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治疗脑积水的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ETV)中,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作超声扫描检查的意义。方法 单纯神经内镜下完成梗阻性脑积水ETW 34例,其中21例应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三脑室底部进行超声探测,监测基底动脉的走向、血流速度,进行术中实时定位,造瘘前后记录血管的多普勒超声图像。结果 21例造瘘术前后BA的管径、血流速度无变化,无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21例(61,76%)影像学证实扩大的脑室术后有回缩;半年后症状缓解29例(85,29%),5例无效(14,71%),2例做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手术死亡或残疾。结论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在ETV中加以应用,可减少血管损伤类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安全。  相似文献   

2.
腔内多普勒微血管扫描在三脑室底造瘘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超声检查在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中的意义。方法完成27例梗阻性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术中均使用多普勒微血管探头抵达三脑室底部,行超声探测,监测基底动脉的走向、血流速度,进行术中实时定位,造瘘前后记录血管的多普勒超声图像。结果27例造瘘术前后基底动脉的管径、血流速度无变化,无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18例(66.67%)影像学证实扩大的脑室术后有回缩;半年后症状缓解23例(85.19%),4例无效(14.81%),其中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手术死亡或残疾。结论多普勒微血管探头超声检查在三脑室底造瘘术中的应用,可减少血管损伤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造瘘点准确定位,并能实时监测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造瘘过程安全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 依据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痿手术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手术配合方法,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等多方面.完成38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结果 38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疗效满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恢复快.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护理要点的良好理解,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娴熟规范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适应症,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了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脑积水52例,手术方法包括三脑室底造瘘术,透明膈造瘘术,脉络丛烧灼术及内镜下置分流管。结果:随访2月-48月。16例原发性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15例疗效满意;12例肿瘤压迫导水管性脑积水10例疗效满意;7例单侧室间孔堵塞性脑积水均有效。3月后复查CT提示脑室缩小30例。17例交通性脑积水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微创,安全,疗效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应作为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方法,内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可降低分流管堵塞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王炜  王雄伟  汪雷  雷志恒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2):1330-1332
目的 探讨运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行常规治疗无效后,予神经内镜治疗,行脑室内冲洗、感染灶清除、第三脑室底造瘘、透明隔造瘘、脉络膜烧灼等处理.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术后脑脊液有核细胞数明显下降,颅内感染控制20例,死亡2例,随访18例无复发.结论 运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李伟  李牧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6):654-655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脑积水的手术指征、术中技术及其疗效。方法该科自2000年5月至今采用神经内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脑积水8例,其中1例因视野不清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结果8例症状均好转,影像学复查5例脑室缩小。并发脑膜炎1例。术中出血1例,因视野不清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伤口感染1例,经二期清创缝合后治愈。无死亡和永久后遗症。结论对于因导水管狭窄、后颅窝和中脑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三脑室造瘘术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脑积水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前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也取得确实效果,但因其将异物分流管置于体内,并发症较多.随着神经内镜的迅速普及,应用神经内镜行第3脑室底造瘘术,取得较好的效果,已逐渐成为梗阻性脑积水治疗中首选的方法[1].现将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6例应用神经内镜行经第3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神经内镜应用的逐渐普及,经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已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手术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对脑组织干扰少、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原则、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常见的并发症有颅内感染、颅内积气和硬膜下积液,但间脑发作罕见。我科于2011年9月10日治疗1例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后间脑发作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小儿梗阻性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0例梗阻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20例为观察组,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2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脑脊液压力的变化、手术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再次手术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相近(P均>0.05);观察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法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都是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但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时间短,是否能在降低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率方面获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内镜技术发展,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由于其出色的微侵袭和视觉操控性被广泛应用于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治疗。1999年9月-2004年3月我科采用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5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围手术期护理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镜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小儿梗阻性脑积水的常用治疗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该手术并发症高。神经内镜间下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新方法,克服了分流术的缺点。方法:对21例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患者,取侧脑室顺角入路,神经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底部,于第三脑底与脚间池之间造一瘘孔。结果:18例近期疗铲满意,3例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具有以下优点,微创手术;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增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10月该科行三脑室底造瘘的102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其中,男63例,女39例,年龄11~54岁,平均32.6岁。依据既往是否行过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分为两组,首次ETV组75例,分流术后ETV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引流管堵塞或引流管外露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27例,首次ETV组直接行ETV,分流术后ETV组行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管拔除及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并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3个月,对于术前症状首次ETV组与分流术后ETV组均能得到改善,术后并发症(硬膜下积液、发热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首次ETV组疗效均优于分流术后ETV组,分流术后ETV治疗组比首次ETV组具有更高的症状复发率和再手术率(P 0.05)。结论对于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ETV后症状改善明显,失败率相对较低。对于梗阻性脑积水若既往接受过分流手术,再次行ETV仍有部分患者能得到较好疗效,但术后症状复发风险更高,需再次手术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胡永光 《华西医学》2009,(5):1067-1068
目的:探讨内镜在梗阻性脑积水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80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流术,治疗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结果:治疗组均造瘘成功,无中转分流术。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症状均有锁缓解,复查CT或MRI见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符合当今神经外科微创原则,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脑暴露少、对组织损伤小,手术费用降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ETV6基因重排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信号分离原位杂交(Split-signal FISH)技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ETV6基因重排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与MDS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和Splitsignal FISH技术分析58例MDS患者ETV6基因重排,对涉及9p24、12p13平衡易位的患者以ETV6F1、ETV6F2和JAK2R1、JAK2R2为引物进行RT—PCR。用χ^2检验和时序检验对患者的ETV6重排与MDS分期、预后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ETV6基因重排4例(6.9%),其中1例(1.7%)经RT-PCR证实形成了ETV6/JAK2融合基因。平均随访12个月,4例(100%)重排患者全部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另外54例患者10例(17%)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4例重排患者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阶段,另外54例有17例(31.5%)为MDS晚期阶段。结论 ETV6基因雷排在MDS中有较高表达率(6.9%).并与MDS的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TCD在兔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脑血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兔不完全性脑缺血时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脑缺血动物模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新西兰兔56只,分别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放血制成不完全性前脑缺血模型,使用TCD于术前、术后立即、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ICA)及基底动脉(BA),记录血流频谱,计算各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期末流速(Vd0、平均流速(Vm)及脉动指数(PI)。结果:术后所有动物ICA血流信号消失,BA各时段的Vp、Vd、Vm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1),PI降低(P<0.01),部分动物(23只,占41.1%)可见湍流频谱并可闻及血管杂音。术后48小时BA的Vp、Vd、Vm均较术后立即检测有所下降(P<0.05),PI回升(P<0.01)湍流频谱及血管杂音减少。结论:TCD可用来客观地观察和评价脑缺血兔的动物模型成功与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尚可作为疗效判断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脑室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患者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脑室病变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其中28例同时行三脑室底造瘘以解除非交通性脑积水,2例行透明隔造口术解除非对称性脑积水,3例颅咽管瘤行囊肿-脑池穿通术,1例行中脑导水管穿通术。结果33例患者均明确病理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生殖细胞瘤18例,脑囊虫5例,胶质瘤5例,淋巴瘤1例,颅咽管瘤3例,脉络丛囊肿1例,同时均解除脑积水。共发生并发症2例。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脑室病变的诊治中,神经内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诊疗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可以治疗脑积水和囊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第三脑室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1~2011年期间的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BM、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语种不限,纳入比较第三脑室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并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总并发症和各期生存率。由2名评价员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依据Cochrane Handbook 5.0.2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试验,共计1 1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组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组在术后近期(1、2年)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2,95%CI(0.90,1.16),P=0.74;RR=1.14,95%CI(1.00,1.30),P=0.06]。但在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R=0.70,95%CI(0.57,0.89),P=0.001;RR=1.23,95%CI(1.07,1.41),P=0.004;RR=1.14,95%CI(1.29,1.66),P=0.05],表明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在控制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延长远期生存率上具有优势。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在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长期生存率方面优于脑室腹腔分流术,而在近期并发症方面,两者没有差异。对于各种具体原因引起的脑积水患者,两种手术的疗效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微型多普勒探头在脑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脑动脉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ulti-Dop,Elektronische System GmbH,Germany,探头直径1mm,频率16MHz)对74例患者共76个脑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和分支,在动脉瘤夹安放前、后进行了血流信号、频谱形态和血流速度检测。术后对37例患者的38个动脉瘤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所有夹闭前的动脉瘤均可测及血流信号并可区分层和湍流,夹闭后的动脉瘤体均未探测到血流信号,无音频和频谱显示,证实已被完全夹闭;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和邻近的小动脉,主要穿动脉则可测及血流信号。有6例(8%)通过重新安放动脉瘤夹而获得校正。术后37例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与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脑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是一种能够在术中评价动脉瘤夹闭后闭塞程度,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微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