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专家们发现,目前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问题是血糖达标率仍然比较低。据调查显示,中国患者中仅26.8%血糖控制理想,HbA1c〉8.0%的患者高达28.3%。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7%,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7%,据此推算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大约有9240万人[1].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不容乐观.2006年进行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大中城市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6%±1.6%,只有41.1%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HbA1c<7%)[2].胰岛素治疗为有效的降糖措施,然而即使已经起始了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也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HbA1c〈7.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HbA1c〈7.5%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计算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析HbA1c与上述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9.5%的患者血糖最高值超过11.1mmol/L,29.7%的患者发生低血糖(〈3.9mmol/L);血糖超过7.8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33%;血糖超过11.1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10.2±1.2)%;低血糖占时间百分比(5.2±1.5)%;HbA1c与CGMS平均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r=0.48,P〈0.01),与MAGE无关(r=0.12,P〉0.05)。结论HbA1c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HbA1c与平均血糖以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与血糖波动无关;HbA1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量与质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HbA1c达标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以及评价糖尿病治疗方案有效性的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上逐步推广应用的一个指标。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HbA1c是糖尿病首选诊断指标,我国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建议:“暂不推荐在我国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但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2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的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 <7.0%)与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 ≥7.0%),比较随访期间两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的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 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组相比,血糖控制达标组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 =0.039),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较高(P <0.05)。结论:控制血糖使 HbA1c<7.0%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胰岛素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Hcy,餐后2h取血测定餐后血糖(PBG)。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单纯胰岛素治疗后,FBG、PBG和HbA1c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虽然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以HbA1c7.0%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水平的界值,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31例(45.6%),HbA1c〉7.0%的患者37例(54.4%)。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除FBG、PBG和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外(P〈0.01),tHcy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血糖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总结2003年2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结果:435例被检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6.5%仅占24.13%。结论:我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不理想。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相似文献   

9.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SDTM)模式对T2DM患者血糖的改善作用。方法分析2005-2010年进入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门诊SDTM管理的2581例T2DM患者基线状况。比较其中865例有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的患者,记录管理前后HbA1C和FBG的变化,并按不同HbA1c基线水平(〈6.5%,6.5%~7.4%,7.5%~8.4%,8.5%~9.4%及≥9.5%)分组,比较血糖变化。同时按不同起始降糖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前后药物使用的变化。结果管理后HbA1C和FBG分别降至(6.75±1.20)%和(6.64±1.39)mmol/L(P〈0.01)。HbA1c≥9.5%组(n=157)降至(7.52±1.54)%,改善患者比例达88%。胰岛素使用比例升至34%(P〈0.05),且胰岛素组HbA1C下降幅度最大,约0.94%(P〈0.01)。结论SDTM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是血糖达标的需要,也是保护胰岛β细胞、恢复其功能,从而延缓糖尿病进展的需要。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仍不能达标时,即应启动胰岛素治疗。对代谢紊乱严重、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应及时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供选择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很多,各有优缺点和适应人群,临床上应当因患者而异地选择适宜的起始治疗方案。如何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选择起始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定论。推荐当HbA1c≤8.5%时主要选择基础胰岛素,HbA1c〉8.5%时选择预混胰岛素或基础—餐时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作为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频率对HbA1c达标率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1 266例,按照3 a期间HbA1c监测次数(1~3次、4~6次、7~9次、10~12次)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HbA1c控制情况。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测量HbA1c。结果 4组患者HbA1c结果的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2 446.64,P〈0.01),HbA1c的监测次数和控制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提高HbA1c监测频率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13.
李玫玫  赵秀娥 《山东医药》2007,47(27):156-157
测定68例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6%-7%就诊者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2hPG),研究HbA1c对糖耐量受损(IGT)的诊断价值。发现IGT患者(2hPG≥7.8mmol/L)与血糖正常者(2hPG〈7.8mmol/L)HbA1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HbA1c对IGT的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4.
从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项目的结果来看.A1C平均水平从1998年的8.8%到2001年的7.7%再到2003年的7.5%。呈现了喜人的下降趋势。但是.按照亚太2型糖尿病指导委员会(APDPG)的治疗指南进行评价。仅有小部分(11.5%)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A1C〈6.5%).而绝大多数(88.5%)患者血糖控制未能达标(A1C≥6.5%)。且A1C〉7.5%的患者占了38.6%,在临床上.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A1C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8%.才开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IDMPS研究(国际糖尿病治疗实践研究)中的2型糖尿病数据显示,66.9%的患者仍单纯以121服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达标患者仅有32.7%,表明目前临床上存在大量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血糖并不达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HbA1c及FPG筛查糖尿病(DM)的应用价值。方法南京地区参加体检的未诊断糖尿病1330例,测定FPG和HbA1c,予标准化早餐后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2hPG),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FPG和HbA1C筛查糖尿病的效果。结果按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本研究人群DM患病率为6.8%。采用ROC曲线判断,与DM状态相关的FPG临界点为6.1mmol/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96.3%;HbA1c临界点为6.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88.8%。当采用FPG≥6.1mmol/L或HhA1c≥6.1%作为标准时,敏感性达到92.3%,同时有较好的特异性81.2%。结论单独使用FPG较HbA1c在筛查DM中具有稍高的价值,为了最大限度的筛查DM患者,建议对6.1mmol/L≤FPG≤7.0mmol/L或HbA1c≥6.1%的患者行OGTT以明确有无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糖尿病分级分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管理的效果。方法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基线资料的收集,包括HbA1c、FPG、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测定和眼底照相。随访中血糖控制不好者(HbA1c)8.0%)转诊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127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随访。结果患者的HbA1c显著改善(7.20%VS6.70%);转诊且遵医嘱者HbA1c的改善明显好于未转诊者或转诊但未遵医嘱者。结论对糖尿病的分级分层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控制水平。社区医生和糖尿病专家合作有利于社区糖尿病初级保健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姜涛  宋秀霞 《山东医药》2010,50(8):71-7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将2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HbA1c〈9.0%组(106例)和≥9.0%组(98例),每组依据血糖变异系数(CV)将患者再分为两亚组:血糖平稳A亚组(CV〈0.29)和血糖波动B亚组(CVI〉0.29)。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含量(m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A1c〈9.0%和〉/9.0%两组中,B亚组UAER及DN发病率均高于A亚组(P〈0.01),且在HbA1c≥9.0%组中DN发病率增高更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DN发病具有相关性,且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新世界》2009,(2):30-31
患者问:我今年46岁,男性,患糖尿病已有三年,口服二甲双胍和文迪雅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很差。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6.5mmol/L. HbA1c8.6%,血压150/90mmHg.尤其是血脂很高。总胆固醇(Tc)8.8mmol/L(正常值5.2mmol/L).甘油三脂(TG)9.5mmol/L(正常值1.88mmol/L),并患有中度脂肪肝。  相似文献   

20.
64例OADs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组和预混组各32例。甘精组在原有OADs的基础上,采用每晚10点注射Glarginel次;预混组停用OADs改为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两组FBG均达到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结果两组的HbAIC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组FPG较预混组下降明显(P〈0.05),达到FBG≤5.6mmol/L(66%VS55%,P〈0.05)和HbA。c≤7.0%(59%VS47%,P〈0.05)的更多。低血糖的比例低(P〈0.05)。结论在原有OADs方案基础上加用Glargine,更多的患者安全达标(HbA,c≤7.0%且不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