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经枕下 -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 ,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 :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 T字型切口 ,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 ,显微解其神经血管。剪下硬脑膜平放于斜方肌筋膜表面 ,比准大小、周围大于硬脑膜 0 .5 cm,(注意切取时无破损处 )。将切下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辩逆行转移至重建区与硬脑膜缝合 ,硬脑膜缝合时应留余脑的空隙。并对90例成人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进行定位、测量。结果 :枕外隆凸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距离 ;男性为 (5 0 .1± 2 .2 ) mm。女性为 (4 8.4± 1.6 ) m 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0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9.5± 0 .5 ) mm。女性为 (9.2± 0 .5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5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8.6± 0 .4 ) m m。女性为 (8.3± 0 .4 )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30m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7.3± 0 .4 ) m m。女性为 (7.1± 0 .3) m m。结论 :枕颈融合术、螺钉固定深度在 5 mm内一般较安全。枕鳞区硬脑膜修复采用斜方肌区筋膜和带有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从解剖基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解剖观测32侧上斜方肌和肩胛冈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并应用5例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结果①上斜方肌近似于梯形,平均长A缘174.63 mm、B缘157.18 mm、C缘86.98 mm、D缘80.95 mm,平均面积126.78 cm2;肩胛冈全长平均达131.21 mm;②颈横动脉干、颈浅动脉干及其升支动脉干平均长度分别为42.50 mm、27.80 mm、43.12 mm,起点外径分别为2.71 mm、2.39 mm、1.96 mm,升支分布肌纤维前发出0.5 mm以上小动脉3~6支;肩胛冈支长28.75 mm,起点外径0.50 mm;回流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③应用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5例,均获成功.结论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血管蒂长、管径较粗、手术易操作,且可带肩胛冈修复,适合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斜方肌肌皮瓣在修复头颈部难治性创面中的应用,提供头颈部复杂创面修复的方案。[方法]逆行掀起以颈横动脉降支为轴型血管的带蒂斜方肌肌皮瓣,皮瓣面积最大达32 cm×10 cm,肌肉血管蒂长17 cm,局部转移修复头颈部难治性创面23例。[结果]23例头颈部不同部位难治性创面经带蒂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后,22例全部成活,1例远端约1 cm黑痂愈合。[结论]带蒂斜方肌肌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供区隐蔽,对肩部功能影响小;采用逆行法切除皮瓣,操作简单,不易损伤血管蒂;用于修复头颈部难治性创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为了设计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在31侧下肢标本上对股方肌的形态及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管进行了解剖观察。股方肌的止点为肌性,止点宽4.50±0.64cm,肌蒂长3.59±0.58cm。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的大转子支及筋膜的血管。根据解剖观察,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诊治项肌痉挛和血管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60侧)成人头颈标本枕颈区肌肉的附着点、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等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1)头夹肌止点宽(45.80±6.80)mm,头夹肌止点内缘至正中矢状面(52.83±7.87)mm;头半棘肌止点宽(42.45±7.29)mm;头上斜肌止点宽(18.32±4.18)mm,该肌止点内缘距正中矢状面(29.4±6.53)mm.(2)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伴行穿出斜方肌点距正中矢状面(18.18±5.55)mm,距上项线(25.15±4.64)mm.结论针拨疗法或针刀疗法在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治疗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在下项线以下治疗痉挛或颈痛的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穿出斜方肌点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而需松解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枕骨螺钉内固定螺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度。在3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窦汇和横窦的体表投影,在1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分别作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的骨质构造。结果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薄不一,但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无明显差异,测量区最厚处位于枕外隆凸,为15.50±2.59(12.91~18.09)mm,最薄处大致位于小脑窝,为2.64±1.44(1.20~4.08)mm,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为EOP线与H2、H4线的相交点及H线与L、R线的相交点这四点相连所围成的菱形区域。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基本一致,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窦汇和横窦大致位于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的深面。枕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枕骨螺钉内固定于枕骨的安全区域应选择在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  相似文献   

7.
为给临床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对50 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鳞下部的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枕鳞下部厚度不均匀,以枕外隆凸处最厚,为11 ~17 mm ,平均14 .3±2 .6 mm ;最薄部位位于枕外隆凸外下方小脑窝处,为1 .2 ~7 .6 mm ,平均2 .5 ±0 .7 mm 。骨质厚度从枕外隆凸起向外向下放射状递减,左、右无明显差异( P> 0 .05) 。同时对枕鳞下部厚度进行了分区和讨论,其中厚度大于8 mm 区域为枕颈融合枕骨螺钉内固定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下部前锯肌血供、神经及其侧胸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观测8具(16侧)尸体标本的前锯肌形态、胸背动脉、胸长神经、前锯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以及携带下部前锯肌的侧胸皮瓣血供特点.结果 前锯肌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背动脉的前锯肌支,直径为(1.7±0.4) mm,以前锯肌支为蒂的肌皮瓣血管蒂长为(4.2±1.1) cm.携带下部前锯肌的侧胸皮瓣血供主要来自前锯肌皮支和肋间动脉穿支.临床应用携带下部前锯肌侧胸皮瓣6例,全部采用游离皮瓣吻合血管术式,6例均成活.侧胸皮瓣切取面积最小4.5 cm×8 cm,最大10.5 cm×15 cm.随访6~10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前锯肌功能障碍.结论 以胸背动脉前锯肌支为蒂的带下部前锯肌侧胸皮瓣的血管蒂长、解剖位置恒定、血运丰富,在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枕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枕动脉起始的位置、管径、行程、分支、分布 ,为颅外内血管搭桥和枕、椎动脉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 32侧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 ,逐层解剖暴露枕动脉的全程、椎动脉的第 3段。用游标卡尺测量、照相 ,作统计分析。 [结果 ]枕动脉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于颈外动脉后壁 ,沿二腹肌后腹行向后上 ,再转向该肌深面、内侧 ,经乳突内侧的枕动脉沟 ,向后经头上斜肌外缘穿项枕深筋膜 ,在上项线下方 (1 7.1 3± 3.1 4 )mm ,枕外隆凸外侧 (2 7.5 7± 5 .72 )mm处至枕部皮下。枕动脉起点处的管径为 (1 .93± 0 .2 3)mm ,在枕部穿出点的管径为 (1 .72± 0 .2 4 )mm。枕动脉枕支分为主干型、二支型和三支型 ;椎动脉第 3段在寰椎侧块上关节凹后方呈“U”形弯曲 ,管径为 (3.71± 0 .5 9)mm ,周围有丰富的静脉网和交感神经丛。 [结论 ]本研究为枕动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或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枕动脉与椎动脉第 3段吻合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6侧上肢标本的测量,对桡侧肌皮支的起始与行程、分支与分布,管径及血管吻合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①桡侧肌皮支80.4%来源于前臂骨间背侧动脉,19.6%来源于桡侧返动脉。②桡侧肌皮支分别与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桡侧骨皮支和桡动脉的桡侧返动脉吻合,为前臂背外侧皮肤及浅筋膜的主要营养血管。③桡侧肌皮支自起始处至穿深筋膜点的长度约为45.1±6.8mm,穿筋膜点处的管径为0.44±0.14mm,且穿深筋膜点的位置怛定。本研究为以骨间背侧动脉桡侧肌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Muscle     
  相似文献   

12.
13.
14.
Muscle fatigue     
Muscle fatigue is a common symptom but there are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methods for quantitating the function of voluntary musc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ree main methods of assessment: simple clinical tests of muscle function; thermal probe measurements of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during muscular contraction; needle biopsy studies of muscle structure and chemistry. These methods, though at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have given promising results which suggest that they could be useful in assessing possible new form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5.
16.
臂丛神经损伤后三角肌与肱二头肌功能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三角肌、肱二头肌的恢复,探索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肌肉恢复的组织形态学因素。通过14例臂丛损伤患者行神经移位或移植治疗和随访,及实验室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各10例标本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肱二头肌的功能恢复优于三角肌。三角肌内Ⅰ型肌纤维的含量多,肌纤维在形态上趋向于动物的慢肌。提示三角肌恢复差的原因与其慢肌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19.
无痛肌肉注射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注意选择肌肉注射的无痛部位 ,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将 2 0 0 0例肌注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所获数据经 χ2 检验。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无痛率分别为 65%、 56.5% ,差异显著 (P <0 .0 0 5)。结论 选择肌肉注射无痛区 ,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具体效果与否 ,还取决于病人对痛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