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2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2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有20例为早期炎性肠梗阻,有18例肠梗阻发生时间在术后1周内,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症状,腹痛相对较轻,有5例手术治疗,有3例为肠扭转、内疝等机械性因素所致,手术治愈。有2例为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再次发生炎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皆保守治疗,缓解时间为4-26天,平均为11.2天。结论: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中有不足10%为肠扭转,内疝等所致,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有90%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先行2-4周保守治疗,过期无缓解再行手术,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2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23例术后早期肠梗阻中20例为早期炎性肠梗阻,18例肠梗阻发生时间在1W内。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症状,腹痛相对较轻。有5例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肠扭转,内疝等机械因素所致,手术活愈;2例为早期爽性肠梗阻,术后再次发生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行保守治疗者。缓解时间为4d-26d,平均为11.2d。结论: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中大部分为炎性肠梗阻,应先保守治疗。过期无缓解再行手术.  相似文献   

3.
刘世蓉 《当代医学》2010,16(2):122-12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除因肠麻痹及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因素造成外,多为由腹部手术及腹腔内炎症所引起的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炎症性肠梗阻。此类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3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EPIIO)指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EPIIO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在诊断EPIIO之前必须排除内疝、吻合口狭窄、肠扭转等所致的机械性梗阻和继发于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梗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本院经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患者20例诊治经过。结果1例肠扭转于第一次手术后24小时再次手术行小肠复位治愈,1例炎性肠梗阻于术后第7天再次手术行粘连松解,二次手术后产生肠瘘,转往外院保守治疗三个月治愈。1例内疝再次手术治愈;1例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治愈。其余16例炎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而愈。结论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应尽早明确是机械性肠梗阻还是动力性肠梗阻。对于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的一般均需手术治疗;对明确为炎性肠梗阻的患者,要早期、正规、及时予以保守治疗,并且要有足够疗程。在保守治疗中,如出现肠绞窄、腹膜炎现象时,可考虑中转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1例术后旱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1例均行经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理疗、结合中药治疗治愈,严重病例应用生长抑素。平均治愈时间为14d。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左右,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治愈。只要无肠绞窄、腹膜炎出现,应避免早期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至少应2周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原则及其预防。方法:对4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9.5天,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常于术后1周左右出现症状,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较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数均因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保守治疗多有效,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结果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31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1.5d,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轻,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体征虽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再及时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肠梗阻13例。结果13例均经胃肠减压及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速尿等治疗。11例缓解,2例发生肠坏死,行肠切除术+肠吻合术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四周内,多数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少数为粘连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大多数通过保守治疗可治愈,少数发生肠绞窄需再次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闫建平  闫栋 《中外医疗》2012,31(13):79-7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近5年入住我院的36例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归纳、整理后做出分析报告。结果 36例患者中29例行保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10d后复发肠粘连行保守治疗缓解,1例因肠瘘而再次手术,1例因并发败血症死亡。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其症状典型,且易导致肠外瘘、再梗阻、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而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治疗应以非手术为主,只有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怀疑有肠绞窄、继发腹腔脓肿时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汪雷  刘弋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67-568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原因,总结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6月21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4~11d,经再手术明确梗阻原因,术中证实粘连性肠梗阻12例,漏诊消化系统肿瘤3例,漏诊直肠癌1例,陈旧性粘连带致肠管卡压2例,遗漏多发肠石1例,合并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合并肠粘连梗阻2例,合并肠套叠1例。1例粘连性肠梗阻为术后17d再次手术,由于无法找到明确的梗阻点,故行梗阻远近两端侧侧吻合术,术后25d梗阻解除;其余20例经再手术后3~5d梗阻均解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多见为肠粘连。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严密的术后观察,可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几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精确细致的手术操作是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肠梗阻4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梗阻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肠梗阻496例资料。结果:496例中,机械性肠梗阻423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46例(占58.2%),130例行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72例(占17%),63例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梗阻105例(占21.2%),10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近年来,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肿瘤性肠梗阻有明显增加,应予以重视。粘连性肠梗阻首选非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可选择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性小肠梗阻的腹腔镜最佳手术时机。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0例机械性小肠梗阻的治疗及效果。其中,早期施行腹腔镜手术(ELS)患者58例,延期手术(PS)患者32例及保守治疗(ET)患者40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疗效。结果ELS组共计58例,无中转开腹病例,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PS组32例,治愈32例,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ET组40例,治疗后梗阻复发25例。ELS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住院费用及预后方面均优于PS组(P〈0.05),ET组复发率最高(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技术和设备完善的前提下,早期腹腔镜手术在机械性小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及开腹手术。对于高度怀疑是机械性肠梗阻的,可尽快行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机械性小肠梗阻一经诊断,建议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自2000年-2007年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48例患者主要采用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胃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联合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中药汤剂、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46例经非手术方法治愈,2例经手术治愈,平均治愈时间21d。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数可以通过适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总结治疗经验及预防措施。方法对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近10年来1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首次住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时间3周左右。其中1例患者16个月后因机械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其余患者未再进行手术治疗,无复发者。结论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不同于其他类型肠梗阻,为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因腹部手术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的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②合理的治疗源于正确的诊断,最棘手的问题是要与粘连性肠梗阻的区别。③EPII的非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手术治疗,风险大、效果差、有严重的并发症。④EPII的预防在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肠梗阻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4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治愈69例(73.40%),患者不同就诊时间的治疗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4例(68.09%)合并患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疾病,有合并疾病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无合并疾病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肿瘤性肠梗阻患者36例,其中3例患者有手术禁忌症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他33例行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1例,其中2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论:肠梗阻就诊时间影响患者的治疗结果;年龄不应是决定是否手术的主要因素;肿瘤性肠梗阻以手术治疗为主,粘连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均给予及时手术,治愈80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44%。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急性肠梗阻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而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舒守成 《华夏医学》2012,25(3):320-322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行一期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32例,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36例,均术中行肿瘤一期切除,两组行直线切割缝合器侧消化道重建.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左、右半结肠手术所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左、右半结肠手术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均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与右半结肠癌合并肠梗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150例,其中72例为不全性肠梗阻,先保守治疗,再择期行一期肠切除吻合71例,行Miles手术1例;78例完全性肠梗阻进行急诊手术,行一期肠切除吻合56例,其他术式22例。结果术后并发症34例(22.7%),随访130例(86.67%),2年生存率82.39%,5年生存率58.59%。在一期肠切除吻合的病例中,比较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组间术后近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应该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灵活的手术方式,争取一期切除肿瘤,早期解除梗阻。对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急诊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