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苏地产2种杭菊花栽培类型(红心大白菊、黄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大白菊和黄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从红心大白菊、黄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17,167个色谱峰,分别鉴定出73,64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67.36%,62.75%。2种杭菊花栽培类型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2-蒈烯、顺式罗勒烯、松油烯、樟脑、冰片、反式石竹烯、姜烯、金合欢烯、石竹烯氧化物和桧脑;其中桧脑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2.64%,10.87%,为2种栽培类型杭菊花挥发油中最具特征的成分;其次是反式石竹烯,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6.45%,4.38%。结论: 杭菊花栽培类型不同,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在数量上和在种类上都有明显区别,结果为江苏地产杭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徽产菊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表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种栽培类型安徽产菊花(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亳菊和大亳菊)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早贡菊、晚贡菊、黄药菊、滁菊、小亳菊和大亳菊挥发油中分别检出247,226,246,182,216和122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75,54,78,50,53和43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5.67%,82.80%,81.38%,73.22%,71.51%和72.87%。结论:除滁菊外,其他5种菊花中单萜含量较倍半萜高;早贡菊和晚贡菊在挥发油成分上没有差异,醋酸马鞭草醇酯为两者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2.10%和37.85%;1R-樟脑是黄药菊的主要成分,其次是甜没药醇氧化物A,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8.70%和12.58%;β-芹子烯和龙脑是滁菊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7.85%和12.84%;桉叶素是小亳菊的绝对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21.33%;大亳菊中马鞭草烯氧化产物占挥发油总量的25.32%,菊油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8.26%。从整体来看,安徽产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樟脑烯、龙脑、龙脑醋酯、1R-樟脑、左旋-4-萜品醇、α-松油醇、桉叶素、顺式-石竹烯、氧化石竹烯、杜松脑、β-倍半水芹烯、α-姜黄烯和β-金合欢烯等。这些结果为安徽产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杏叶防风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杏叶防风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共鉴定出65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17%。结论:杏叶防风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α-姜烯(24.82%),前盖介烯(16.27%),β-没药烯(4.82%),2-异丙基-5-甲基-9-亚甲基-二环[4.4.0]萘烷-1-烯(4.03%),β-倍半水芹烯(3.98%),反式-β-金合欢烯(3.68%),芳姜黄烯(3.54%)等。  相似文献   

4.
杭菊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杭菊不同栽培类型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杭菊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含量作为测定指标,对9个不同栽培类型的杭菊进行考察和比较。结果与结论:不同栽培类型的杭菊各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绿原酸质量分数金菊2号最高,为6.66‰,远高于药典规定的2‰标准;总黄酮质量分数异种大白菊最高,为9.49%;挥发油异种大白菊最高,为 3.30 mL·kg-1。  相似文献   

5.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鉴定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 从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98%,且以萜类为主,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13.96%),石竹烯氧化物(13.15%),2,4,5三甲基苯甲醛(9.15%),2-十二烯醛醇(8.55%),1,1,4,8-四甲基-4,7,10-环十一三烯(5.05%),反式-1,4-二甲基-β-亚甲基-环己醇(4.22%)。 结论: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其药用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头婆挥发油的固相微萃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白头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白头婆中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98个组分,确定其中52个组分,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的97.17%。结论含量较高的成分是石竹烯(22.04%)、α-水芹烯(12.55%)、大根香叶烯d(10.86%)、β-倍半水芹烯(10.72%)、β-香豆素(8.02%)、α-葎草烯(7.30%)、对-伞花烃(2.97%)、β-毕橙茄油烯(2.95%)、百里香甲醚(2.24%)等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比较其差异性,为杂柑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GC-MS法,得到10个品种杂柑皮与12个品种陈皮的挥发油主成分面积归一值,并对比分析杂柑皮与陈皮各自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及其平均相对含量。结果 杂柑皮与陈皮均以柠檬烯为各自挥发油的主成分,并且杂柑皮中柠檬烯的平均相对含量(92.87%)远大于陈皮(84.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除此之外,α-蒎烯(P < 0.01)、桧烯(P < 0.05)和癸醛(P < 0.05)在平均相对含量上也有显著性差异。12种陈皮挥发油中还共同含有3-崖柏烯、β-蒎烯、萜品烯、异松油烯、4-萜烯醇等成分,而这些成分在10种杂柑皮中并不是共有成分。结论 3-崖柏烯、β-蒎烯、萜品烯、异松油烯、4-萜烯醇等5种共有成分的有无以及柠檬烯等4种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的差异,可联合作为杂柑皮与陈皮挥发油的区分,但杂柑皮是否可以直接替代传统陈皮使用,亟待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石家庄野生荆条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Thermo TR-5MS(30 m × 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从[40℃(1 min)以8℃·min-1升至200℃(5 min),再以10℃·min-1升至250℃·min-1(2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氦,流量1.0 mL·min-1。进样方式不分流,离子源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50℃,质量范围m/z 50~400,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 结果: 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8.6%。 结论: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丁香烯(30.6%)、β-水芹烯(8.4%)和桉油精(1,8-桉叶素)(7.5%)。该挥发油可作为β-丁香烯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黄荆花的挥发性成分。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技术对河南济源和湖北大别山区黄荆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种不同产地黄荆花挥发油中共分离出7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3个,共有成分14个。共有化学成分中,β-石竹烯含量最高,分别占黄荆挥发油总量的40.36%和32.42%,其次是桉树脑和(Z)-b-法呢烯。 结论: 不同产地黄荆花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芙蓉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菊科芙蓉菊属植物芙蓉菊的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三萜、1个甾醇、1个碱基和1个六元环醇,经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乙酯(1),蒲公英赛醇(2),α-香树脂醇乙酯(3),β-香树脂醇乙酯(4),β-谷甾醇(5),3β-乙酰氧基-12-乌苏烯-11-酮(6),尿嘧啶(7)和5-O-甲基-myo-肌醇(8)。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抑菌效果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江苏地产两种杭菊花栽培类型(红心菊、黄菊)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使用体外抗菌试验的管碟法分析比较两种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红心菊和黄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表皮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在一定浓度范围时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菌效果与供试液浓度成正比。结论首次发现黄菊挥发油的抑菌能力稳定地高于红心菊挥发油,这对射阳洋马基地的种植品种选择及洋马菊花挥发油在洗化业的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藿香蓟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藿香蓟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藿香蓟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60个成分,占总组分的95.96%,主要成分有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12.78%)、桉叶油素(11.59%)、α-蒎烯(8.52%)、樟脑(5.03%)、3-(1-甲醛基-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甲酯)(4.24%),马鞭烯酮(3.52%),β-石竹烯(3.33%),龙脑(3.14%)等,与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结论:该研究可为藿香蓟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金花葵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微波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从金花葵花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结果: 微波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了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9.35%左右,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共鉴定了3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81%左右。 结论: 所用方法为金花葵花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分析我国河南菊花GAP基地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和蒸制怀小白菊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挥发油中检出90个色谱峰,鉴定了69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0.56%;从蒸制怀小白菊挥发油中检出89个色谱峰,鉴定了53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3.00%。结论: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260%,蒸制怀小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108%,两者相差近1.5倍;两者挥发油组成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5.
樟树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在不同时间和生长环境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樟树在不同时间、不同生长环境叶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变化,为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樟树挥发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测定总挥发油得率,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龙脑樟脑的含量。结果:同一滨江高教园区从3月到7月的样本中,发油总含量最高3.0987%、最低0.5198%;龙脑最高18.7003%、最低0.4032%;樟脑最高14.8126%、最低0.0172%。不同生长环境东阳的样本龙脑的含量比杭州低1半;湖州的样本挥发油总含量比杭州大得多。结论:不同时间和生长环境对樟树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波加工和蒸制杭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分析我国浙江省国家杭白菊GAP基地微波加工杭白菊和蒸制杭白菊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炮制品杭白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微波加工杭白菊挥发油中检出119个色谱峰,鉴定了5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67.89%;从蒸制杭白菊挥发油中检出175个色谱峰,鉴定了55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63.64%。结论:微波加工杭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40%,蒸制杭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19%,两者相差近2.1倍;两者挥发油组成基本相同,唯各化合物含量有一定差异。采用微波干燥技术加工杭白菊,可尽量多地保留了原形挥发油化学成分;与传统的蒸制加工方法比较,大大改善了菊花的等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小亳菊及其硫磺熏制品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通风晾干品和硫磺熏制品小亳菊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小亳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通风晾干品小亳菊挥发油中检出216个色谱峰,鉴定了5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21%;从硫磺熏制品小亳菊挥发油中检出211个色谱峰,鉴定了6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32%。结论:通风干燥晾干品小亳菊挥发油收率为3.50%,硫磺熏制品小亳菊挥发油收率为4.22%,两者相差近1.2倍;两者挥发油组成皆以单萜类化合物为特征性成分,倍半萜类化合物为次要成分,但所含化合物有很大的差异。菊花的硫磺熏制加工过程应严格控制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吉林省延边地区产东当归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东当归中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物为黄棕色油状物,得率为0.9%,用GC-MS联用技术从中鉴定出亚油酸乙酯、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烯-3-酮等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65.66%;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十八酸乙酯等11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5.1%。结论首次从东当归挥发油当中分离鉴定出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二烯-3-酮等10种化学成分,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方法提取的东当归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