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TTV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家庭聚集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及复制在原发性肝癌(HCC)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制定HCC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配对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中选择肝癌高发家庭成员的同时,选择相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同民族、相同性别,年龄士5岁的无癌家庭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巢式PCR和RT-PCR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TTVDNA、HBVDNA和HCVRNA进行检测,将HBV及HCV的感染作为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应用χ2检验方法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TTVDNA在HCC高发家庭成员组中的阳性率高于非癌家庭成员组,阳性率分别为33.0%(33/100)和21.0% (21/1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 0,P=0.039 6)(RR=1.85,95%可信区间为0.980~3.502);两组在男、女性别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7%(23/75)、40.0%(10/25)和20.0% (15/75)、24.0%(6/25),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55 6,P=0.094 2;χ2=1.470 6,P=0.181 8).结论:TTV感染及复制与HCC家庭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TTV的致肝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HCC病人78例作为病例A组(肝癌高发区组)、B组(肝癌低发区组),并分别选择相同乡镇、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2组分别78人作为对照组C组(肝癌高发区正常人组)和D组(肝癌低发区正常人组),应用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HBVDNA、HCVRNA,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HBVDNA、HCVRNA、HBVDNA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A组69.2%(54/78)、20.5%(16/78)、16.7%(13/78);B组52.6%(41/78)、6.4%(5/78)、5.1%(4/78);C组18.0%(14/78)、7.7%(6/78)、3.8%(3/78);D组10.3%(8/78)、2.6%(2/78)、1.3%(1/78);其中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D组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V、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的感染及复制在肝癌的发生中最为重要,高发区中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的致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 HBV、HCV单一或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区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5 2例作为病例组 ,并选择相同乡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 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 - EL ISA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 HBVDNA、HCVRNA及其 HCVRNA基因亚型I型、 型、 型、 型进行定性检测 ,并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配对 χ2检验分析。结果 :肝癌组和对照组的 HBVDNA、HCVR-NA、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I型、HBVDNA+HCVRNA 型、HBVDNA+HCVRNA / 型、HB-VDNA +HCVRNA 型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 (4 1 / 5 2 )、34.6 % (1 8/ 5 2 )、30 .8% (1 6 / 5 2 )、1 .9% (1 / 5 2 )、2 5 .0 % (1 3/ 5 2 )、1 .9%(1 / 5 2 )、1 .9% (1 / 5 2 )和 1 5 .4 % (8/ 5 2 )、7.7% (4 / 5 2 )、1 .9(1 / 5 2 )、0 .0 % (0 / 5 2 )、1 .9% (1 / 5 2 )、1 .9% (1 / 5 2 )、0 .0 % (0 / 5 2 ) ,其中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型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0 5 )。结论 :HBV、HCV、HBV和 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 ,尤其是 HBV与 HCV基因亚型 型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中 HBV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HCV感染及其与HBV重叠患者血清标本共179例,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n=101)、肝硬化组(n=45)和肝癌组(n=3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对重叠感染HCV和HBV的31例患者同时检测HBVDNA。结果 179例患者抗HCV的总阳性率为97.8%,高于HCV RNA的阳性率(69.8%)(P〈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2.2%和84.8%,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阳性率64.4%(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组的HCV RNA的阳性率为48.4%,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HCV RNA阳性率(71.6%)(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35.5%,也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阳性率(76.7%)(P〈0.01)。HCVRNA阳性组ALT异常率(60.8%)高于HCV RNA阴性组(35.2%)(P〈0.05)。结论对HCV感染相关的不同疾病患者联合检测抗HCV、HCV RNA和ALT,对于HCV和HBV重叠感染者同时检测HBV DNA,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广西肝癌高发区TTV感染与HCC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我区肝癌高发区中 TTV的感染在原发性肝癌 (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在高发区中选择原发性肝癌4 9例 ,并按病例 -对照的配对原则 ,选择同乡镇 ,同职业 ,同性别 ,年龄± 5岁的正常人作为对照 ,采用套式 - PCR方法对两组血清进行 TTVDNA检测。结果 :病例组 TTVDNA的阳性率为 2 6 .5 % (13/ 4 9) ,对照组的阳性率为 2 8.6 % (14 / 4 9) ,两组 TTVD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P >0 .1) ;OR=0 .83(95 %可信区间为 0 .2 5~ 2 .8)。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区中 TTV的感染率虽然很高 ,但 TTV的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玉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2):142-14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5例HCV感染者检测抗-HCV、HCVRNA,并对其中的HCV、HBV合并感染(HBV+HCV组,30例)和HBV单独感染患者(HBV组,50例)检测HBVDNA。结果:135例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91例,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38例.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6例。肝硬化和肝癌组HCVRNA阳性率(80.0%)较慢性肝炎组(64.2%)升高(P〈0.05)。在HCV和HBV合并感染组,HCVRNA阳性率(50.0%)低于单纯HCV感染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率(26.7%)低于单纯HBV感染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以HCVRNA为重要检测指标诊断HCV时,应联合检测分析抗-HCV、HBVDNA,这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TT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T病毒(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第二代TTV PCR引物,从112例HCC患者、95例无HCC的慢性肝病(CLD)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检测TTV,每份DNA样本均取自50μl血清.记录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性别、年龄、肝功能、肿瘤特性、其他肝炎病毒指标和输血史),并分析其与TTV感染的关系.结果 (1)TTV DNA在HCC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17.86%(20/112),与在无HCC的CLD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15.78%(15/9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在输血史这一临床特征上,HCC和CLD组内,TTV DNA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80.00%vs 35.87%(P<0.05)和73.33% vs 27.50%(P<0.05);(3)在HCC患者中,TTV DNA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阴性组有显著升高,[(93±27)IU/L vs (68±31)IU/L](P<0.05),且TTV DNA的存在造成同时合并HBV和/或HCV感染的HCC患者ALT的显著升高(P<0.05);(4)在CLD患者中,有无TTV DNA的存在,对HBV和/或HCV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并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TTV这种可能经过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可造成HCC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但在CLD向HCC的转化中,似乎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静脉吸毒者中TTV、HBV和 HC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疆静脉吸毒者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特点 ,为防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套式 PCR技术检测 10 2例静脉吸毒者 (IVDUs)血清中 TTV-DNA,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CV抗体 (抗 HCV)及 HBV血清学标志物 ,根据 TTV- DNA检测结果分为 TTV -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 ,比较两组人群的 HBV、HCV及 HBV/HCV感染情况。结果:静脉吸毒者 TT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民族、年龄、性别、吸毒时间、吸毒剂量、有无多性伴侣、HCV和 HBV病毒混合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而在是否共用注射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3例 TTV- DNA阳性静脉吸毒者中 ,7例为单纯 TTV感染 ,2 6例重叠 HCV或 HBV感染 ,其中 TTV、HCV、HBV三重感染 8例。结论 :TTV、HCV在新疆静脉吸毒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静脉吸毒人群是 TTV、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TTV可以单独感染 ,但与 HBV、HCV的重叠感染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原发性肝癌 (HCC)发生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HCC患者血清HBV、HCV及TTV标志进行检测 ,并与 68名健康对照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 5 3例原发性肝癌中 ,乙肝病毒感染为 77.4% (4 1/ 5 3 ) ,TTV、HCV及HBV与HCV重叠感染分别为 7.5 5 %、3 .77%和5 6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TTV、HCV及HBVHCV重叠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肝癌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病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EIA法检测HBV感染指标 (两对半系统 )及抗HCV ;PCR法检测HBVDNA ,反转PCR法检测HCVRNA。结果  32 8例慢性肝病患者中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CV感染率 (P <0 .0 5 ) ,肝癌患者中HBV、HCV重叠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 (P <0 .0 5 )。结论 本地区慢性肝病仍以HBV感染为主 ;HBV、HCV重叠感染对肝癌的发生似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以乙基纤维素和明胶为包囊材料,用液中干燥法分别对氨苄青霉素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进行微囊化研究。所得微囊分散性良好,收率达83%以上,药物含量损失仅为4.5%和16.8%,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982年8月至1992年12月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腔内粘液瘤20例,其中1例右房粘液瘤入院第3天猝死。19例经手术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5.2%。病理检查:左房粘液瘤13例,左室粘液瘤1例,右房粘液瘤2例,右房横纹肌瘤1例,右房恶性上皮瘤1例,右房血栓1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2%。文中对心腔内粘液瘤、恶性肿瘤、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对广西壮、汉、仫佬、侗、瑤族女性生理骨盆250例进行研究,每例均测量菱形区的横径与竖径,并由骨盆入门像测出坐骨棘间径、侧位像测出骶骨长度。各测量数值经统计学处理,表明菱形区横径与坐骨棘间径之间、菱形区竖径与骶骨长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有显著意义,并由回归方程计算出各组数值的换算值,供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7.
齐拉西酮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CCMD-3和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对照方案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喹硫平治疗,疗程共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副反应评定.结果 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显效率为67.5%,有效率为92.5%;喹硫平组显效率为62.5%,有效率为90.0%.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的主要副反应均为头痛、头晕等等,两组间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喹硫组高于齐拉西酮组.结论 齐拉西酮和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的抗精神病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血象实验研究月之盈缺与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结果表明,青少年女性气血盛衰与月节律变化(即月之盈缺),有明显的同步性。即呈中—高—低的变化规律;而青少年男性,呈高—中—低的变化规律。上述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反映了随月之盈缺时问,人体防御外邪能力的变化。说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盛期,阴阳属性明显,易受天时影响,亦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CU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并对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进行药物合并优质护理治疗,以期找到合理的“双心治疗”方法。方法ACS患者入院3d内行HAD评分,评分〉8分者认定为焦虑、抑郁患者。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HAD评分〈8分者,B组为HAD评分〉8分者,E组为正常体检对照组。B组患者随机分为C、D二组,C组除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外,再给予盐酸氟西汀及优质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治疗,D组患者只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后1,3,6个月给予随访。结果ACS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45.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5.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C组给予抗焦虑、抑郁联合优质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后,随访1,3,6个月焦虑、抑郁比率明显降低(25.27%、15.38%、4.4%),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3.19%),和D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S患者要进行焦虑、抑郁评分,对焦虑、抑郁患者要及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优质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双心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本文采用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成人问卷(简称EPQ)和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AS、SDS),对50名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测查,就高血压病的人格、情绪等心理致病因素和在患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高血压病惠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并伴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说明高血压病符合心理矛盾、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大心身医学基本要素,提示临床医生对该病应采取心身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