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金密  胡波  陈伟 《重庆医学》2008,37(3):256-257
目的 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1 2、FIB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3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4天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结果 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结果 比较F1 2、D-二聚体、FIB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1 2和D-二聚体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1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F1 2、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F1 2、D-二聚体、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前期和DIC期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治疗DIC提供依据。方法ELISA法检测DIC前期、DIC期、非DIC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活化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AI-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和D-二聚体浓度。比较TF/TFPI和t-PA/PAI-1比值。结果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TF、TFPI、t-PA、PAI-1和D-二聚体均增高,DIC前期TF/TFPI比值增高,DIC期t-PA/PAI-1比值增高。结论DIC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平衡有关,DIC前期TFPI对TF抑制不足可能是DIC凝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TF/TFPI可以作为DIC前期指标,提示有DIC趋势;DIC的出血可能主要与PAI-1对t-PA抑制不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相关,该研究可为今后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DI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和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的含量,研究其在早期DI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5例早期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30例非DIC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D、FDP、FM和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早期DIC组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APTT、PT、TT时间缩短,FIb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DIC组血浆中的D-D、FDP、FM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9.52±3.63)vs.(1.31±0.56);(23.12±6.24)vs.(3.69±0.60);(46.21±12.28)vs.(4.15±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DIC的诊断中,D-D、FDP、FM定量检测比常规凝血功能更有价值.为DIC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准确地定义各组淋巴结的确切位置是肺癌N分期和治疗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东方的Naruke首先描述肺癌的淋巴结图并被日本肺癌协会接受.而西方的美国胸科协会(ATS)随之描述了另一个淋巴结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与分析,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DIC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 P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和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应用.  相似文献   

6.
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河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这种循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纠正(Act)四个阶段的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其对推动工作质量不断发展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是指那些经过训练的,以能复制的方式准确地表现实际病人问题的人.它于1968 年最早由Barrow(美国) 提出,以后逐渐推广开来,主要用于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医学院校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与考核形式.加拿大、美国及日本等国已经或将在医师执照考试中,在临床技能测试部分使用标准化病人(SP)[1].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应用还不太广泛,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实践阶段.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我室1979年11月至1981年8月,收治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10例(全部符合1979年武汉再障及其它血液病会议和天津全国“三衰”会议关于急性 DIC 的诊断标准),用犀角地黄汤、丹参及小量肝素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方法原发病与急性 DIC,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除采取综合措施治疗原发病外,我们以犀角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1 2、FIB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3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4天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结果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结果比较F1 2、D-二聚体、FIB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1 2和D-二聚体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1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F1 2、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F1 2、D-二聚体、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临床各科均可见的严重微循环障碍性并发症。近年来发现血小板功能和前列腺素代谢与止血、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血小板产生的 TXA_2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 PGI_2的平衡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建立比较合理的急性 DIG 动物模型基础上较全面地动态观察急性 DIC形成过程中体内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前列腺素代谢及微循环状态的变化和病理的改变,客观地探讨山莨菪碱对于 DIC 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DIC、DVT、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病人血浆中的水平。方法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其测定60例正常人,30例DIC、30例DVT,30例PE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DIC 3.4±2.4μg/ml;DVT 3.8±2.1μg/ml;PE 3.9±2.6μg/ml;正常人0.20±0.19μg/ml。D二聚体水平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二聚体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明显升高,对于DIC,DVT,PE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DIC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78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孕妇和 2 6例典型DIC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促凝血活酶时间 (KPTT )、纤维蛋白原 (FB)及D -二聚体 (D .D)进行检测并与 15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孕妇组的PT和K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DIC组的PT、FB、D .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均 <0 .0 1)。结论 在监测和诊断DIC过程中 ,测定FB和D .D水平对监测和诊断DIC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引起DIC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7例APL患者的多项DIC常规指标和SFMC、P-选择素及D-二聚体.结果87例APL患者中,初诊时伴DIC20例,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3例DIC可疑组中经动态观察,有6例发展为典型DIC,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治疗好转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结论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人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纤维蛋白肽A(FPA)、FP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第八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60例,依据DIC评分高低分为A组(DIC评分4~6分,n=19)、B组(DIC评分7~9分,n=27)、C组(DIC评分10~12分,n=14)。观察3组患者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F1+2、FPA、FPB差异,同时分析DIC评分与5个时期F1+2、FPA、FPB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不同时期血清中F1+2、FPA、FPB均依次增高(F/P=10.835/0.000、14.968/0.000、26.983/0.000、3.737/0.030、6.219/0.004,27.183/0.000、38.867/0.000、38.007/0.000、8.157/0.001、10.725/0.000,21.119/0.000、22.856/0.000、6.370/0.003、7.958/0.001、16.840/0.000)。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血清中F1+2、FPA、FPB均呈正相关(r/P=0.535/0.000、0.600/0.000、0.582/0.000,0.513/0.000、0.739/0.000、0.601/0.000,0.668/0.000、0.707/0.000、0.410/0.001,0.297/0.021、0.474/0.000、0.439/0.001,0.422/0.001、0.522/0.000、0.640/0.000)。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F1+2、FPA、FPB呈正相关,F1+2、FPA、FPB可能与DI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的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美国人》杂志第241卷第6期(1979年)第73页报道:1979年诺贝尔科学奖金于1979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由瑞典国王授予。每项奖金约为美金19万元,由2名或3名得奖者分享。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塔夫斯大学科尔麦克(Allan M.Cormack)和电器与乐器工业有限公司(EMI)的洪斯费尔德(Gadfrey New-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与感染性休克后DIC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将6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54例),另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入院后1、3、5、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 测定血浆D-D水平.③结果 休克组和休克合并DIC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休克合并DIC组又明显高于休克组.非DIC组休克纠正后D-D水平逐渐降低;DIC组D-D水平持续升高,显著高非DIC组.且各个时点血浆D-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结论 休克后急性期D-D的升高程度不仅与休克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休克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D-D水平变化对预测休克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比值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血栓和出血学会(ISTH)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合并DIC组22例及非DIC组46例,另选取30例普通感染患者为阳性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水平,采用法国STAGO公司提供的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栓分析仪测定各组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Fib/CRP比值在诊断脓毒症患者DIC的临床价值.结果:脓毒症合并DIC及非DIC组血浆CRP、PT、D-D、APTT水平显著高于与普通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而Fib、Fib/CRP比值显著低于普通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合并DIC组CRP、PT、D-D、APTT水平高于非DIC组,而Fib、Fib/CRP比值显著低于非DIC组(P<0.05),普通感染组CRP高于对照组(P<0.05).经ROC分析可知,Fib/CRP比值、Fib、APTT、D-D、PT、CRP等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89、0.789、0.808、0.826、0.702,0.612,预测价值Fib/CRP比值>Fib> APTT> D-D> PT>CRP.结论:Fib/CRP比值水平可作为脓毒症DIC早期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