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气路管道、口咽部及下呼吸道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的致病菌的细菌学情况,以评价气路管道的污染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气路管道更换或消毒最佳时间.方法对RICU内38例机械通气患者于48小时,7天,14天送检的43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及定量分析.结果送检437份标本,培养结果中262份标本分离出菌株41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7.20%;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气路管道污染率与时间同步增长,并与下呼吸道、咽部、气囊上滞留物感染菌具有一致性.结论 R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应在48小时至7天,依据气路管道的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循环管路,下呼吸道感染与气路管道污染的细菌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综合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规律,为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入住ICU的25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下呼吸道、呼吸机管路同时按时问采样、ICU工作人员手拭子标本同期采样,常规方法 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 下呼吸道送检标本185份,分离病原菌2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0%,白色念珠菌占14.29%;呼吸机管路送检标本484份,分离病原菌37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3.66%,铜绿假单胞菌占29.30%、不动杆菌占18.28%;ICU工作人员手拭子标本42份,分离病原菌28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7.14%.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菌株种类6l%以上相同;机械通气3,7,10 d时呼吸机管路污染率分别为20.25%,53.73%,73.44%.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存在多重菌感染,二者病原菌一致,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率随通气时问延长而升高,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需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控制呼吸机管路污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907-1908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超过72h的痰培养阴性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24、48和72h等时间点对出入气管道结合位置、出气侧和入气侧冷凝瓶等采样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本次研究共采样450次,共培养出103株细菌,包括89株革兰阴性杆菌,其中有28株(27.18%)鲍曼不动杆菌,13株(12.62%)非发酵糖杆菌,12株(11.6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食酸丛毛单胞菌和黄杆菌各7株(6.79%),支气管炎伯特氏菌和粪产碱杆菌各5株(4.85%),铜绿假单细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类白喉杆菌及脑膜脓毒金黄杆菌等各3株(2.91%);11株革兰阳性球菌,其中甲型链球菌和粪肠球菌各4株(3.88%),表皮葡萄球菌3株(2.91%);3株真菌,其中热带念珠菌2株(1.94%),白色念珠菌1株(0.97%)。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24、48和72h等时间点不同位置的细菌污染情况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系统的"Y"型管应每隔24h更换1次,出气管道应48h更换1次,入气管道应72h更换1次,若出现污染则立即更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实施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和药敏试验,对某医院1 576例住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与耐药性进行了调查。结果从1 576例病人痰标本中检出致病菌738株,阳性率为46.8%。居首位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为64.09%;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34.28%。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三代头孢抗菌药物耐药率达50%以上。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其对三代头孢抗菌药物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适宜的更换周期。[方法]选择机械通气前痰培养阴性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2h的病人,分别于机械通气后24h、48h、72h对出气侧冷凝瓶、入气侧冷凝瓶及出入气管道结合部位(“Y”型管)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病原菌污染情况随时间延长而增加,24h、48h、72h呼吸机管道系统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0%、11.11%、13.33%,“Y”型管阳性率明显高于出气管道和入气管道。[结论]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Y”型管应24h更换,入气管道48h更换,出气管道72h更换。  相似文献   

6.
无呼吸系统感染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适宜的更换周期。[方法]选择机械通气前痰培养阴性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2h的病人,分别于机械通气后、24h、48h、72h对出气侧冷凝瓶、入气僻冷凝瓶及出入气管道结合部位(“Y”型管)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病原菌污染情况随时间延长而增加,24h、48h、72h呼吸机管道系统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0%、11.11%、13.33%,“Y”型管阳性率明显高于出气管道和入气管道。[结论]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系统“Y”型管应24h更换,入气管道48h更换,出气管道72h更换。  相似文献   

7.
郭瑞表  王耕芳  刘丽  李秀娟 《护理研究》2004,18(19):1729-1731
[目的 ]探讨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呼吸机管道细菌污染状况。[方法 ]对 60例次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的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在使用前及连续使用 7d后进行细菌培养 ,同时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培养。 [结果 ]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在使用前无细菌生长 ,使用 7d后细菌阳性率达 10 0 % ,管道中细菌均数为 4.2× 10 4cfu/cm2 ;湿化水中细菌均数为 63× 10 4cfu/mL。从管道与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 14 1株 ,革兰氏阴性杆菌 12 3株 ,占87.2 3 %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 ,占 45 .3 9% ,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8.44 %。同一病人呼吸机管道内细菌与痰培养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 ]机械通气老年病人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污染严重 ,其病原菌种类与痰培养结果一致 ,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12月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5%,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菌谱及相关感染路径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调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种类,分析其感染路径,探讨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调查57例行机械通气且通气时间大于48 h的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谱情况,分析感染路径。结果:检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17种,共42株,G-杆菌21株占50.00%,真菌12株占28.57%,G+球菌9株占21.43%。结论:G-杆菌是机械通气后患者气道内的主要定植菌或致病菌。胃肠道定植菌逆行、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入是导致机械患者下呼吸道G-杆菌定植或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口腔护理、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做好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减少滞留物渗漏,避免胃肠道定植菌逆行与吸入,加强呼吸机管道及呼吸设备的消毒和管理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探讨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38例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标本病原菌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 38例肺部感染患者均实施了气管切开术后机械通气,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6种7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06%,革兰阳性球菌占30.56%,检出1株真菌。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实施机械通气,造成气道开放,增加了细菌感染机率,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1.
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感染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综合ICU有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病原菌分布规律,提出解决及预防气道感染发生的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入住综合ICU的25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进行感染监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4.00%;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存在多重菌感染,二者病原菌一致;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率随通气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加强气道管理与感染监控,缩短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实施机械通气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4例实施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VAP15例,占23.4%;机械通气时间3~47d,平均19d;发生VAP的主要原因包括121鼻咽部定植菌误吸、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结论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改进、呼吸环路管理及做好口腔和消化道护理,对减少和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于老年骨折治疗后肺部感染的研究少有报道,对于老年特殊部位,如髋部骨折后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也无少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老年髋部患者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同一区域住院的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临床指标的差异性,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14个可能的围术期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烟、糖尿病、心脏疾病、机械通气、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手术时间、术前低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18.5 kg/m2)、血清白蛋白〈35 g/L、电解质紊乱、入住ICU及住院时间;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OR=23.317;95%CI:2.702-60.312;P=0.000)、入住 ICU(OR=7.890;95%CI:2.624-76.012;P=0.008)、机械通气(OR=35.210;95%CI:8.464-131.203;P=0.017)、手术时间(OR=12.122;95%CI:5.154-99.098;P=0.012)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入住ICU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时应警惕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时负压10~20kPa与20~40kPa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9月-2007年3月,选择老年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21例,随机分为2组:低压组(n=10,吸引压力=10~20kPa)和高压组(n=11,吸引压力=20~40kPa),分别采用不同吸引负压密闭式吸痰各7d,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24h痰量、24h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等。结果和低压组患者比较,高压组患者24h吸痰量少、24h吸痰次数少、吸痰间隔时间长(P<0.05),而吸痰前后2组患者的SPO2、气道黏膜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高压(20~40kPa)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好,间隔时间长,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从呼吸功角度评价呼吸机脱机方式优劣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测定22例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通气、T管及拔管后2小时等条件下的呼吸功的变化。结果:CPAP0.49kPa(1kPa=10.20cmH2O)、T管、PSV0.49kPa时,患者呼吸功依次逐渐降低。CPAP0.49kPa时呼吸功(9.98J/min)比PSV0.49kPa时高23.7%(P<0.001),比拔管后2小时高48.5%(P<0.01),与T管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管时呼吸功(9.31J/min)比PSV0.49kPa时高15.4%(P<0.05),比拔管后2小时高38.5%(P<0.01)。结论:患者呼吸功因脱机方式不同而显著不同,PSV0.49kPa比CPAP0.49kPa和T管更有利于脱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连续雾化器置于呼吸机回路不同位置工作时对病人气道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行机械通气、雾化治疗病人分为3组.A组雾化器置于呼吸回路吸气端离气管插管约50 cm处,B组置于Y型接头吸气端,C组置于气管插管处.[结果]A组和B组、A组和C组雾化后评分及评分改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气道疗效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连续雾化器置于呼吸回路离气管插管约50 cm处行雾化治疗气道疗效的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黄颖  薛柏余  于雪 《护理研究》2007,21(16):1450-1451
[目的]观察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使用压力抗栓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术后卧床72h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抽血检测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应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对病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应使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温敏  郑凤梅  李桂贤  徐佳卿 《全科护理》2011,(15):1324-1325
[目的]观察连续雾化器置于呼吸机回路不同位置工作时对病人气道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行机械通气、雾化治疗病人分为3组。A组雾化器置于呼吸回路吸气端离气管插管约50 cm处,B组置于Y型接头吸气端,C组置于气管插管处。[结果]A组和B组、A组和C组雾化后评分及评分改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气道疗效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连续雾化器置于呼吸回路离气管插管约50 cm处行雾化治疗气道疗效的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护士主导实施的早期拔管策略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心脏术后经口气管插管入胸心外科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56例患者的拔管情况,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干预组(早期拔管组), 2组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及参数、撤机方式、撤机后治疗护理等方法均相同,干预组是在传统组基础上以ICU护士主导实施综合早期拔管策略。观察撤机30 min 2组心率、呼吸、血压、PaO2/FiO2、PaCO2及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NPPV)例数、24 h再插管例数、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时间等指标。结果撤机后30 min 2组患者心率、呼吸、血压、(53*2PaCO2及拔管后NPPV例数、24 h再插管例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干预组PaO2/FiO2则较传统组显著改善)(P<0.05), 且干预组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ICU护士实施的早期拔管策略对心脏外科术后撤机患者是安全的,能提高早期拔管成功率,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