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芪-白术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进行黄芪-白术药物成分和疾病所作用靶点收集,处理构建出化学成分-疾病靶标,筛选核心靶标。借助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靶标映射至对应生物学信号通路,构建黄芪白术-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核心靶点-COPD疾病等多层次网络关联图,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采取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搜集到黄芪-白术中关键活性物质6个,潜在治疗COPD靶标131个,筛选出核心靶标16个。通过KEGG分析主要通过癌症信号通路(Pathways in cancer) 、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通路发挥药效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8β-乙氧基苍术内酯Ⅲ、7-O-甲基异丁香酚等活性物质与COPD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体外抗炎活性验证槲皮素与山奈酚具有较好抗炎效果。结论 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芪-白术治疗COPD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黄芪-白术配伍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上皮细胞生长增强保护屏障、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而发挥防治COPD的作用。研究结果预测了黄芪-白术配伍治疗COPD多基因和多途径的调节作用,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R软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1.2对核心靶点和度值排名前3位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有17个靶点,涉及23个活性成分,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出β-谷甾醇、(+)-儿茶素、花旗松素、表儿茶素、常春藤皂苷元、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8、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环氧合酶2(PTGS2)、过氧化氢酶(CAT)和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03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p5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的关键活性成分对核心靶点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五苓散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起到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新疆紫草抗肝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新疆紫草抗肝癌潜在靶点。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文献收集新疆紫草主要活性成分;根据药物的药物动力学(ADME)特性,通过FAFDrug4平台对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利用多个数据库搜集筛选化合物和肝癌作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验证5种萘醌类化合物的活性;根据预测结果在H22荷瘤小鼠模型中,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异戊酰紫草素抗肝癌关键靶点。结果 共筛选出55个活性成分,有效成分抗肝癌靶点34个;“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中,度值较高的活性分子主要是萘醌类成分;PPI网络得到多个紫草抗肝癌核心靶点,KEGG筛选通路22条,主要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种紫草萘醌类成分与PI3K/Akt信号通路靶点亲和力良好。CCK-8和动物实验结果说明脂溶性成分异戊酰紫草素有着较好的抗癌潜力,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VEGF、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干扰素-γ(IFN-γ)水平(P<0.05,P<0.01),并显著下调磷酸化(p)-Akt(Ser473)、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表达,上调Bcl-2家族抗凋亡因子(Bad)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新疆紫草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为后续深入探讨其具体机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当归-大枣”角药补气养血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收集黄芪、当归和大枣的化学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获得关键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筛选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构建气血两虚小鼠模型,灌胃“黄芪-当归-大枣”水煎剂,检测各组PTGS2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完成验证实验。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当归-大枣”角药化学成分47个,预测作用靶点43个,关键靶点10个,生物功能主要定位在内质网膜和线粒体,通过介导癌症信号通路,TNF、P53、Foxo、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发挥补气养血作用。动物实验显示“黄芪-当归-大枣”角药可调控气血两虚小鼠中PTGS2 mRNA表达,降低TNF-α释放,进而抑制TNF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深入诠释“黄芪-当归-大枣”角药补气养血作用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复杂机制,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和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甲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为创新药物开发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成分靶点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和靶点数据库平台(Targetnet)筛选出黄芪甲苷的潜在靶点,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药物靶标数据库(TTD)中检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靶点。将黄芪甲苷潜在靶点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靶点进行重合,交集靶点即为黄芪甲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的作用靶点。随后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建立、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实验研究对发现的结合力最强的关键靶点信号传导通路进行了验证。结果 黄芪甲苷的作用靶点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交集靶点共56个,经过PPI网络分析获得排名前5位的关键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r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分子对接分析验证显示,黄芪甲苷与上述5个关键靶标受体的亲和力较强。实验研究表明,黄芪甲苷通过Akt/Nrf2/HO-1和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了高糖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结论 黄芪甲苷的潜在靶点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靶点高度相关,表明黄芪甲苷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参-陈皮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人参、陈皮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疾病靶点利用DrugBank、TTD、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药物-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可视化由Cytoscape3.6.1软件完成。通过绘制韦恩图得到人参、陈皮和COPD的共有靶点,运用Cytoscape平台获取共有靶点相互作用关系。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由autodock vina实现,并采用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从人参和陈皮中共筛选得到27个活性成分,800个疾病靶点,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70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213个(P<0.01),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99条信号通路(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甾醇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高的结合性。体外抗炎活性验证结果表明,川陈皮素、山奈酚、柚皮素、人参皂苷rh2能够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 人参-陈皮配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黄芪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对相关信号通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查阅多个数据库和结合文献筛选黄芪生脉散的有效成分和对应靶点及糖尿病相关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疾病预测以及治疗机制预测,将黄芪生脉散有效成分与成分靶点构建黄芪生脉散的成分-靶点网络。此外,选取成分-靶点网络中度值较大的15个关键靶点和FDR值排名前10的疾病构建黄芪生脉散治疗疾病-靶点网络。再进一步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黄芪生脉散的有效成分和糖尿病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对黄芪生脉散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进行降血糖活性验证,并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探究其石油醚部位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共挖掘到黄芪生脉散54个有效成分,411个潜在成分靶点及279个糖尿病相关靶点。此外,预测到黄芪生脉散治疗疾病182种,其中2型糖尿病(T2DM)与靶点关联性最强(degree值=12),由此推测黄芪生脉散可能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另外,PPI网络中degree > 20的靶点有AKT1、PIK3CA、PIK3R1和VEGFA等,推测这些靶点可能为黄芪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靶点。同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生脉散8个有效成分(degree值≥15)与糖尿病关键靶点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且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主要调控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黄芪生脉散提取物可浓度依赖性的增加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对葡萄糖的摄取,比阳性药盐酸二甲双胍的药效更强。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黄芪生脉散石油醚部位可显著改善HepG2细胞IR模型Akt、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以及p-Akt和p-GSK3β的异常降低(与IR组相比P<0.05)。结论 黄芪生脉散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INSR、AKT1、PIK3CA等多个糖尿病相关靶点,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石榴健胃丸治疗胃肠炎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和TCMID数据库,以OB ≥ 30%,DL ≥ 0.18为条件筛选石榴健胃丸中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基于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胃肠炎相关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用cytoscape 软件,并将获得的靶点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 从石榴健胃丸中筛选出有效成分96个和366个潜在靶点,其中有44个治疗胃肠炎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分析筛选得到63条信号通路(P < 0.05),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数133个(P < 0.05)。在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中,显示槲皮素、红花醌甙、杨梅素、β-石竹烯、豆蔻明等成分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 石榴健胃丸治疗胃肠炎疾病的机理可能是通过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作用于TNF、IL-6、IL-1β-和IL-10等靶点,从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秦七风湿方(QRF)干预骨性关节炎(OA)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外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ymMa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检索QRF中的活性成分及成分靶点;借助GeneCards、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及DrugBank数据库检索收集OA疾病靶点;对QRF干预OA的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基因本体(GO)生物学功能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结合分子对接和体外抗炎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由QRF干预OA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珠子参中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山茱萸中熊果酸、獐牙菜苷元、山茱萸苷,秦艽中马钱苷酸、龙胆碱等为QRF干预OA的主要成分,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核心靶点,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实现。体外实验表明,QRF水提液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结论 QRF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抗炎、免疫调节等过程,发挥多靶点、多通路干预O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多组分同时增溶的可行性。方法 以姜黄素类组分为模型药物,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SEDDS处方,以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载药量、SEDDS的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对SEDDS进行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SEDDS对多成分同时增溶的可行性。结果 优化得SEDDS最佳处方为Obleique CC497-聚山梨酯20-Transcutol P(0.21∶0.50∶0.29),SEDDS粒径为(248.8±3.4)nm,乳化时间为(70±1)s。37 ℃时,SEDDS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最大载药量分别为2.298、12.220、52.561 mg/g,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107、0.661、1.648 mg/mL。结论 SEDDS能实现对多组分的同时增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十八反”是在相反基础上形成的一组严格的配伍禁忌,然而从古至今临床应用反药治疗疾病的例子却层出不穷.反药是否相反,现代药性理论争议很多,并且也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通过查阅文献,从临床应用、制剂及给药方式、配伍比例、对P450酶系影响和毒理方面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的研究现状,指出以往“藻戟遂芫俱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对特定部位的实验研究还很少,并且存在药物基源、给药方式、配伍比例等实验条件不统一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规范实验条件,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应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从特定部位对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配伍甘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藻戟遂芫伍甘草的准确用药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马骁  罗世兰  彭婉  谢倩  王建  文静  旷歧轩  赵婷婷  蒋静 《中草药》2017,48(15):3110-3116
目的基于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行比较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苏合香、安息香5种开窍药调节脂多糖(LPS)致发热模型大鼠生理指标的作用节点及强度。方法采用Data Science International(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技术,动态观测开窍药对模型大鼠体温(T)、心率(HR)、血压(SBP、DBP)、活动度(A)等生理参数的影响,用SPSS 17.0、SAS 9.2、Origin Pro 8.5处理数据及作图。结果 3种冰片(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对模型大鼠的T、HR有抑制作用,艾片最优;苏合香对模型大鼠HR、SBP、DBP、A等总体呈现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安息香对各项指标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天然冰片、苏合香对模型大鼠作用有一致倾向性;合成冰片能同时对A、SBP、DBP产生较大影响。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均表明3种冰片的作用特点可归为一类;苏合香、安息香具有各自作用规律。结论 3种冰片对各生理指标有抑制作用;苏合香整体呈现出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可能与其性温的时间窗有关;安息香对发热模型无显著影响,可能与其平性相关;今后可从开窍药对该模型大鼠作用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木蹄复方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木蹄复方抗肿瘤活性提取物,初步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观察其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常规水提和醇提的方法提取复方中水溶和醇溶性组分.MTT法测定木蹄复方水提取物(distilled water extract of compound Fomes fomentarius,WECF)和木蹄复方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compound F.fomentarius,EECF)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A549,Hela,QGY生长的抑制效应.系统预试法分析WECF化学组成.流式细胞术检测WECF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WECF对A549,Hela,QGY 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8±0.02),(0.40 ±0.06),(0.28±0.05) g·L-1;EECF对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50±0.04),(0.50±0.03),(0.60 ±0.06)g·L-1,WECF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WECF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糖、多糖和苷类,皂苷,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植物甾醇、三萜成分以及挥发油和油脂,多糖含量为(16.1±0.5)%.WECF对A549,Hela,QGY,DU145,MDA-MB-435S,SGC-79016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9,0.45,0.32,0.32,0.83,0.23g·L-1; WECF 1 g·L-1作用于A549 24 h后,细胞凋亡率为22.0%.结论:WECF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徐文峰  裴月湖 《中草药》2017,48(1):129-135
目的利用~1H-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3味中药对雄黄的配伍减毒作用。方法 42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雄黄组)、C组(牛黄解毒片组)、D组(牛黄解毒片去人工牛黄组)、E组(牛黄解毒片去石膏组)、F组(牛黄解毒片去冰片组)。对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1H-NMR谱图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雄黄组大鼠样品代谢轮廓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其他各组大鼠代谢轮廓同对照组相似,向对照组回归。结论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3味中药对雄黄配伍减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茶病灵芝Ganoderma theaecolum的三萜类成分。茶病灵芝乙醇提取物经硅胶、ODS和Pre-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茶病灵芝中分离得到1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赤芝酮C(1),赤芝酮D(2),7-羰基-灵芝酸Z_2(3),7-羰基-灵芝酸Z(4),灵芝烯酸H(5),灵芝烯酸B(6),3β,7β-二羟基-11,15,23-三羰基-羊毛甾-8,16-二烯-26-酸(7),3β,7β-二羟基-11,15,23-三羰基-羊毛甾-8,16-二烯-26-酸甲酯(8),ganolucidic acid B(9),ganolucidate F(10),灵芝酸C2甲酯(11),灵芝酸ζ(12),灵芝酸AP3(13),灵芝酸B甲酯(14),灵芝醇B(15)。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反相(C-18)柱色谱等方法研究黄苞南星块茎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与已知化合物对照鉴定了17个葡萄糖脑苷脂类化合物,分别是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2'(R)-acetoxyoctadecanoyl)amido]-4,8-octadecadiene-1,3-diol(1),2'-O-acetylsoyacerebroside I(2),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13Z)-2-[(2'R)-2-hydroxytetradecanoylamino]-1,3-dihydroxy-4,13-docosadiene(3),(2S,3R,4E,8E)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hexadecanoyl]amino-9-methyl-4,8-heptadecadiene(4),(2S,3R,4E,8E)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hexadeca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5),(2S,3R,4E,8E)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palmit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6),(2S,3R,4E,8E)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octadeca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7),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R)-2'-hydroxytetr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8),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R)-2'-hydroxypent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9),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R)-2'-hydroxyhex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10),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R)-2'-hydroxyhex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11),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R)-2'-hydroxyoctadecanoylamino]-1,3-hydroxy-4,8-octadecadiene(12),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2-[(R)-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1,3-hydroxy-4-hexadecane(13),1-O-(β-D-glucopyranosyl)-(2S,3R,4R,8Z)-2N-[(2'R)-2'-hydroxytetracosanoyl]-8-(Z)-octadecene-1,3,4-triol(14),1-O-(β-D-glucopyranosyl)-(2S,3S,4E,8E)-2N-[(2'R)-2'-hydroxyhexadecanoyl]-4-(E),8-(Z)-octadecadiene-1,3-diol(15),typhoniside A(16),1-O-β-D-glucopyranosyl-(2S,3R,8E)-2-[(2'R)-2-hydroxypalmitoylamino]-8-octadecene-1,3-diol(17)。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余化合物则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