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燕  马红  闫伟 《北京中医药》2006,25(8):484-48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患,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许多研究证实,Hp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还会引起胃外的疾病,如引起血管内皮炎性改变,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1]。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大部分感染幽门螺杆菌(Hp),所以有效根除Hp感染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传统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本研究通过观察胃康灵辅治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188例,均经胃镜或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3.
朱婴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4):259-259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笔者运用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Hp感染胃病4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占绝对优势。而在Hp相关性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由于研究资料不足,暂不能明确其中分布规律。该文就Hp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予以综述,以期为Hp相关性慢性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还是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均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居多,以胃阴不足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构成其主要证型,而Hp相关性胃癌、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因研究样本的缺失,无法明确幽门螺杆菌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当地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1]。目前已知Hp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还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根除Hp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2]。西医主要采取铋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成幽门螺杆菌(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1]。慢性胃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2]。其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病范畴。唐旭东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审因治疗,知常达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董建华院士的学术思想,灵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康方以及胃康方结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单纯采用胃康方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40例以及胃康方结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40例,并与三联疗法组30例对照.以三组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症状、Hp感染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在Hp根除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胃康方组,西医组与胃康方组无差异.在临床症状改善上胃康方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药三联疗法组.结论:胃康方是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的有效剂,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直接抗Hp、保护胃黏膜、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对胃肠的协调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Hp相关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霖 《江苏中医药》2006,27(5):19-20
HD相关胃炎是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总称.在成人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相关.在儿童也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善治小儿肺、脾系疑难杂病,对小儿Hp相关胃炎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汪师,现将汪师诊治小儿Hp相关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通过活检术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其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证实Hp具有强烈而广泛的致病性,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致病菌,而且与胃癌和胃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均有密切关系[1,2],防治Hp感染已成为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医药诊治Hp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取得一些成绩,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根除Hp可阻止慢性浅表炎症一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显著降低复发率及肿瘤的发生率。近年来,Hp耐药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的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2.
正胃溃疡多始发于胃部损伤,通常指发生在胃贲门到幽门等部位的慢性溃疡,为临床常见消化性溃疡~([1])。胃溃疡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Hp感染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已发现Hp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是重要的始动因素,清除H p后胃部炎症常可消失~([2-3])。关于Hp感染的临床定量研究结果也显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并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与胃外疾病的相关性已受到关注,慢性乙型肝病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二者协同感染时是否导致更为严重的胃黏膜损伤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病及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病患者Hp感染状况以及Hp感染与肝源性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物质基础。Hp的感染定植、细胞毒素、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致病的过程,与伏邪致病的规律相契合。提出了益气扶正、驱邪解毒,清泄湿热、逐邪防伏,托毒化瘀、截断传变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参考文献68篇。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贵兰  李习鹏 《中医杂志》2007,48(2):138-139,15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并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病因可以引起该病的发生,但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慢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达80%以上,而在活动期,阳性率更是高达95%[1]。临床上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主要采用标准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抗生素[2]。但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定植于人胃黏膜的微需氧革兰阴性菌。Hp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和胃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根除Hp已成为现代治疗一些常见Hp相关性的胃肠疾病的重要措施,虽然有多种药物联合疗法,但因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且价格昂贵,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治疗Hp感  相似文献   

18.
Hp感染相关性胃病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通过活检术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hcobacter pylori,Hp),其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证实Hp具有强烈而广泛的致病性,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致病菌,而且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均有密切关系,防治Hp感染已成为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课题。近年中医药诊治Hp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取得一些成绩,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组织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依据临床症状表现可归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反酸”、“嘈杂”等范畴。现代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此外胆汁反流、长期服用NSAIDs等药物和乙醇摄入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由于该病机理复杂,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抗炎和根除Hp的治疗方式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自1982年两名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初次从人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人们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病因认识及治疗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Hp不仅自然感染率很高,且能通过唾液在人群之间传播,受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国人没有分餐的习惯,因此很容易通过用餐或会餐相互传染。Hp与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的很多疾病密切相关,甚至可致癌,已在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定义为人类I类致癌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