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及优化三甲综合医院普通门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预检分诊管理策略并用于临床。方法根据新型冠状肺炎防控要求建立预检分诊制度,结合门诊服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和优化流程,形成预检区、诊区、诊室三级筛查机制。结果截止2020年3月25日,日均门诊人次恢复到疫情爆发前61.36%,共累计预检分诊59839人次,筛查分流出417人次至发热门诊,漏诊0例,院内感染0例,单次分诊时间人工登记从(105.32±31.75)秒缩短至(82.16±24.65)秒,使用预检分诊小程序的由(67.38±20.32)秒缩短至(31.97±14.43)秒。结论该管理策略使预检分诊效率提高,能有效提高突发疫情的应对,实现门诊阻断感染源、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放型建筑结构的医院预检分诊管理。方法: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医院开放型建筑特点,制定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强化出入口管理,完善分时段预约就诊系统,多措并举严格落实预检分诊管理。结果:2020年1月20日-2020年4月20日预检分诊共筛查出1 339例发热、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没有出现可疑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漏诊、误诊现象,全院医护人员及来院就诊病人无院内交叉感染。结论:医院通过多部门联合协作,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严格通道管理,提高预检分诊工作人员能力,加强流程再造和预检分诊管理,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及疫情传播,给患者创造安全快速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型综合医院通过构建门诊预检分诊体系,实施有效的预检分诊措施、严格执行发热门诊患者接诊流程、普通门诊患者接诊流程,尽早筛查发热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患者分流至发热门诊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通过该体系的运行,医院达到了零漏检、零漏报、零感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作为筛查疑似患者、阻断疫情扩散的第一道防线,疑似患者多、患者周转快、感染风险高。本院发热门诊防控管理实践中,采用二级预检分诊制度,分别在医院进出口及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来院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筛查,在保证通风、合理设置病区、遵循“三区两通道”原则的基础上,对发热门诊进行合理改造,设置专用转运路径。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做好消毒灭菌、个人防护、人员培训及医疗废物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状态下的全流程管理方案,并分析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入院前分流,院内分流(一级预检分诊:入口分诊;二级预检分诊:护士分诊;三级预检分诊:接诊医生分诊)的全流程干预,完善制度、细化分流策略、提升分诊质量以及应用信息化等对疫情状态下门诊患者进行全流程管理,达到避免门诊患者聚集、有效分流的目的,解决患者有序就医的需求以及疫情防控状态下医院对疫情的精准管控。结果:全流程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整个流程运行中的疏忽和差错,及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未发生一例外源性感染。结论:全流程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疫情状态下门诊交叉感染风险,提高流调筛查效率,为患者安全就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新冠疫情背景下运用PDCA循环改善妇幼保健院预检分诊流程的效果。方法:对2020年以来门诊预检分诊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问题,找出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联合多部门按计划开展各项改进活动,对比实施前后门诊预检分诊管理效果。结果:运用PDCA循环对妇幼医院预检分诊进行干预管理后,门诊分检工作质量大幅提高。结论:在以妇女儿童为中心的易感人群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能够切实有效提高门诊预检分诊效率,改善就诊秩序,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健康快递     
尽管非典疫情已经过去,但仍要居安思危,不可麻痹大意。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医院继续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工作,甄别非典可疑病例,防止非典疫情反复和医院内感染。 卫生部要求,各医院特别是曾发生非典疫情地区的医院要在门(急)诊区域前设立体温测量站,对每位就诊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测量体温,甄别发热病人和非发热病人。要引导发热病人到相对隔离的预检分诊点进行初诊。初诊时,要认真鉴别是否为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如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要及时转至发热门(急)诊处理。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分综合力量较强的医院,继续保留或设立发热门(急)诊,负责接收本医院就诊的发热病人和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呼吸系统发热病人。在预检分诊点发现的呼吸系统发热病人,由接诊医院或急救中心转运至发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措施 ,确保就诊人员的合理分流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方法 设立发热门诊 ,对 384例的就诊人员进行诊断、合理分流。结果 收住院留观 5 2例 (1 3.5 4 % ) ,其余就诊人员均在发热门诊预检处被分诊或在发热门诊被排除转院、建议回家隔离观察等处置。结论 发热门诊的合理设置、科学的诊断流程和管理制度 ,在防治SARS的过程中防止漏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急诊预检流程、缩短急诊首诊患者的预检时间,构建科学、高效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方法结合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分析江苏省中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方便患者、提高患者就诊体验的角度出发,优化设计、研发更加合理的接口功能和接口流程。结果优化后的系统简化了预检流程,缩短了急诊首诊患者的预诊时间,进一步降低了登记错误率、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优化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系统更加高效、稳定的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效的预检分诊导诊工作,可以及时甄别患者是否进入发热门诊流程,保证就诊效率。方法准备阶段,包括物品、环境的准备,分诊导诊护士的培训;实施阶段,使用信息化筛查工具,创建科学预检分诊流程,合理分区,规划路线,引导患者就诊。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门诊患者就诊流程通畅,门诊医疗工作高效运行,防止交叉传播。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应该加强门诊预检分诊导诊工作的服务措施,确保患者及时高效就诊,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面临着严峻的甲型H1N1流感形势,我院身为民营医院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敏锐的医疗市场嗅觉,在全市率先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目的排查、救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防控疫情扩散和死亡病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法落实部门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初期借鉴非典防控经验,制定木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方案,实行每日0报告制,预检分诊,力争“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救治”。尔后,按照国家、省、市、区卫生部门的防控部署,根据对甲流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先后2次制定、修订本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预案;7次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技能;开展社区义诊,实施健康促进,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地排查发热病人.隔离留观,稳步防治甲流“二代”,早期识别危重症、及时转诊。与此同时,做好职业保护,在全市第1批次2个时间段完成342支甲流疫苗的预防接种,建立医护人员免疫屏障。结果截止12月07日,我院预检分诊发热病人2549人,院内医学隔离留观率0.16%,二代甲型H1N1流感检测确诊率0.08%(其中包括早期识别重症甲流1例),分别实行居家隔离和转诊定点医院集中救治。防控工作6次通过卫生主管部门的督查,先后2次被定为市、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定点后备医院。结论民营医院主动积极参与甲型H1N1流感重大疫情的排查救治,严防疫情扩散,成效显著,为维护利:会人群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分诊卡联合预警分级管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22年7月-2022年12月对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急诊分诊卡联合质控指标目标值管理,比较实施前(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和实施后急诊AMI患者救治成功率、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救治成功率高于实施前(P < 0.05),实施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留观率、入住CCU率低于实施前(P < 0.05)。实施后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T检测时间、抗凝时间、溶栓时间短于实施前(P < 0.05)。实施后患者对急诊预检工作人员态度、就诊顺序处理、挂号就诊流程管理、候诊室环境管理、护理技能水平、预检等待时间、健康宣教等满意率都比实施前高(P < 0.05)。结论:急诊分诊卡联合预警分级管理能有效减少AMI急诊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支付宝"健康码和自行开发的电子版筛查表二维码等辅助新冠肺炎筛查的"二维码"工具,在某综合医院开展三级预检分诊管理实践的科学性。方法在北京市新发地疫情期间,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确定预检分诊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病例定义;通过强化医院进出口管理,科学设置预检分诊点,完善三级预检分诊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筛查效率,严格落实三级预检分诊体系。数据来源包括全国、该地区疫情发布信息和该院工作量日报告信息。结果在北京市新发地疫情期的流行期(6月11日-7月5日),网络预约挂号量和普通门诊量较之前、后期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地疫情时期的发热门诊接诊量占整个疫情时期门诊患者接诊量的2.1%(6 647/322 041),与新发地确诊病例数时间分布呈正相关(r_s=0.755)。同期,该院确诊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例无症状感染者;经预检分诊筛查出阳性流行病学史25例,发热920例,均被有序引导至发热门诊;所有医务人员和患者零感染。结论三级预检分诊体系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健康码和电子版筛查表的应用对提高预检分诊效率,实现精准防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0 506例次急诊发热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发热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2003年度到医院急诊体温≥38℃发热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去向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到10 506份调查表,男女比例为1.23∶1,年龄(15.20±17.18)岁,高发年龄组为0~9岁组,SARS期间患者最多,每天1800-2200为来诊高峰时间,前3位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住院和急诊留观率12.2%.结论 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是防控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是发热监测的重要窗口,要有疫情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定重大传染病4级预检分诊标准,检验新标准的分级可靠性。方法参照国内外预检分诊体系,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际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制定了重大传染病4级预检分诊标准与流程,2020年1月26日—2月9日来院就诊采用重大传染病4级预检分诊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预检分诊分级、病情分级、去向转归等进行描述,通过预检分诊护士与医生对患者分诊级别的比对,计算Kappa值,对分诊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7799例患者,分级构成:Ⅰ级79例占1.0%,Ⅱ级371例占4.8%,Ⅲ级1594例占20.4%,Ⅳ级5755例占73.8%。预检分诊护士与医生分诊级别一致性检验Kappa=0.90,表明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重大传染病4级预检分诊标准兼顾科学性、准确性、安全性的特点,具有较好的评定者间一致性,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运用,可准确、快速分流就诊患者,在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对于防止疫情扩散具有重要意义,适合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进一步论证及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早期广东省广州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其设置、管理及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月25日—2月28日,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11个区46家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40间),使用自行编制的广州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及管理调查表,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查看相关记录等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结果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流程设置达标率为78.26%(36/46)。预检分诊项目中,"医护人员数量配备充足"(73.91%,34/46)、"指定路线室外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76.09%,35/46)、"位置布局合理醒目"(78.26%,36/46)项目落实率较低。发热门诊项目中,"挂号、候诊、就诊、治疗、检验、放射检查、取药区等各功能区相对隔离"(37.50%,15/40)、"自然通风良好,强制通风设施"(55.00%,22/40)、"备用诊室"(57.50%,23/40)、"三区,分隔合理,有物理隔断"(72.50%,29/40)、"独立区域,指引标识明显"(72.50%,29/40)、"两通道"(75.00%,30/40)项目落实率较低。隔离留观项目中,"室内通风良好"(55.00%,22/40)、"数量符合要求"(72.50%,29/40)、"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内设卫生间"(75.00%,30/40)项目落实率较低。50.00%(23/46)的医疗机构反映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尤为严重(28.57%,6/21)。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早期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设置和管理不规范,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应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强化其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门诊号源统筹管理,强化预检分诊,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作用。方法:遵循精准控制总量,按需供给,结构调整原则,采取动态调控号源、规范医师出诊管理、优化预约路径与规则、拓展预约服务功能、运用信息化疏通流程难点、科学疫情评估与正向患者就医指导等措施进行统筹管理。结果:全预约和分时段诊疗精准控制门诊患者流量,缩短候诊时间,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普通门诊预约诊疗率分别为91.92%、98.68%;专家门诊预约诊疗率分别为95.04%、100%。初诊预约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由2020年上半年的34分钟缩短至2021年上半年的27分钟;由2020年上半年的45分钟缩短至2021年上半年的31分钟。结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多变,快速落实各项防控举措,灵活有序调整门诊应急方案,合理控制患者流量,贯彻压实三级预检分诊,重点防止院内感染,保障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遵循新冠疫情下隔离管控区隔离观察人员在定点医院就诊过程的疫情防控需求,我院参考四色伤情检伤卡在群体性事件的应用,依据江苏省健康码疫情防控现况,同时结合物理地点的区分,制订了“运用四色九区管理法分级分类防控的实践方案”(“方案”),运用红黄绿白四色对病人感染风险进行标记,结合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对就诊人员进行分类分区分级管理。本文旨在对方案中的隔离观察患者在定点医院救治过程中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方法进行介绍,并总结分析此方案的开展效果,为国内其他地区定点收治医院开展救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形势依然很严峻,发热门诊分诊台是防控的最前沿。我院通过流程优化、完善分诊管理制度、分诊工作流程,做好岗前培训,落实好各项防护措施,并对分诊护士进行弹性排班和心理支持。截止发稿前,我院发热门诊的阳性患者均在新型冠状病毒接触史发热门诊确诊,无交叉感染现象,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