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提高产妇对母乳捐赠的认识,推进母乳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及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初产妇配偶对新生儿知识的认知水平及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知识认知及需求调查问卷”,对151名初产妇配偶从新生儿知识需求、了解和获得途径等维度进行调查。结果从新生儿知识的了解及需求维度看,随着知识专业化程度的升高,了解的人数下降,而获取相关知识的需求上升。结论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知识掌握明显不足且需求强烈,因此针对这一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影响捐赠母乳及接受捐赠母乳意愿的因素,为促进我国母乳库发展提供参考,预测哺乳期妇女选择捐赠及接受捐赠母乳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20年6-7月我国大陆地区25个省或直辖市的431名哺乳期妇女,使用捐赠及接受捐赠母乳知识及行为意向调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捐赠母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于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意愿的自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0.071、0.101、0.063,三者对于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的确定系数R~2=0.372(P0.05)。接受捐赠母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于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意愿的自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0.043、0.144、0.097,三者对于哺乳期妇女接受捐赠母乳的决定系数R~2=0.582(P0.05)。结论主观规范对于哺乳期妇女捐赠母乳及接受捐赠母乳均有最为显著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用于探究哺乳期妇女捐赠及接受捐赠母乳的影响因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分娩后初产妇及其配偶抑郁情绪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分娩后初产妇及其配偶抑郁情绪状况及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122例分娩后1周内的初产妇及配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分娩后初产妇及配偶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5.57%和11.48%,分娩后SDS总均分初产妇和配偶差异无显著性(P>0.05),配偶SDS总均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初产妇及配偶的抑郁均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积极应对方式成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成正相关,而且配偶抑郁还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呈负相关.结论:分娩后初产妇及配偶的抑郁情绪不容乐观,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分娩后初产妇及配偶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在关注产妇的同时,也要关注其配偶,从而保障妊娠分娩事件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产妇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制定有利于产妇健康的相应对策。方法:选择109名符合纳入条件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后12周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调查。结果:98名初产妇产后12周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感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P=0.036)。影响初产妇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的因素为教育程度、工作状况、家庭收入、费用支付、配偶态度。结论:影响初产妇喂养和育儿自我效能的因素很多,在护理工作中可根据不同的人群给予个性化护理,提高初产妇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其角色转化期的心理调适与心理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的配偶257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筛查抑郁状况,采取社会支持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比较阳性人员与阴性人员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257名中PPD筛查阳性21名,无业、对住房不满意、初产妇与公婆关系较差、新生儿患病和初产妇配偶患病,是PPD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和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PD筛查阳性组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低于阴性组(P0.05);支持利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PPD有影响。结论初产妇配偶PPD的发生率较高,其相关因素来自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其社会支持情况和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的患病情况,及时做好防控措施减少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15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母乳喂养知识、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社会支持状况、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产后抑郁情况等问卷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08份,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为93.9%,回收有效率为97.2%.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产后1周和6周总分均值分别为(111.05±19.53),(108.52±2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7,P=0.360).纯母乳喂养率产后1周和6周分别为67.6%和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00,P=0.005).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与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与产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伴随产后时间的延长,母乳喂养率有所降低.而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社会支持以及产后抑郁则是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可通过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效能.  相似文献   

14.
本科护生对器官捐赠知识、态度及意愿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莉  张颖杰  刘智华  万艳平 《护理研究》2011,25(23):2088-2089
[目的]探讨本科护生对器官捐赠知识、态度及意愿的认知情况,为高等护理院校重视器官捐赠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器官捐赠问卷对341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护生器官捐赠知识、态度及意愿得分分别为(7.42±1.45)分(、3.39±0.61)分和(2.28±0.71)分;不同年级的护生对器官捐赠知识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科护生的器官捐赠知识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可通过开设器官捐赠的相关课程,提高护生对器官捐赠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初产妇配偶陪产体验的状况。方法 采用Katri的产妇配偶陪产体验问卷,对135名三级甲等妇产医院参与陪伴分娩的初产妇配偶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其中的18名配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初产妇配偶陪产体验问卷4个维度的得分为对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感受(4.36±0.32)分、对新生儿的感受(4.32±0.37)分、对妻子的感受(3.74±0.43)分、自身的感受(3.58±0.58)分;对访谈资料的提炼与分析显示,初产妇配偶的陪产体验包括对妻儿安全的担忧、信息与支持、对照护及环境的感触、自我感悟。结论 初产妇配偶的陪产体验中,配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和产房环境的体验最佳,由初产妇产痛引起的支持与信息的获取体验较差,无助感急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子宫颈癌患者的性功能和配偶态度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和配偶态度问卷对132例子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进行调查。结果本组子宫颈癌患者性功能得分为(16.53±8.53)分,性功能障碍发生比例达95.5%;配偶态度得分为(6.56±3.19)分;配偶态度与性功能总分及性唤起、阴道润滑度、性高潮、性满意度和性交痛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性功能得分处于性功能障碍的水平,配偶的态度与女性性功能密切相关,医护工作者应重视女性性功能状况及配偶态度,及时给予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东莞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知、态度及意愿,探讨影响器官捐赠的因素,为开展器官捐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东莞市6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器官捐赠意愿态度、知识和意愿的调查。结果:20.05%的大学生愿意捐赠器官,1.20%的大学生已签署器官捐赠卡,11.28%的大学生不愿意捐赠器官。器官捐赠态度得分为(88.02±20.56)分;器官捐赠知识得分为(7.64±1.38)分;器官捐赠意愿得分为(2.50±0.96)分。不同的性别、宗教信仰、年级等对东莞市大学生器官捐赠的态度、知识和意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在校大学生捐赠意愿较低,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器官捐赠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在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67名初产妇及其配偶67名为研究对象,以预产期在2019年10—11月的35名初产妇及其35名配偶为对照组,预产期在2019年12月—2020年1月的32名初产妇及其32名配偶为试验组。对照组通过微信群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答疑,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6周的纯母乳喂养率、简体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得分、简易共同养育关系量表(Brief CRS)得分及其配偶的中文版婴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得分。结果试验组产后6周纯母乳喂养率为87.5%(28/32),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2,P>0.05)。试验组初产妇的简体中文版BSES-SF内心活动维度得分为(20.78±5.05)分、Brief CRS总分为(71.84±8.60)分、产妇配偶的中文版IIFAS总分为(63.38±7.25)分,高于对照组的(16.94±4.78)、(67.00±10.94)、(59.89±5.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6、2.002、2.166;P<0.05)。结论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可以提高产妇配偶的婴儿喂养态度、初产妇的共同养育感知程度,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初产妇角色适应现状,并分析其与育儿胜任感及产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至5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娩的126名高龄初产妇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母亲角色适应问卷、育儿胜任感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高龄初产妇进行调查,应用Pearson分析高龄初产妇角色适应与育儿胜任感和产后抑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其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结果高龄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总分为(49.33±7.15)分。其中,适应良好34名(26.98%)、适应中等64名(50.80%)、适应差28名(22.2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产妇角色适应状况与育儿胜任感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与产后抑郁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计划妊娠、文化程度、配偶和家人关心程度以及应对方式均是高龄初产妇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初产妇角色适应与育儿胜任感呈正相关,与产后抑郁呈负相关,临床上可根据相关风险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提高其角色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配偶认知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状况的影响,为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抑郁自评量表对长春市朝阳区、绿园区、宽城区200名围绝经期女性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同时自制调查问卷对配偶进行围绝经期认知调查,分析配偶认知与围绝经期心理状况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女性有抑郁症状者63例(31.5%),而对63例抑郁的围绝经女性配偶进行围绝经期相关知识调查显示其围绝经期出现的各系统症状掌握较差,其知晓率在40%以下。[结论]在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健康宣教时,应重视围绝经期女性配偶的宣传工作,以提高其围绝经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