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统计分析研究各证型与 2 4小时食管多项酸反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在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P <0 .0 5 ) ;总pH <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型 (P <0 .0 5 )。酸反流的症状指数≥ 5 0 %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1 )。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5 )。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食管下黏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PENTAX EG-271C电子胃镜对453例患者食管下黏膜情况进行检查,按照洛杉矶标准(LA分类法)分为Ⅰ~Ⅳ级.结果 食管黏膜胃镜Ⅰ、Ⅱ级383例(占84.54%),Ⅲ、Ⅳ级70例(占15.46%),且随着年龄增加,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0.05).中医辨证分型共检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痰瘀、脾胃虚弱4型,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不同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痰瘀、脾胃虚弱4型,且与食管下黏膜分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辅助检查指标间的关联,探求客观检测指标与中医证型的联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方法】收集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的76例患者,观察中医证型与内镜分级、血浆Ghrelin浓度、食管黏膜下P物质(substance P, SP)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的关系。【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黏膜改变具有一定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下0~芋级依次对应为胆热犯胃证、肝胃不和证与痰气中阻证、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2)痰气中阻证型患者血浆Ghrelin浓度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胆热犯胃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食管黏膜组织P物质表达量以肝胃郁热证最多,痰气中阻证最少;食管黏膜组织VIP表达量以中虚气逆证最多,肝胃郁热证最少(P<0.05或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表现、胃肠激素免疫组织化学等客观指标有关,临床有助于从证型判断病情轻重及评估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赵丹丹  张玫 《北京医学》2016,38(1):9-11
目的 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特点,为老年RE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断并行食管测压及(或)食管24 h pH值动态监测的老年RE患者77例与同期检出的中青年RE患者84例,分析2组患者的内镜分级及食管运动功能特点.结果 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食管体部压力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无效食管运动(ineffective esphageal motility,IEM)检出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立位pH<4时间%、卧位pH<4时间%、pH<4总时间%、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病理性酸反流检出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RE食管黏膜破损程度老年人重于中青年人.老年RE患者抗反流能力减弱、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严重,出现更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现代中医名家专著及各文献报道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并查阅了中国期刊网2000年~2009年间国内公开刊登有关GERD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献,得到证型14个,其中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及痰气郁阻证为临床上常见的四大证型.另外,通过对GERD的辨证分型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分析,初步探  相似文献   

6.
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并分析神经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肝郁气滞型占41.59%,胃食管反流病四种证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郁气滞型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的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詹群珊  朱惠明 《河北医学》2002,8(10):873-876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方法:根据食管胆红素、pH双监测、食管内镜检查的结果同时结合病人症状将GERD分成三个型,观察病人在各型中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I、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I型和Ⅱ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GERD病人在三个临床分型中呈正态分布。I、Ⅱ、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临床上对GERD分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食管动力学检查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64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进行内镜、食管动力学检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食管动力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GERD患者脾胃虚寒型比肝胃不和型和肝胃不和型和肝郁化热型的食管粘膜炎症分级增高;食管动力学检查显示;脾胃交肝胃不和型和肝郁化热型的LESP、GEBP、APP降低,较肝胃不和型的LESRT延长〉PCS减慢。提示:GERD虚证型较实下型的食管粘膜炎症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胃食管反流病(GERD)维持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我院门诊156例0ERD病人,根据治疗后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为按需治疗组和连续治疗组.探讨两种维持治疗方式与病程、症状积分、食管动力功能、24h食管pH监测结果及内镜下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同期接受内镜、食管动力以及24h食管pH监测的86例患者,进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 (1)96.7%GERD总者对药物治疗有效,其中按需治疗组92例,连续治疗组59例.(2)按需治疗组病程(年)和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连续治疗组(P<0.05),(3)按需治疗组的LESP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显著低于连续治疗组(P<0.05);(4)按需治疗组中Ⅱ~Ⅲ级RE占10.9%,明显低于连续治疗组52.5%(P<0.05),同时按需治疗组(19.6%)合并食管裂孔疝的百分比也较连续治疗组(39.0%)低(P<0.01);(5)按需治疗组和连续治疗组的24h食管pH监测均以卧位型酸反流为主.与按需治疗组比较,连续治疗组24h总的酸反流的时间百分比和卧位酸反流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6)对于同期接受内镜、24h食管pH监测和食管动力检查的86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食管炎程度、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卧位酸反流程度对于采用维持治疗方式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结论 病程、内镜下的炎症程度、食管的动力功能以及卧位酸反流的程度是决定是否需连续治疗方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胃食管病理性酸反流的监测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2年9月因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在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室行动态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远端、近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仅远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例),仅近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9例),远端、近端均无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比较单、双通道24 h食管pH监测食管病理性酸反流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仅近端食管出现病理性酸反流的可能原因及近端与远端食管酸反流的相关性。结果51例中9例仅近端提示有病理性酸反流,其中8例同时在本院进行了胃镜和(或)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1例为Barrett食管(主诉仅为咽部异物感,没有明显的反酸、烧心症状),7例主诉反酸、烧心者中2例食管裂孔疝、2例贲门失迟缓、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1例胡桃夹食管,另外1例胃镜结果阴性(未做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近端、远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患者近端食管pH<4所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卧位pH<4所占百分比、立位pH<4所占百分比及Demeester记分均明显高于单纯近端食管病理性酸反流患者(P<0.05),最长酸反流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近端、远端酸反流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易反流。结论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但pH监测远端食管无病理性酸反流的患者有一定诊断意义。喉咽反流与胃食管反流具有相关性,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其研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孙宝君  李园  邹琳  俞森洋 《重庆医学》2005,34(7):1044-104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老年肺炎患者24h食管pH监测,探讨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s,GER)在老年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及30例非肺炎患者进行24h食管pH监测,计算酸反流得分,以12.70作为酸反流得分的正常界限.结果 31例老年肺炎患者平均酸反流得分34.91,对照组平均酸反流得分5.9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患者25例存在胃食管反流,占80.6%(25/31),其中仅5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占20.0%(5/25).结论胃食管反流可能是老年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老年肺炎患者胃食管反流多无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4.
邹红  林华  田淑芝  赵景涛 《北京医学》2004,26(4):229-231
目的 探讨胃内pH值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胃-食管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便携式pH监测仪对18例食管炎、12例食管溃疡、10例Barrett's食管、15例健康人行24h食管和胃pH值同步监测,分别计算胃内各段pH值、胃-食管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以及pH值<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结果 ①食管炎组:上述各项指标在胃内pH值为1~4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②食管溃疡组: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胃内pH值为1~3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Barrett's食管组:胃内pH值为2~3时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④当胃内pH值为1~2时,食管炎组、食管溃疡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Barrett's食管组.结论 当胃内pH值在1~2之间时,食管炎、食管溃疡的胃食管酸反流最为明显,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食管接触酸的次数及接触酸的时间长短有关;Barrett's食管的胃-食管酸反流与胃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泄肝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盲随机分配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泄肝和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泄肝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和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差异。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及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填写临床调查表,行胃镜等检查,分析两种证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的差异。结果: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临床症状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合并胆系疾病发生频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食管黏膜炎症程度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发生频率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与肝胃郁热证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病史及内镜下表现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合并病史情况及内镜下表现可为临床准确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酸和食管胃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减少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更佳术式.方法对21例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残胃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行24h食管胃pH监测及压力测定,并与传统术式及术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常规行纤维内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1)残胃间置组术后酸反流6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24h食管pH<4的总百分时间、立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超过5min的次数与术前相似(P>0.05),但上述指标传统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2)两组术后食管残胃吻合口高压带长度及静息压力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静息压力明显下降(P<0.01),但残胃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口静息压力和残胃静息压力较传统组明显下降(P<0.05).(3)残胃间置组仅2例发生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而传统组有12例发生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后行残胃间置重建消化道,能进一步降低酸反流及残胃静息压力,促进残胃排空,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24 h pH测定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4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24 h pH测定及胃镜检查.将84例患者分为食管炎组(28例)及非食管炎组(56例),比较两组病理性酸反流的发生率.结果无食管炎组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21例,占35.7%.食管炎组存在病理性反流22例,占78.6%.食管炎组中立、卧位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24 h pH测定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确切指标,它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张寿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21-22,24
目的探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的医学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40例GERD,通过MII与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等诊断方法的比较,来确定MII的诊断价值。结果MII相对于内镜检查对非糜烂性反流(NERD)有更好的诊断价值,两者对NERD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83,P〈0.01),RE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1);MII相对于食管测压能够更好的检出反流情况,可分析出食管蠕动性收缩与食团输送的关系;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MII)联合24h食管pH监测相对于单独24h食管pH监测对pH〉4的反流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对pH〉4非酸反流的检出率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60,P〈0.01)。结论MII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fGERD)诊断的新型技术,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为消化科门诊常见疾病,临床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1-2]。结合典型症状和胃镜检查确诊RE相对容易;但部分NER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下无阳性的黏膜损伤,24h食管pH值动态监测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阳性率性也并不理想[3]。本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h食管pH测定阳性率与Gerd Q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