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联合红景天胶囊治疗高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高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3例及C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红景天胶囊,B组给予依达拉奉,C组给予红景天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3组神经功能情况、水肿大小;采用ADL分级法评估6个月时良好恢复率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7、15d A组、B组脑积水体积均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3、7、15d脑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15d时神经功能评分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A组死亡2例、B组死亡1例、C组死亡2例.A组、B组良好恢复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良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明>0.05).6个月后A组、C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比较B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红景天治疗高原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许雪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66-166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β-七叶皂苷钠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C组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5).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余健  陈宏尊  崔振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579-2580
目的 探讨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全量组和半量组,全量组又分为A、B组,半量组又分为C、D组,全量组给予20%甘露醇250 ml/次,半量组给予20%甘露醇125 mL/次,A、C两组于发生脑出血12h后用药,B、D两组于发生脑出血12h内用药.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检查患者神经及肾功能.结果 全量组和半量组治疗均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1.3%、7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92.0%、90.7%)显著高于B组、D组(53.3%、50.7%)(均P<0.05).全量组BUN升高超过7 mmol/L例数(61例)、Cr升高超过133 mmol/L例数(64例)显著高于半量组(17例、17例)(均P<0.05).结论 全剂量与半剂量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有效,但半剂量对肾功能损伤更小;疾病发生12 h后用药更利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控制,可以更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并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等三种不同方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三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C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ADL)分级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等。结果 A、B、C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分别为26.0%,30.0%,56.0%;C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C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患者ADL分级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大骨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术,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提高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及治疗时机。方法28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一般常规治疗;B组和c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术后7~14d和15—30d开始高压氧治疗。观察三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7—14d,B组与A组、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5—30d,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B组与A组、B组与c组、c组与A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明显,术后7~14d开始应用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应用甘露醇治疗早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对照组应用甘露醇常规剂量进行治疗,静脉滴注250mL,1次/(8~12)h;研究组应用甘露醇常规剂量的一半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25mL,1次/(8~12)h;两组患者其他治疗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降颅压效果显著,无显著差异(P>0.05);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血中尿素氮、肌酐值有所升高,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甘露醇治疗早期脑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常规剂量的一半进行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肾功能损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小儿颅内感染降颅压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106例颅内感染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q 4 h降颅压,B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降颅压,C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3%高渗盐水q 12 h,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5 d的脑脊液压力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病例在脑脊液压力下降、颅内高压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B组(P<0.05);C组降颅压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 C组与B组肾功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治疗小儿颅内感染中与传统单用甘露醇相比,在降低颅内压及改善颅内高压临床症状上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剂量甘露醇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耀君  陈琦 《中国药师》2011,14(1):96-9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甘露醇注射液在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120例经颅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均分为3组,术中分别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0.25g·kg^-1(A组)、0.5g·kg^-1(B组)、1g·kg^-1(C组)ivd,观察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前(T1)、静滴后15min(T2)和30rain(r13)的ICP、MAP和尿量。术后由手术医生对降颅压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组在T1时点ICP无统计学差异。在他和,13时点,3组的ICP均有所降低;B和C组降低较A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各时点,各组MAP无明显变化。T1~T2时间段(他.1),各组尿量随给予甘露醇的增加而增多;T1-13时间段(T3-1),B和C组的尿量较A组明显增多,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降颅压效果的主观评价,B和C组的满意例数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剂量的甘露醇注射液均可降低颅内压。用药后30min,0.5g·kg^-1和1g·kg^-1组降颅压作用相近,且都优于0.25g·kg^-1组。以0.5g·kg^-1甘露醇注射液用于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降低颅内压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脑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交替应用托拉塞米与小剂量20%甘露醇注射液;对照组单用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患者血清BUN、CR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UN、CR水平明显较前升高(P〈0.05)。结论:与使用大剂量甘露醇治疗相比,小剂量甘露醇与托拉塞米交替应用同样能达到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效果,且对肾功能的损害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后,接受常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n=28)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B组(n=28)强化剂量(20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设健康对照组(n=24)。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血清hs-CRP、SAA、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1、2周A、B两组血清hsCRP、SAA、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B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期即可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且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剂量,有利于AMI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发病12h后给予甘露醇125mL,对照组在发病12h后给予甘露醇250m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5.0%,对照组的好转率为87.5%,两组之间的好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UN、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UN、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露醇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但在临床应用中应适当减少剂量,从而减轻肾脏损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血小板,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14d,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CRP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6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0例和C组60例。A组单纯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B组单纯给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C组给予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血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血压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92.8%高于A组和B组的72.0%和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心悸、面部潮红2例,水肿5例;B组出现咳嗽10例;C组出现面部潮红2例,咳嗽2例。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用药剂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袁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52-5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C组加用辛伐他汀40mg/d,分别在发病24h内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检测CRP及血脂水平。结果:①B组及C组患者治疗1周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TC、LDL-C、HDL-C略有降低(P〈0.05),TG略有升高(P〈0.05);治疗2周后,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TC、LDL-C、HDL-C水平与治疗后1周比较呈升高趋势(P〈0.05),TG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C组患者较B组患者hs-CRP水平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降低hs-CRP及血脂TC、LDL-C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红英  台立稳 《河北医药》2009,31(3):285-28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发病72 h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常规治疗组(A组)50例,大剂量延长疗程组(B组)44例和灯盏花对照组(C组)38例,观察3组治疗前7、14、3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7、14、30 d的NIHSS与A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改变(P〈0.05),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浆纤维酶原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巴曲酶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后,尤以B组效果最理想,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硫酸镁分别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210例,其中急性脑梗死初发患者11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5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C组和D组各5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A组和C组给予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B组和D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效果与D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C组和D组治疗前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A、B两组患者治疗后N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降低幅度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性脑梗死C、D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C组NDS评分降低幅度略大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较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效果显著,但在陈旧性脑梗死中,两者均具有疗效,并且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诊断并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使用对照组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肾功能变化,并分析血压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和舒张压(24h 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h SBPV)、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h DBPV)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均改善,观察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BPV、24h DBPV与Scr、BUN呈正相关(r=0.21、0.26,r=0.19、0.23,P〈0.05),与Ccr呈负相关(r=-0.27、-0.25,P〈0.05)。结论使用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度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北方药学》2014,(9):27-27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服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后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73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观察A组给予常规剂量(4mg)培哚普利治疗,观察B组使用高剂量(8mg)培哚普利治疗。治疗12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cESS)以及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A组cESS、MEE均大于观察B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LVFS、LVEF均小于观察B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治疗后LVFS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VEF、cESS、MEE与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B组治疗后LVFS、LVEF较治疗前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cESS、MEE均下降并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培哚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肌能量消耗,高剂量培哚普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常规量甘露醇和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入院后24h内应用甘露醇125mL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入院后即应用甘露醇250mL。24h后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超过33%为血肿扩大。分析半常规量甘露醇和尼莫地平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血肿扩大5例(10%),对照组血肿扩大20例(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病24h内应用半常规量甘露醇和尼莫地平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并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对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疗效。方法 82例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不同剂量尿激酶,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抽液量的影响。结果 B组及C组胸水抽液量、胸膜厚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镜下血性胸水、肉眼血性胸水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置管并注入尿激酶能显著增加胸液抽液量,加快胸液吸收时间,能有效降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发生机会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