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卒中后运动系统上位中枢失去对下位中枢的控制,使得原始的、被抑制的原始反射释放,导致肌群协调和肌张力障碍[1],进而影响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残疾,改善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2010-06—2013-10,我们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康复训练治疗急性卒中偏瘫4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40例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英  于潇 《中国针灸》2007,27(10):735-73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配穴方法。方法: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平衡阴阳针刺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按传统取穴方法,主要是阳经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平衡阴阳针刺组根据阴缓阳急的中医理论及偏瘫患者伸屈肌肌张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阴阳经配穴,取极泉、尺泽、少海等。2组治疗前后分别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修改的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脑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定。结果:针刺有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6±7.97,ADL-Barthel指数为57.20±12.80,对照组为21.62±7.17、30.66±11.34,2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不同配穴组方存在差别,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缓解脑卒中后肌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在恢复期多出现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协调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寻找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为当前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则配合强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改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Berg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步行能力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由于肌张力异常、本体感觉障碍、姿势控制异常等原因,遗留步行功能障碍,导致行走不稳、跌倒风险增加。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能力康复训练,是提高其自理能力及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就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踝足矫形器(AFO)改善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文章予以综述。结果:采用AFO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步态周期、抑制踝关节肌痉挛和纠正平衡异常等等方面起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结论: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对照组采用手法治疗及口服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和躯干控制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以及躯干控制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结论: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科接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强化核心肌群训练方案,分析两组平衡能力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强化核心肌群训练,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刺夹脊穴治疗早期中风偏瘫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平衡补泻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手法。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ADL评定表评分,观察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肌张力下降优于对照组,改良氏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通过降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偏五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平衡针灸法偏五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30d)后,两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平衡肌张力针法对硬瘫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平衡肌张力针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6例中风硬瘫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运动疗法配合平衡肌张力针法,对照组行运动疗法,4周后根据Ashworth痉挛评级和Fuge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表(FMA)评定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且2组间Ashworth分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平衡肌张力针法对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平衡能力(BBS)及伸、屈膝肌力(P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ADL、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伸、屈膝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王帅  张晋  沈俊晔 《中药材》2018,(2):468-472
目的:考察益气通络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3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益气通络法结合PN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FMA-L、STREAM-L、NIHSS-L评分)、平衡能力(ABC、FTSST、BBS、mini-BES test)、步行能力(TUG、FAC评分、WA评分及10MWT)、肌活动能力(肌电位、下肢肌力、MMT)及血清生物标志物(Hcy、NSE、Lp-PLA2、s CD14及PAF)水平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L、STREAM-L、NIHSS-L评分)、平衡能力(ABC、FTSST、BBS、mini-BES test)、步行能力(TUG、FAC评分、WA评分及10MWT)及肌活动能力(肌电位、下肢肌力、MMT)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生物标志物Hcy、NSE、Lp-PLA2、s CD14、PA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7%vs 71.43%,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与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益气通络法结合PNF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肌活动能力,改善有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上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强化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下肢痉挛状态、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徐磊  李琳  杜俊涛  童心  卢燕  李飞 《针刺研究》2022,(2):154-159
目的:探讨针刺华佗夹脊穴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核心肌群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核心肌群训练组和综合组,每组32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取第5、7、9、11胸椎及第1-5腰椎相应的华佗夹脊穴;核心肌群训练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综合组在针刺华佗夹脊穴的基...  相似文献   

1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对中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大大提高,这样在社会上就存在着大量的中风后功能障碍患者。在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中,平衡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严重,常导致偏瘫患者发生摔倒,引起严重的后果。有文献报道,在发生摔倒的成人中以中风后偏瘫患者最多。同时约有34%神经疾病患者一年中至少摔倒一次,而中风患者在发生摔到的神经疾患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有过摔倒经历的老人中,25%的人会因为恐惧感而使活动水平降低,生活独立性也随之下降,其中中风偏瘫的老人占了很大比重。可见,在偏瘫患者摔倒的原因中,平衡能力的下降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偏瘫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采用经络导平脉部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偏瘫患者的经络穴位,以患者最大耐受量进行有效的治疗,并通过患者身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引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运动,通过交互抑制,反射性缓解痉挛肌的张力,而有助于偏瘫肢体的促通作用。同时,采用此脉冲电流刺激又可根据病人体内各经穴导电量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对各经穴分别调整,以补偿性平衡电流进行激导,促使机体内病理经络的导电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通过穴位电流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活血化瘀,康复萎缩肌肉,增强肌力的目的,从而使脑偏瘫患者达到有效地痊愈和好转。  相似文献   

19.
徐婉婷  秦小怡 《新中医》2024,56(2):119-123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患侧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BBS、PA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侧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降低患侧肌张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86.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肌张力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