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重症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患者应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方案以及应用大剂量的甲基氢化泼尼松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资料,以随机原则分为A组(50例)与B组(50例),对A组中的50例患者应用地塞米松方案进行治疗,对B组应用甲基氢化泼尼松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有效率(76.0%)与B组有效率(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其血小板上升为50×109/L,与达峰时间,以及血小板的计数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均未出现患者死亡病例。结论:对重症ITP成人患者应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方案以及应用大剂量的甲基氢化泼尼松方案进行治疗,均有显著疗效,虽然两种方案的疗效相近,但地塞米松方便口服,相对廉价,并且不良反应较少,能够取代大剂量的甲基氢化泼尼松作为对重症ITP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亚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老年ITP患者54例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亚大剂量Dex治疗,B组24例采用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76.7%,B组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3例,长期反应率65.2%,B组随访18例,长期反应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B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并发感染。结论亚大剂量Dex治疗方案疗效高,用药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小,可为老年ITP治疗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漶者在抗HBV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乙型肝炎病毒、白介素~8(IL一8)、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γ干扰素(IFN一γ)量的变化,探讨HBV感染在ITP致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80例,其中合并HBV感染的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30例HBV阴性的ITP患者为C组。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为D组。B、C组患者给予常规ITP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ITP治疗的同时给予抗HBV治疗,D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总数、IL一8、TNF—α、IFN一7的变化。结果与C、D组比较,A组同一时间(30d、60d)TNF—α、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同一时间(30d、60d)TNF—α、IFN一γ水平明显降低(P〈0.05),A组同一时间(30d、60d、90d)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是部分慢性ITP发病的病因,抗HBV治疗对于辅助治疗合并感染HBV的ITP效果较好,故抗病毒治疗可能成为非免疫抑制疗法治疗ITP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平均费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治疗有效率。方法将137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A组应用标准剂量,0.4g/(kg.d);B组应用亚标准剂量,IVIG0.2g/(kg.d),均5d.2组均联合甲基泼尼松龙1mg/(kg.d)静滴。结果 2组患者治疗第3,9,14天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同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治疗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费用明显下降。结论亚标准剂量IVIG是治疗ITP的有效方法,切实可行,同时降低了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fracto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oum,RIT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2例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组)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的2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性别及发病季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血小板(PLT)≤10×109·L-1和PLT>10×109·L-1的人数、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的人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ITP组男性病人相对多见,且多于秋冬季节发病,其他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未见与ITP组患者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病因之一。研究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rotein,cag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IgG,PA-IgG)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探索Hp感染引起ITP的机制。文中通过检测ITP患者血清中cagA、PA-IgG和PLT数量,分析Hp感染与ITP发生的关系。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及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60例ITP患者分为Hp-、Hp+cagA-及Hp+cagA+3组,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血cagA、PA-IgG,用血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并比较抗Hp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Hp+cagA+组的PA-IgG水平与Hp-和Hp+cag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与Hp-和Hp+cag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Hp+cagA-组的PA-Ig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Hp-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Hp+cagA-组抗Hp治疗后PA-IgG水平下降及血小板计数上升不明显(P>0.05)。Hp+cagA+组抗Hp治疗后PA-IgG水平下降及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P<0.01)。结论 Hp感染者可能由于其cagA导致PA-IgG升高而使血小板计数降低,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26例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B组26例采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84.6%,B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0例,长期反应率59.1%,B组随访21例,长期反应率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B组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并发感染.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维持时间长,可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剂量和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寻求效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的6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32例患儿给予4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5d后口服强的松,B组32例患儿给予2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5d后口服强的松,用药后每天检测血小板计数,记录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达峰值时间和峰值,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上升时间、平均止血时间、血小板平均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平均达峰值时间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进步率分别为75.00%、18.75%、6.25%,总有效率为93.75%;B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进步率分别为68.75%、21.88%、9.37%,总有效率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价比高的治疗方案,可快速升高血小板和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三种不同方案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50例重症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接受地塞米松(DXM)的治疗,B组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联合DXM的治疗,C组患者接受DXM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治疗成本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XM联合TPO联合治疗ITP临床效果显著,提升血小板计数最迅速、价格最昂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期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2例ITP患儿(病例组)及32例正常婴儿(对照组)检测血清CMV-DNA及CMV-IgM、IgG抗体,比较两组差异;对52例ITP病例组患儿进行末稍血T细胞亚群检测,比较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差异;对CMV-IgM阳性者分更昔洛韦(GCV)治疗组和非GCV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末稍血血小板数量.结果:两组患儿CMV-DNA阳性数、CMV-IgM、IgG抗体阳性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例组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CMV-IgM阳性者加用GCV治疗,血小板计数有明显改善.结论:CMV是ITP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建议对CMV相关性ITP加用GCV治疗.  相似文献   

11.
官晓红  练颖  胡谦  何东  任利蓉  陶黎  刘潇潇 《西部医学》2012,24(10):1969-1970,19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观察对ITP患者抗HP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8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阳性患者8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HP治疗;B组(39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138例ITP患者中HP阳性者81例,阳性率58.7%;A组42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7例(88%),B组3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0例(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内复发率A组21.3%,B组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中急性ITP17例,总有效率82%,慢性ITP25例,总有效率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部分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加用抗HP治疗可提高ITP疗效,降低复发率,尤其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CITP)患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孙超  时会云  袁东朋 《海南医学》2010,21(11):28-30
目的对比分析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方案和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分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15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奈达铂(NDP)组76例和顺铂(DDP)组74例,两组病人的临床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每例均保证至少进行两个周期的化疗。化疗两个周期后2-3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NDP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0.0%,与DDP组(48.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DP组消化道反应明显轻于DDP组(P〈0.05)。绝大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紫杉醇联合NDP方案治疗晚期NSCLC与联合DDP方案临床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轻,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度将其分为急性型(AITP)21例以及慢性型(CITP)31例,同时选取g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骨髓中HCMV—IgM及采用ELISA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MV—IgM,并对各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ITP组及CITP组骨髓中HCMV阳性率显著血液中HCM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骨髓及血液+HC—MV阳性率均高于AITP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骨髓HCMV(+)者平均年龄、IL-6、TNF—a水平均高于骨髓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HC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TP组中骨髓HCMV(+)者IL-6、TNF—a水平高于AITP组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AITP组HCMV(-)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血液HCMV(+)者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IL-6、TNF—a水平均与血液HCMV(-)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患儿病情加重及慢性化趋向的重要因素,骨髓HCMV感染在ITP患儿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破坏患儿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并不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rh17细胞数量、相关功能分子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ITP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14名。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IL-23R+CD4+/CD4+细胞比例;应用ELISA检测骨髓上清液IL-17、IL-23水平;RT—PCR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17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患者骨髓中IL-23R+CD4+/CD4+细胞比例[(4.933±6.162)%]、IL-17水平[(13.434±7.189)ng/L]、IL-23水平[(56.930±58.512)ng/L]、IL-17mRNA相对表达水平(O.921±0.19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97±0.803)%]、[(4.134±2.879ng/E]、[(17.841±11.033)ng/L]、(0.749±0.136)(P〈0.05);活动期ITP患者IL-23R+CD4+/CD4+细胞比例[(6.699±7.008)%]、IL-17水平[(16.021±7.114)ns/L]、IL-23水平[(72.474±64.835)ng,L1、IL-17mRNA相对表达水平[0.967±0.186]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1.656±1.286)%]、[(7.972±3.326)ng/L]、[(24.114±17.654)ng/L)]、(0.801±0.163)(P〈0.05)。ITP患者上述指标与其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结论:Th17细胞在ITP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ITP患者中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我院2007年以来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与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将慢性ITP患者21例分为A、B、C三组。A组12例采用大剂量Dex治疗,B组8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C组1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为75.00%,B组总反应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病例12例,长期反应率33.33%,B组随访病例8例,长期反应率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Dex治疗ITP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而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并未增强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培美曲塞联合草酸铂和伊立替康联合草酸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既往接受过一线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分为培美曲塞联合草酸铂方案治疗组17例(A组)与伊立替康联合草酸铂方案治疗组19例(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32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A组总客观有效率18.8%(3/16),疾病控制率37.5%(6/16);B组总客观有效率12.5%(2/16),疾病控制率25.0%(4/16),A、B两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18.8%和12.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末梢神经炎、脱发和腹泻,但B组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和腹泻发生率均高于A组(分别为43.8%vs18.8%、68.8%vs31.2%、25.5%vs6.25%,P〈0.05)。结论两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相当,但患者对培美曲塞联合草酸铂方案的耐受性优于伊立替康联合草酸铂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酒精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及成骨基因改变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酒精性骨坏死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SD大白鼠骨髓基质细胞(MSCs),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第1周以含终浓度0.09mol/L酒精的培养液培养,第2周停用酒精,实验组:第1周以含终浓度0.09mol/L酒精的培养液培养,第2周停用酒精,改以含终浓度1×10^-7mol/L辛伐他汀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全程以不加酒精和辛伐他汀的培养液培养。于实验第14天时收集细胞,以RT—PCR检测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mRNA和骨钙素(OC)mRNA的表达。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仪=0.05。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PPARγ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细胞PPARγmRNA表达水平稍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C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OCmRNA表达水平稍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酒精诱导MSCs成脂基因表达,对抗或解除酒精对MSCs的成骨分化的抑制而增加成骨基因表达,可能有治疗酒精性骨坏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并计算RP(%)及RP绝对值。[结果]正常对照组:RP(8.6±2.5)%,RP绝对值为(17.1±6.5)×10^9/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RP(%)高于正常组,而RP绝对值低于正常组(P〈0.01),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RP(%),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急性白血病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其RP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上述疾病患者,经治疗有效者RP(%)恢复正常,而治疗无效或欠佳者,则RP(%)基本无变化。[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治疗监控。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前驱病史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与比较发病前有/无前驱感染、疫苗接种史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住院ITP病例资料,记录分析起病前1月内前驱感染和/或疫苗接种及临床情况。结果①ITP患者共262例,其中无前驱史组97例(37.0%),有前驱史组165例(63.0%),〈1岁64例中50例(78.1%)有前驱史。有前驱感染史组146例(88.5%),有疫苗接种史组19例(11.5%)。②比较有无前驱病史两组病例在年龄、出血程度、疗效及预后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③比较有前驱史中前驱感染和疫苗接种两组临床特点无差异。结论儿童ITP多有前驱病史,而以〈1岁者更多见。有前驱史者发病年龄更小,临床症状更轻,对治疗反应更好,常以急性型多见。而无前驱史病人较多为慢性型。疫苗相关ITP同前驱感染相关ITP在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