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112例(43.6%),C基因型140例(54.5%),B C基因型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型。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的38.8%,P<0.05。C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l)、HBeAg阳性率(67.1%)、HBV 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型(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显著高于C基因型(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型的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单一的B型或C型为主,含少量B C型。C基因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的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康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法检测陕西省安康地区1275例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并分析了287例住院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1275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902例(70.75%),C基因型370例(29.02%),B/C混合型3例(0.23%),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287例住院患者基因型分布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32),B型、C型患者在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45),在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上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0.75,P=0.63);C基因型患者的HBeAg阳性率(70.37%)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44.17%),P0.001。结论:安康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C基因型患者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B、C基因型在性别、疾病状态、肝脏炎症活动度及ALT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 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16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有78例占46.4396,C基因型有90例占53.57%.在肝硬化与肝癌病人中C基因型(73.17%)明显多于B基因型(26.83%),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90例C基因型病人HBeAg阳性62例,HBeAg阴性2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高年龄组病人中以C基因型为主.结论 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是导致HBeAg持续阳性,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探讨其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117例, 其中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5例(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8例、乙肝后肝硬化(LC)11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例, 采用反向杂交技术(RDB)检测HBV基因型, 并对与其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 分别为41.0%(48/117)和54.7%(64/117) , 并以C型为最多(χ2 = 4.38, P = 0.036);D型1例(0.86%), B、C混合型2例(1.71%), A、C混合型2例(1.71%).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重度慢乙肝组(χ2 = 8.27、11.98, P = 0.004、0.001)、ASC组(χ2 = 5.46, P = 0.02)、CLF组(χ2 = 4.13, P = 0.042)和LC/HCC组(χ2 = 11.3, P = 0.001). C基因型在LC/HCC组和重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慢乙肝组(χ2 = 11.3, P = 0.001;χ2 = 8.78, P = 0.003), 与其他各临床型组间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C基因型在HBV DNA( )组和HBeAg(-)组r所占的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HBV DNA(-)组(χ2 = 6.63, P = 0.01)和HBeAg( )组(χ2 = 7.12, P = 0.008). B基因型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水平复制组(χ2 = 4.12, P = 0.042). C基因型在HBV DNA高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 = 3.89, P<0.05). C基因型在年龄≥30岁组中所占的比例(63.3%)高于年龄<30岁组(45.6%)(χ2 = 3.7, P = 0.05). HBV基因型在性别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地区存在HBV的B、C、D、B C和A C基因型, 以B型和C型为主要基因型, 并以C型为最多.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临床型HBV感染者, 并且与HBV的低水平复制和低年龄有关. C基因型主要分布于重度慢乙肝和LC/HCC、HBV DNA高水平复制、年龄≥30岁的患者中. 提示C基因型与慢乙肝重度、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HBV DNA高水平复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52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28例,应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的基因型。 结果 多对HBV型特异性引物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的基因型。19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40例(73.7%),C基因型42例(22.1%),BC混合型8例(4.2%),未发现A、D和E基因型;B基因型在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7.5%和89.3%,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的67.3%;B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253.1±306.7)U/L高于C基因型患者的(154.1±19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HBsAg携带者外的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50.5%(53/105)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18.5%(5/27),P<0.01。 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同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北地区存在HBV的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肝癌中的比例较高,基因型的分布可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法检测厦门市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50例HBV感染患者血清,提取血清中HBV DNA作为模板,设计HBV前S1基因和S基因中区域内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型特异性内引物分成A,B两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HBV,然后将第2轮PCR产物以用30g/L琼脂糖进行电泳,根据PCR产物电泳显示的产物长度判定HBV基因型,以了解厦门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共120例确定了HBV基因型.患者群中慢性乙型肝炎90例,占75.0%,急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分别占5.8%(7/120)、6.7%(8/120)和12.5%(15/120).分型结果:B型58例(48.3%)、C型30例(25.0%),B/C混合型32例(26.7%).HBeAg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占63.8%,B/C型混合感染21.9%;抗-HBe阳性患者中以B/C型混合感染68.8%,B型25.9%,HBeAg阳性组与抗-HBe组之间比较发现B型和B/C混合型之间(P<0.05).结论:厦门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B/C混合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析109例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感染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多标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109例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7例,肝癌4例.13基因型HBV感染者9例,占8.3%,C基因型感染者50例,占45.9%,C/D基因型重组体32例,占29.4%,D基因型感染者18例,占16.5%,C基因型、C/D基因型重组体为主要基因型.经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测序检测,鉴定9份B基因型HBV,均为Ba亚型.50例C基因型HBV感染者病毒基因亚型分布情况:Cl亚型27例,占54%,C2亚型23例,Cl亚型比C2亚型感染者多.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HBV Ba基因亚型感染者分别为8例(9.1%)、1例(5.8%)和0例;C2基因亚型感染者分别为17例(19.3%)、8例(47.5%)和2例(50%);C/D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9例(33.0%)、2例(11.9%)和1例(25%),随着病情加重,Ba基因亚型和C/D基因型感染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2基因亚型感染者所占比例增加.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以Cl基因亚型为主,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存在C/D基因型重组体.C2基因亚型HBV感染预示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CHB和41例肝硬化患者HBV标志物和血清ALT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CHB患者中,21 例(33.9%)为HBeAg阴性,41例(66.1%)为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中,28例(68.3%)为HBeAg阴性,13例(31.7%)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53例(85.5%)为C基因型,9例(14.5%)为B基因型; 肝硬化患者中39例(95.1%)为C基因型,2例(4.9%)为B基因型。HBeAg阴性CHB患者ALT>40 U/L 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47.6%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ALT>40 U/L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64.3%和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 和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阴性者的比例较高,此类患者的ALT水平较低,以C基因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首次调查福建省五个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并探讨HBV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病临床的可能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等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HBV基因型,应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应分析研究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431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中基因B型275例(63.8%),C型100例(23.2%),D型及其混合型共51例(11.8%)。未见A、E、F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泉州和三明地区HBV基因B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福州地区(P=0.002;P=0.006);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都是以基因B型为主要基因型;基因C型在肝硬化中所占比例(47%)显著高于无症状携带者(14.5%)和重型肝炎组(14.7%)(P=0.009,P<0.001);基因B型的e抗原阳性率(52.4%)显著低于C型(56%)(P=0.008);基因D型患者e抗原阳性率(30.8%)也低于C型(P=0.051)。对应分析表明HCC与基因D型及其混合型关系密切。结论:①福建省HBV感染以基因B型为主,其次是C型,也存在基因D型的流行。②福建省部分地区基因型B和C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③基因B型在年轻患者中可能与重型肝炎的发展有关;基因C型在年长患者中可能更易导致肝硬化。④基因D型与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HBV对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并发症、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的反应及可能的抗病毒疫苗的影响不同[1].中国台湾北部地区,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中52%为B基因型HBV,而肝硬化患者中60%为C基因型HBV感染;肝癌患者中年龄<50岁的大多为B基因型HBV感染[2].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