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mctions,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deddisplays,SSD)及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s,VR)在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SSD、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以及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MPR对判断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方向和程度有帮助;SSD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的立体效果较好;VR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SSD,但能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结论:MPR、SSD、VR这三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面塌陷,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与脱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四肢骨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MPR、SSD、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对骨折分型,观察3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以及四肢关节脱位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MPR对判断关节脱位方向和程度有帮助;SSD显示骨折和关节脱位的立体效果较好;VR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SSD,但能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结论:MPR、SSD、VR3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四肢骨关节骨折和关节脱位,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患者预后的估计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技术(VR)、表面遮盖技术(SSD)、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64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VR、SSD及MPR技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并与X线平片对比.结果 X线诊断骨折56例,漏诊4例,螺旋CT显示全部胫骨平台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技术、表面遮盖技术在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碎块劈裂和关节面塌陷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平片,分型更准确.结论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对骨折分型具有明显优势,对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膝关节外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全部患者行:多平面重组MPR,多平面容积重组MIP,表面遮盖法(SSD)重建及容积再现VR,分析三种方法对骨折及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共发现骨折25例.MPR显示了所有骨折的部位及形态,SSD技术漏诊2例骨折,VR技术漏诊1 例骨折.结论 SSD及VR技术可以立体、逼真地显示骨折及脱位情况,MPR技术较SSD、VR技术能更清晰地显示细小的骨折线,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结合不同重建技术,可以准确、直观地诊断骨关节损伤,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腰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腰椎骨折患者均行MS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法(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结合轴位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碎片以及移位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 MPR/MIP对于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碎片、椎体移位情况较好;SSD及VR则显示空间立体结构较为直观。结论 MSCT轴位图像是诊断腰椎骨折的基础,三维重建的优势在于对复杂性、粉碎性骨折的多方位立体显示,清晰显示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腕关节外伤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云涛  刘刚 《四川医学》2005,26(9):1029-103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在腕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腕关节外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成像,观察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及脱住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 MPR和VR都能全面评价骨折和脱住情况。MPR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脱住的方向和程度,VR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脱位和骨碎片的移位。结论 MPR和VR两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整体、直观地显示腕关节骨折和脱住,为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1—2014年期间,经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MPR、VR图像后处理的37例(63足)跟骨骨折病例,结合X线照片,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7例(63足)跟骨骨折中,16层螺旋CT MPR及VR全部显示,X线漏诊1例。结论 16层螺旋CT MPR及VR图像在诊断跟骨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全面、直观和立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弥补了X线照片不足,提高跟骨骨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制定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空间立体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重症颌面部外伤病例,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行多重面重建(MPR)和三维容积再现重建(VR)。结果轴位图像提供外伤的基本信息,MPR从任意平面全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VR图像可观察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 MPR及VR弥补了轴位图像的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对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评价手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方法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VR)技术,评价其在复杂性髋臼骨折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患者的损伤髋臼进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做数字化三维重组处理,并与常规髋臼CT平扫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PR冠状面、SSD重建结合VR成像,能清晰显示58例髋臼骨折情况,与手术相符,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平扫。在显示骨折分型、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骨折片大小、空间位置以及骨折移位程度和关节脱位分类征象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MPR、SSD、VR重组对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是了解复杂骨折类型及其细微结构的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创伤性骨折病例经常规X线平片检查后,应用16层螺旋CT机扫描,在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MPR),并与CT轴位图像(axial)、X线平片(X-rayplainfilm)比较。结果:37例创伤性骨折,依据轴位扫描及MPR、SSD、VR重建图像资料共发现骨折59处,CT轴位图像共发现骨折59处;MPR发现59处;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发现48处,检出率81.3%,容积重建技术(VR)发现49处,检出率83.0%;X线平片发现骨折44处,检出率74.6%。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几种方法检出爆裂性骨折的创伤量无显著性差异。16层SCT的重组影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MPR影像则可明确显示骨折内部的骨质损伤情况如骨折的具体部位、表面碎裂及塌陷程度、骨折移位距离。结论:16-MSCT能够显示X线平片难于诊断的隐匿性骨折;三维重组及MPR成像技术有利于全面观察骨折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i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 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CPR、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情况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MPR对判断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入口有帮助;CPR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整体效果较好;VR整体观最好,但显示内膜瓣、破口入口不如前两者。结论:MPR、CPR、VR这三种方法结合轴位图像,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情况,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进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比骨折线显示情况,并与手术中骨折线相对照。结果MPR能清楚显示各种颌面部骨折,但缺乏立体感;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VR能立体显示表浅骨折的移位情况。结论MPR、MIP和VR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骨关节损伤患者均行MSCT扫描,全部患者行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分析3种方法对骨折及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共发现51处骨折,MPR显示了所有骨折的部位及形态,SSD技术漏诊2例骨折,VR技术漏诊1例骨折。结论:SSD及VR技术可以立体、逼真地显示骨折及脱位情况.MPR技术较SSD、VR技术能更清晰地显示细小的骨折线。MSCT横断面扫描结合不同重建技术,可以准确、直观地诊断骨关节损伤。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CT重组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常规X线平片或临床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16层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对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的数量或骨折程度、胫骨平台受累情况、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程度及骨组织的缺损等做出评价。结果 65例胫骨平台骨折的CT图像经MPR、VR、MIP重组后,骨折显示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X线平片漏诊7例。MPR能够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骨折类型的判断。VR、MIP重组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外观、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的范围。结论 16层CT重组技术能直观、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准确的复位和内固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辉  吴仕科  张超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08-30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 slice spire,CT)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胸部损伤病变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胸部损伤患者24例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行VR和MPR。结果 24例患者有多种损伤表现,肋骨骨折10例,胸腔积液8例,肺挫伤8例,各种损伤病变在VR或MPR图像上均得到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VR和MPR在胸部损伤中有重要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能够空间立体地观察胸部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腕、踝关节损伤患者共计50例,其中腕关节损伤30例,踝关节损伤20例,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得到MPR、VR及SSD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了50例共76处腕及踝关节骨折,MPR能清晰地显示关节诸组成骨的微小骨折、骨折移位及与周围组织关系,VR显示骨折全貌,SSD能准确评估关节对位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显示腕、踝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腕、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5 0例外伤患者均行CT检查和三维重建 ,分析图像表现 ,并与X片进行对照。 结果 :5 0例外伤患者中CT横断面结合多平面键 (MPR)和重建容积 (VR)显示骨折 4 3例 ;CT发现了 11例X线平片上漏诊的多骨骨折。 2 1例的SSD和VR ,从外部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 ,骨表面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间位置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 ;MPR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骨表面和骨内部的骨折线 ,骨折的移位情况和关节内部的细节。 结论 :螺旋CT结合SSD、VR、MPR图像可以提供骨关节创伤非常有用的空间信息 ,临床应用价值大 ,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VR、SSD)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普通X线平片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VR、SSD图像处理,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隐匿性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 60例患者通过后处理技术显示,最终均确诊为隐匿性骨折,其中环枢关节15例,膝关节8例,肩关节7例,足跗骨6例,肋骨5例,腕关节3例,踝关节4例,肘关节3例,骶尾骨2例,颞颌关节2例,颈椎棘突、胸肋关节,下颌骨,甲状软骨、舌骨各1例,CT横断轴位、MPR、VR、SSD诊断骨折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100%(60/60,75%(45/60),68.3%(41/60)。结论 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后处理技术,尤其MPR技术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