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初步观察可感知脑起搏器(Percept PC)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 并与Lead-DBS成像技术对比在开机程控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23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10例)及其他两家医院神经外科(5例)接受STN-DBS的原发性P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Percept PC组5例、Lead-DBS组10例。Percept PC组根据监测到的电生理信息选择程控触点, β频段局部场电位(LFP)振幅最高的触点作为开机触点;Lead-DBS组由Lead-DBS成像软件辅助, 针对核团内触点采用传统的方法开机程控。观察Percept PC的记录情况, 比较两组首次开机程控情况。结果 5例Percept PC组患者, 术后开启Timeline功能, 均记录到微毁损效应的LFP表现;通过"Survey"功能和"Streaming"功能观察到的LFP波动, 确定开机触点和刺激电流后, 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首次开机测试, Percept PC组与Lead-DBS组的程控耗时分别为(44.0±4.2)min、(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MER)结果指导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的可行性。方法 60例PD患者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程控时应用术中MER结果指导策略,对照组30例术后程控按常规的逐点尝试程控策略。记录并比较两组平均开机耗时、整个开机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最终程控触点选择以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和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改善率。结果对照组开机平均耗时(130.77±12.36)min,实验组平均耗时(33.95±2.10)min,实验组耗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开机时平均不良事件为(1.47±1.04)次,对照组平均为(2.03±0.93)次,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终选择触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为(51.40±8.05)分,对照组平均为(55.80±9.72)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改善率为(49.93±7.15)%,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50.87±6.8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R指导的程控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程控策略,提高程控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微电极记录(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依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方式的差异,分析80例接受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术中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进行程控;对照组患者根据DBS专家程控共识逐个触点程控。结果 首次开机时间:对照组(136.30±11.81)min,实验组(86.05±7.0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开机时间明显缩短;首次程控不良反应次数:实验组(0.90±0.50)次,对照组(3.03±1.00)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次数显著减少;药物“关”期情况下,术后开机与关机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实验组术后开机UPDRS-Ⅲ平均改善率为47.60%,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4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临床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he Parkinson's KinetiGraph,PKG)腕表定量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随访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后患者运动迟缓症状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并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治疗PD患者临床资料20例,收集术前、开机1月、开机6月PKG腕表运动迟缓分数((bradykinesia score,BKS)、UPDRS-Ⅲ运动迟缓评分、PDQ-39日常活动评分,分别比较各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将BKS分数和UPDRS-Ⅲ运动迟缓评分分别与PDQ-39日常活动评分做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后各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两两比较中,各评分中开机1月和开机6月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开机6月和开机1月相比,BK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UPDRS-Ⅲ运动迟缓评分和PDQ-39日常活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KS评分与PDQ-39日常或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62(P=0.000),高于UPDRS-Ⅲ迟缓评分与PDQ-39日常活动评分的相关系数0.633(P=0.000)。结论 PKG腕表BKS分数能有效评估PD患者运动迟缓症状,在随访DBS治疗后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改变中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伴有抑郁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DBS(STN-DBS)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STN-DBS治疗和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HAMD评分、UPDRS-III总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HAMD评分、UPDRS-III总分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有助于改善PD患者抑郁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在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进行首次程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09月~2017年01月于我院行双侧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融合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完全依据患者生理反应进行首次程控,融合组采集患者术后4周的CT图像,将其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以显示DBS电极末端的解剖位置,根据位置来选用程控触点,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程控后稳定期药物关期刺激器关机、药物关期刺激器开机状态下UPDRSⅢ评分、改善率及程控耗时。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程控后UPDRSⅢ评分改善率对比:对照组平均改善率49.4%,融合组平均改善率51.1%,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程控耗时对比:对照组平均耗时3.2h,融合组平均耗时1.7h,融合组显著短于对照组。随访记录6月内患者人均门诊程控次数对比:对照组人均9.4次,融合组人均7.5次。结论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程控是DBS术后程控可靠、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的手术计划系统进行脑深部刺激电极三维重建,评估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01—12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基于脑深部电极三维重建技术,根据植入电极与STN的位置关系,将病例分为2组(组1:双侧电极位于STN内;组2:一侧或双侧电极均不位于STN内)。分析基于电极重建技术与标准开机程控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二者的吻合度,比较两种不同电极植入精确度对该吻合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种筛选方式的最佳触点几何中心的空间坐标的差异。结果基于重建电极与标准开机流程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吻合度达83.33%(35/42),左右两侧的吻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的最佳触点吻合度高于组2(88.24%vs 6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空间坐标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深部电极重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呈现颅内电极与DBS目标核团的空间位置关系,基于该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与传统开机程控方式存在较高的吻合度,该项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程控最佳DBS触点筛选的准确性与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冻结步态(FOG)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程控参数模式调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例伴FOG的PD患者进行DBS术,其后进行程控参数调整。开机时采用高频单极程控模式,若无改善改用低频刺激,再无改善尝试采用交叉电脉冲模式。如患者低频刺激作用不能持续或不能耐受,改用高频-低频交替使用模式或交叉电脉冲模式。术后第13个月、24个月分别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FOG量表(FOG-Q)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定(PDQ-39)量表评分以判断患者疗效。结果 2例患者使用高频单极程控模式,4例患者采用交叉电脉冲模式,2例患者采用高频和低频交替使用模式。所有患者DBS术后13个月和24个月的UPDRS第Ⅱ部分的第14分项、FOG-Q、UPDRS第Ⅲ部分及PDQ-39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 0. 01)。所有患者DBS术后13个月与24个月之间各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BS程控参数模式的个体化调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丘脑底核(STN)脑深部高频电刺激(DBS)治疗的11例帕金森病(PD)患者手术前后情况对比,初步探讨其近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STN-DBS治疗的11例(双侧9例,单侧2例)原发性PD患者,采用MRI、微电极记录(MER)技术和术中测试共同确定靶点,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术后复查头颅CT,分别在术前、术后未开机第3天、开机后3月、6月、12月和15月采用UPDRS评分评估PD患者"开/关"两种状态下的运动症状改善程度、运动并发症、嗅觉改善和左旋多巴类药物减少情况。结果电极植入靶点均为STN,术后早期全部出现微毁损效应,1侧出现电极移位,1例有一过性复视,无硬件相关并发症,开机后12个月时程控参数达到稳定,症状改善达到最优,以震颤(达84.8%)、僵直改善最为明显,平衡障碍改善最差(为49.8%)。结论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PD近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治疗(DBS)对认知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连续的27例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STN-DBS)手术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对认知和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与术前认知、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术后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与术前抑郁评分和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结论在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TN-DBS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不加重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4.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DBS在PD手术中除合理选择颅内靶点外,手术后的DBS程控调节是治疗PD的重要环节,其临床疗效与术后程控调节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外相继开展该项技术。近10年来国外已作DBS手术2万例次,国内自1998年以来已有10多家医院开展DBS手术,共作200多例。现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PD现状及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后程控工作及相关情况,为STN-DBS术后刺激参数的设置、药物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例选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植入术治疗的5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手术前后药物的用量和调整情况,评估不同刺激参数对震颤、运动徐缓和僵直等PD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PD患者DBS术后服用多巴胺类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术前平均707.59mg,术后平均253.62mg,平均减少63%,其中8例不再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刺激频率为10Hz时无治疗作用,130Hz以上时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除3例发生对侧肢体痉挛性收缩外,频率达到185Hz时能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电压为2V-3V时可较好的改善运动,并随着电压值的增加治疗作用逐渐增强。结论本研究证实STN-DB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STN-DBS能够显著减少左旋多巴类药物用量及药物引起的异动症、运动波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刺激电压是术后程控的主要调节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收集40例以丘脑底核为靶标的DBS术治疗PD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运动量表和神经心理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后评估,对可能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年刺激器开机未服药(DBS-ON/MED-OFF)状态下的运动评分(UPDRSⅢ)与术前药物关期(MED-OFF)比较,运动功能总分和震颤、强直、少动、PIGD分项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生活质量(PDQ-39)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其中,合并快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与无RBD患者的症状比较,术后PDQ-39得分更高;4个主要非运动症状、PD病程、术前PDQ-39和自主神经功能评分均与术后PDQ-39评分相关(P0.05);女性和术前MMSE得分与术后PDQ-39变化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DBS治疗可整体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但PDQ-39改善受非运动症状尤其是RBD、性别和病程的影响;基于生活质量的DBS疗效评价应更多关注RBD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后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DBS刺激参数调整的技巧.方法 对2006年9月以前行STN-DBS手术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29例帕金森患者进行手术后1年、2年随访,统计分析刺激参数和药物剂量的变化以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 DBS术后1年、2年,在未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情况下,刺激器开相对于刺激器关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行单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1.1%,39.8%;行双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9.4%,49.0%.术后1年,2年,刺激电压分别为(2.67±0.31)V,(2.71±0.28)V;刺激脉宽分别为(70.8±14.6)μs,(73.8±15.2)μs;刺激频率分别为(147.4±13.6)Hz,(149.5±12.5)Hz.左旋多巴等药物比术前分别减少42.9%,41.1%.结论 DBS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行双侧STN-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明显.刺激电压是主要的刺激参数,刺激脉宽和刺激频率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毁损组和DBS组,比较两组术前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ADL日常生活评分,以及两组术后1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70例行脑内核团毁损术,全部为单侧毁损,其中Gpi毁损8例,Vim核毁损62例。9例患者接受DBS手术,全部为双侧STN-DBS。两组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ADL日常生活评分与术前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比较毁损组和DBS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发现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毁损组术后有10例患者出现轻偏瘫,脑出血4例,感觉障碍4例,视野缺损2例,吞咽困难2例,随访发现7例不同程度复发。而DBS组除1例出现近期精神症状外,无远期并发症和复发病例发生。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脑内核团毁损术均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但是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药物变化情况。探讨STN—DBS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STN—DBS手术治疗的40例帕金森病病人手术前后的药物服用剂量、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经6~49个月随访。多数病人在STN-DBS作用下因症状明显改善,于开机后的1-6个月间使用抗PD药物逐渐减量。最终的选择剂量可维持2年以上。开机后5例不再服用相关药物。25例药物较术前平均减少60%。7例药物用量与术前相同,3例行单侧STN—DBS者术后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相关并发症因术后药物用量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STN—DBS能够减少术后抗PD药物的用量。改善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构音障碍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5月至11月行STN-DBS治疗的10例PD患者(PD组),同时纳入健康志愿者10名(健康对照组).对未服药状态下的10例PD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未开机、开机后1个月和开机后3个月,在相对安静的房间录制语音,应用Praat软件分析语音信号并提取3个基频参数,分别为基频均值、基频范围和基频标准差.同时对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语音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 PD患者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语音的基频范围[PD组为(15.5 ±4.8) St、健康对照组为(22.5 ±5.6) St,t=-2.962,P=0.008]和基频标准差[PD组为(2.4±0.7)St、健康对照组为(3.7±0.8)St,t=-4.017,P=0.001]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D患者开机后1个月时,语音的3个基频参数与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3个月时,语音的基频范围[开机后3个月为(19.2 ±3.8)St、术后1个月未开机为(15.5 ±4.8)St,P=0.017]和基频标准差[开机后3个月为(3.2±0.8)St、术后1个月未开机为(2.4±0.7)St,P=0.001]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未开机时,且与健康对照组间3个基频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TN-DBS治疗早期能改善PD患者语音语调单一的特征,缓解患者喉部肌肉及声带僵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