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选取11 281例基线没有高血压且有完善抑郁量表评估问卷的中老年人(年龄≥45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抑郁情况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简表进行测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抑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在平均时长为2.85年的随访中,1 045名研究对象发生高血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评分每增加1分,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2% (HR=1.02,95%CI:1.01~1.03)。与无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相比,有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22%(HR=1.22,95%CI:1.07~1.39)。进一步分析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结果显示,与无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相比,轻度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7%(HR=1.17,95%CI:1.01~1.34),重度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53%(HR=1.53,95%CI:1.19~1.97)。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抑郁症状越严重,高血压发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视力不良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数据库",本研究选取该项目中2012年的≥65岁老年人的身体测量和死亡指标进行分析,2014年和2017年随访生存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视力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按年龄和性别分亚组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736名老年人,5年随访期间共有943人死亡,5年死亡率为54.3%。视力不良组的5年死亡率为76.7%,高于视力良好组的47.6%(P<0.001)。校正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部分疾病因素后,视力不良组5年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0倍(HR=1.30,95%CI:1.09~1.55)。女性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组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48倍(HR=1.48,95%CI:1.20~1.84),而男性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无关联(HR=1.02,95%CI:0.72~1.43)。在≥90岁的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人群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9倍(HR=1.39,95%CI:1.13~1.70)。而65~79岁和80~89岁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均无关联(HR=1.37,95%CI:0.61~3.07;HR=0.95,95%CI:0.61~1.48)。结论视力不良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人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体检中心队列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招募1 074名参与者,经过2010-2015年的随访,观察高血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影响。采用多水平COX模型计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度、人群归因风险比和95%C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74名受试者,高血压(HR=2.98,95%CI:1.53~5.82);T2DM(HR=2.03,95%CI:1.02~4.01)和年龄(HR=1.77,95%CI:1.18~2.65)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引起的主要结局的PAR为43.20%(95%CI:16.90%~64.90%),由T2DM得到的结果为13.30%(95%CI:0.30%~30.40%),Cox w/Time-Dep Cov分析心血管疾病显示,高血压的危险比率在25个月随访后升至8.414 9,而T2DM的危险比例在27个月随访后升高至11.929 3。与年龄≥60岁的患者相比,45~49岁(HR=0.22,95%CI:0.05~0.87)和50~54岁(HR=0.21,95%CI:0.06~0.77),但与55~5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0,95%CI:0.15~1.68)。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对CVD的负担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55岁以上人群中。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风险因素的公共卫生运动可以使人群CVD患病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方法 将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调查的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信息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至2018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结果 该队列随访期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6.94%。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午睡≥90 min/d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HR=1.14;95%CI:1.02~1.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午睡时长≥90 min/d(HR=1.30;95%CI:1.11~1.53)、45~64岁组午睡时长在60~89 min/d(HR=1.14;95%CI:1.01~1.29)及≥90 min/d(HR=1.17;95%CI:1.02~1.34)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结论 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相关联,特别是在男性及中年人群体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G、FPG及TG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金昌队列中符合研究标准的23581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TG、FPG及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的关系,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TG组相比,总人群中TG边缘升高组和升高组的HR值(95%CI)分别为1.16(1.01~1.34)和1.49(1.30~1.70),男性中分别为1.13(1.01~1.27)和1.17(1.06~1.30),女性中分别为1.05(0.88~1.26)和1.06(0.88~1.28);与正常FPG组相比,总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R值(95%CI)为1.29(1.13~1.48),男性中为1.26(1.08~1.48),女性中为1.59(1.14~2.21);以最低四分位数组为参照,总人群中TyG的最高四分位数组的HR值(95%CI)为1.73(1.45~2.07),男性中为1.32(1.14~1.53),女性中为1.87(1.37~2.54)。TG、FP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TyG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线性相关。结论较高的TG、FPG、TyG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FPG及TyG较高的人群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在高血压防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的关联,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对这种关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使用CHARLS2011年与2015年的调查数据,选取基线不吸烟的7 722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 - D10)评估抑郁症状,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对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 随访4年后,有7.17%(554例)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出现吸烟行为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1.35倍(OR = 1.35,95%CI:1.09~1.68)。分层分析发现,与无抑郁症状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女性(OR = 1.67,95%CI:1.11~2.52)、45~59岁(OR = 1.52,95%CI:1.11~2.09)、居住地在农村者(OR = 1.55, 95%CI:1.17~2.06)吸烟行为风险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与吸烟行为显著相关,且在女性、45~59岁和居住在农村的人中更为显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中老年人临床抑郁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压力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中老年人社会心理压力足够的重视。方法于2005年选取吉林省部分地区农村40~80岁的中老年人进行第1次基础调查建立研究队列,之后每年进行随访,随访至2014年8月。通过简式社会心理幸福指数调查问卷(PWI-SF)区分人群的社会心理压力程度,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社会心理压力与冠心病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结果人群社会心理压力高低在不同婚姻状况、民族、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婚者或未同居者、朝鲜族居民、糖尿病患者具有高社会心理压力的几率大。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冠心病发病在不同吸烟情况、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水平人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后(模型1),结果显示,高社会心理压力人群与心理健康人群比较,冠心病发病的HR值(95%CI)为4.15(1.24~13.93);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婚姻状况、民族、糖尿病史等与社会心理压力有关的因素,结果显示,高社会心理压力人群与心理健康人群比较,冠心病发病的HR值(95%CI)为4.54(1.34~15.35);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吸烟史、BMI、总胆固醇等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因素,结果显示,高社会心理压力人群与心理健康人群比较,冠心病发病的HR值(95%CI)为4.34(1.29~14.58);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婚姻状况、民族、糖尿病史、吸烟史、BMI、总胆固醇等与社会心理压力和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因素,结果显示,高社会心理压力人群与心理健康人群比较,冠心病发病的HR值(95%CI)为4.69(1.38~15.93);在模型1的基础上调整所有因素,结果显示,高社会心理压力人群与心理健康人群比较,冠心病发病的HR值(95%CI)为4.76(1.39~16.26)。结论社会心理压力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降低中老年人社会心理压力,有利于减少冠心病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济南市老年人社会隔离与睡眠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抑郁的关联。方法 采用社会网络简化版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于2019年10至11月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随机抽取915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存在社会隔离、睡眠障碍和抑郁者分别为227人(24.8%)、180人(19.7%)、155人(16.9%)。不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数量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社会隔离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为非社会隔离的2.259倍(OR=2.259, 95%CI:1.528~3.337),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为无睡眠障碍者的2.491倍(OR=2.491,95%CI:1.660~3.737)。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隔离与睡眠障碍对抑郁患病率存在相乘(OR(95%CI)=2.393(1.034~5.539))和相加交互作用(OR=7.120, 95%CI:3.950~12.834)。RERI(95%CI)=4.657(0.681~8.633),AP(95%CI)=0.654(0.419~0.889),S(95%CI)=4.183(1.548~11.307)。结论 社会隔离和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膳食模式与体力活动水平对江苏省南京市居民高血压发病风险的联合作用,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7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市秦淮、白下2个行政区抽取7个社区共3 376名30~75岁城市居民进行高血压筛查,将其中筛查出的418例新发高血压患者和782名未患高血压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418例病例组新发高血压患者中,采用西式膳食模式(WDP)和精明膳食模式(PDP)者分别占58.37%和41.63%,体力活动不足和充足者分别占56.22%和43.78%;782名对照组未患高血压人群中,采用WDP和PDP者分别占23.40%和76.60%,体力活动不足和充足者分别占48.98%和51.02%;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均收入、体质指数(BMI)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PDP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采用WDP者的0.208倍(OR=0.208,95%CI=0.160~0.270),体力活动充足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体力活动不足者的0.756倍(OR=0.756,95%CI=0.593~0.962),采用PDP且体力活动不足者、采用WDP且体力活动充足者和采用PDP且体力活动充足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采用WDP且体力活动不足者的0.124倍(OR=0.124,95%CI=0.084~0.183)、0.357倍(OR=0.357,95%CI=0.237~0.539)和0.103倍(OR=0.103,95%CI=0.068~0.156)。结论采用健康的膳食模式和保持充足的体力活动均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2种方式联合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基线尿酸水平及高尿酸持续状态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共8807名研究对象(男童4376名,女童4431名)纳入本研究,基线年龄(11.1±3.3)岁。调整混杂因素后,尿酸第三、四分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39倍(95%CI:1.11~1.75)和1.56倍(95%CI:1.19~1.81),尿酸第二、三、四分位发生高LDL-C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88倍(95%CI:1.16~3.05)、1.98倍(95%CI:1.23~3.17)和2.25倍(95%CI:1.42~3.57);尿酸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和高LDL-C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7%(OR=1.17,95%CI:1.97~1.27)和27%(OR=1.27,95%CI:1.11~1.45);尿酸水平每增加10μmol/L,高血压和高LDL-C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OR=1.021,95%CI:1.011~1.030)和2.9%(OR=1.029,95%CI:1.013~1.046);按性别分层分析,男女童之间结果基本一致。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新发组和持续异常组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32倍(95%CI:1.09~1.60)和1.50倍(95%CI:1.05~2.16),高T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90倍(95%CI:1.38~2.60)和2.96倍(95%CI:1.58~5.52),高LDL-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78倍(95%CI:1.26~2.51)和2.84倍(95%CI:1.60~5.03)。结论儿童高尿酸水平及持续高尿酸血症,可增加高血压、高TC及高LDL-C的发生风险。保持正常尿酸水平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其聚集性的关系,为探讨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顺义区常住居民384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体检,获取血压、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数值,所得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率为64.8%,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腰围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C和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轻、重度中心型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942倍(OR=1.942,95%CI:1.581~2.387)和4.265倍(OR=4.265,95%CI:3.462~5.254),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组的2.128倍(OR=2.128,95%CI:1.557~2.908)和4.095倍(OR=4.095,95%CI:3.023~5.547),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正常组的2.806倍(OR=2.806,95%CI:2.316~3.399)和4.391倍(OR=4.391,95%CI:3.593~5.367);发生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是正常组的3.282倍(OR=3.282,95%CI:2.495~4.316)和7.531倍(OR=7.531,95%CI:5.745~9.873)。结论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率较高,且随着中心型肥胖程度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其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2-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运用Cox回归模型,以是否认知障碍为因变量,调整基线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民族、婚姻和教育程度)和健康变量(日常生活能力、高血压、中风和糖尿病,以及乐观和快活),分析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认知障碍组死亡风险是非认知障碍组的2.22倍(HR=2.22,95%CI:2.08~2.37,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联(HR=1.14,95%CI:1.05~1.22,P=0.001)),农村女性认知障碍与高死亡风险无统计学意义(HR=1.09,95%CI:0.99~1.20,P=0.075),城镇女性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HR=1.21,95%CI:1.08~1.36,P=0.001)。结论 女性老年人认知障碍与高死亡风险相关,且具有城乡差异。通过干预影响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研究社会参与及分类对中老年人全因死亡事件的关系。方法 本文利用CHARLS动态队列数据,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11种特定社会活动对死亡事件的影响。结果 社会参与数目、二分类变量和四项社会参与和死亡风险独立相关。“与朋友互动”(HR=0.83,95%CI:0.72~0.95),“打麻将、下棋、打牌,或去社区俱乐部玩桌游”(HR=0.87,95%CI:0.78~0.96)、“向家人、朋友或邻居提供帮助”(HR=0.67,95%CI:0.53~0.87)、“参加体育运动、社交或其他类型的俱乐部”(HR=0.62,95%CI:0.48~0.80)与死亡存在负相关。社会参与对患有记忆疾病的中老年人的寿命影响显著(HR=0.58,95%CI:0.34~0.99;HR=0.86,95%CI:0.81~0.91);社会参与对慢病组死亡的保护性高于非慢病组(HR=0.92,95%CI:0.92~1.07;HR=0.92,95%CI:0.85~0.99)。结论 社会参与有选择地对中老年人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慢病群体,且与社会参与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压与日常活动能力失能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nd Health Longevity Study,CLHLS)2008~2018年随访数据,随访结局为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失能。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172名,其中男性1 032名(47.5%),共发生ADL失能466例,累计发生率为21.5%。拟合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调整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BMI指数后,收缩压和脉压差升高1 mmHg,老年人群10年后ADL失能的发生风险均增加8%(P 0.05),舒张压升高与ADL失能的发生风险未发现统计学关联;以非高血压人群为参照,老年高血压人群的ADL失能发生风险增加28.4%(HR=1.284,95%CI:1.025-1.609);以正常血压老人为参照,2级和3级高血压人群发生ADL失能的风险分别增加388.1%(HR=4.881,95%CI:1.194-2.962)和465.5%(HR=5.655,95%CI:1.233~5.720);以非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为对照组,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人群发生ADL失能的风险增加26.9%(HR=1.269,95%CI:1.004~1.604)。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血压与ADL失能的关联性不同。结论收缩压、脉压差及不同高血压指标的升高均与ADL失能风险升高相关,应加强老年人群收缩压和脉压差防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天津市成年人免疫球蛋白浓度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入"天津人群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 完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和血糖浓度测量, 且基线时未诊断过任何类型糖尿病的成年人进入队列研究。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IgE)浓度、血糖浓度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根据基线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组),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 315例, 年龄(50.1±10.0)岁。随访期间共390例被诊断为T2DM, 发病率为16.8/1 000人年。调整年龄、性别、腰围、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代谢综合征、一级或二级家族史及相互调整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浓度后, 与Q1组相比, IgG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71, 95%CI:0.52~0.97), IgM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66, 95%CI:0.47~0.91), IgA浓度Q4组人群T2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合肥市包河区就业流动人口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以及常见危险因素,为制定该区高血压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作为2012年中国流动人口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按6类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其他),采取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304名18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信息,并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病的因素。结果流动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31.6%,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行业、吸烟、BMI、向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60.1、14.1、22.8、13.7、11.1、35.8和33.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BMI值是流动人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其中女性是保护因素,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是男性的0.520倍(OR=0.520,95%CI:0.289~0.936);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高血压的风险逐渐增加,60~岁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18~29岁组的116.541倍(OR=116.541,95%CI:13.460~1 009.067);BMI≥24.0 kg/m2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于BMI24.0 kg/m2的人群(OR=4.364,95%CI:2.307~8.253)。流动人口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社区管理率分别为20.8%、85.0%、23.5%和25.0%。结论男性、中老年、超重肥胖人群是流动人口高血压干预的重点人群,应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由脂肪肝指数(The fatty liver index, FLI)代表的肝脏脂肪变性与新发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联是否因性别、年龄等因素而异。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FLI与新发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按性别、年龄(60岁为界值)、是否患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分组进行分层分析,检查预先定义的亚组人群中是否存在效果异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7 995名研究对象。FLI异常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比于正常者增加了3.650倍(HR=4.650,95%CI:4.346~4.975,P<0.001)。女性、年龄较大者、未患高血压及未患高脂血症者中FLI异常的人有更大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筛选出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农村中老年人样本7 427例,根据Berkman社会网络指数判断是否存在社会隔离,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中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8.84%,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OR = 1.55,95%CI:1.38~1.73)、年龄(OR = 1.69,95%CI:1.58~1.80)、地域(OR = 1.21,95%CI:1.13~1.29)、教育水平(OR = 0.83,95%CI:0.74~0.94)、金融机构存款金额(OR = 0.86,95%CI:0.80~0.93)、出入阶梯数(OR = 1.06,95%CI:1.01~1.13)、听力(OR = 1.25, 95%CI:1.11~1.41)、认知情况(OR = 0.91,95%CI:0.89~0.93)、生活满意度(OR = 1.07, 95%CI:1.01~1.15)、抑郁(OR = 1.17,95%CI:1.04~1.31)。结论 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较高,应结合农村中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管理,增加其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以减少社会隔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0年对抽取的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常住居民共9 280人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结果  研究有效样本量为3 401人,高血压发病765人,人群高血压发病密度为32.53/1 0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与低SES(<9分)人群相比,高SES(≥9分)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下降29.9%(HR=0.701, 95% CI: 0.584~0.842);与≤2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5.7%(HR=0.743, 95% CI: 0.581~0.950)、39.2%(HR=0.608, 95% CI: 0.455~0.812)。与SES低且健康生活方式≤2种的人群相比,SES低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SES高且具有3种、4种、≥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6.3%(HR=0.637, 95% CI: 0.446~0.909)、44.0%(HR=0.560, 95% CI: 0.391~0.802)、55.8%(HR=0.442, 95% CI: 0.295~0.662)。  结论  SES较低人群是贵州省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SES,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