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EB病毒在鼻咽癌形态发生学的哪一阶段进入鼻咽上皮细胞。方法 从3212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切片中筛选并收集到具有各种癌旁上皮病变的鼻咽癌标本85例,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癌旁上皮病变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S(EBERS)感染,其中31例具有癌旁鳞状化生病变的鼻咽癌组织进一步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 antigen-diffuse)mRNA。结果 85例鼻咽癌标本共观察到154个癌旁上皮病变病灶:39个柱状上皮单纯增生灶、43个化生鳞状上皮增生灶、41个上皮异型性变(轻度、中度和重度)灶、17个原位癌灶及14个微小浸润癌灶。所有癌旁正常或单纯增生的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均显示EBERs阴性。一部分(11/41,26.83%)癌旁异型性变上皮中的少数细胞表达EBERs,大部分原位癌(12/17,70.59%)及全部微小浸润癌都显示相当数量的EBERs阳性癌细胞。31例可见癌旁鳞状化生上皮病变的鼻咽癌中有10例癌旁上皮角化细胞的细胞核上显示出EA-D mRNA阳性信号。结论 EB病毒可以首先感染异型性变的上皮细胞,然后可能与其他致癌产物协同对鼻咽癌变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鼻咽癌细胞中释出的EB病毒可以重复感染癌旁鳞状化生上皮内的角化细胞,这种溶解性感染不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用于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和可溶性标准CD44(sCD4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卡诺夫斯凯计分(KPS)、Th1细胞因子、Th2细胞因子、血清MIP-3α和sCD44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鼻咽癌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21/30),高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治疗前,而白细胞介素(IL)2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  相似文献   

3.
陈建超  舒畅  薛敏燕  岳承 《江苏医药》2007,33(7):733-733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43例鼻咽癌放疗后并发鼻窦炎患者,经鼻腔冲洗及药物保守治疗1年以上未愈,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其疗效.结果 43例中,治愈22例(51.1%),好转20例(46.5%),无效1例(2.3%),总有效率97.7%.19例(44.2%)发生鼻腔粘连,经定期鼻内镜检查鼻腔清理而治愈.结论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放疗后鼻窦炎疗效显著,术后定期随访并作鼻腔清理可防止鼻腔粘连及复发.  相似文献   

4.
采用比色法测定48例鼻咽癌、21例良性疾病病人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唾液酸(SA)含量。结果表明,鼻咽癌病人血清SA较良性疾病病人和正常人增高(P<0.01);以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SA含量的X±2s为阳性,鼻咽癌病人血清SA阳性率为76.7%,良性疾病阳性率为14.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愈的鼻咽癌病人血清SA下降,复发或转移者血清SA升高。结果提示血清SA测定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干扰ROCK1基因对鼻咽癌的细胞侵袭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30例鼻咽癌病人临床鼻咽癌标本及同期鼻咽癌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ROCK1的表达;培养鼻咽癌细胞株6-10B和永生化的鼻咽上皮细胞NP69,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OCK1的表达;使用ROCK1的抑制剂Y-27632处理6-10B细胞株,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鼻咽癌的细胞侵袭。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0例鼻咽癌组织中,ROCK1有18例阳性,12例阴性;而对照组中只有2例阳性,鼻咽癌组的ROCK1明显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20,P<0.000 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6-10B组的ROCK1表达明显高于NP69细胞组;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未处理组为(171.67±17.89),明显高于10 μM组(120±19.07)和30 μM组(67.33±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CK1基因与鼻咽癌的细胞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米福汀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放疗采用全程调强放疗IMRT技术。放疗同时予2个周期PF方案化疗,21 d为1个周期;放疗结束后继续完成2个周期PF方案化疗,共4个周期。同时,观察组联合应用细胞保护剂阿米福汀,1次/d静滴,每周一、周三、周五放疗前各1次。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每周化验血常规,每周观察及记录口腔内黏膜情况、唾液腺功能及放疗局部皮肤反应、消化道反应。放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全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均完成所有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近期有效率RR分别为80%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05)。毒副反应方面,观察组在放射性黏膜炎、急性口干及血液学毒性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福汀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降低患者的毒副反应,且不影响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肝素和阿霉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肝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鼻咽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而用TUNEL、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m blot等方法观察肝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鼻咽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肝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后对鼻咽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凋亡具有显著增强作用,同阿霉素单独应用于诱导细胞凋亡相比,低剂量的肝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后发现:TUNEL阳性细胞从12.6%±1.1%增加到65.7%±1.3%;G_0/G_1期细胞阻止,S期细胞明显减少,DNA“梯形”变化更加明显;Bax/Bcl-2的比率及p~(53)和p~(21)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肝素与阿霉素对人鼻咽癌细胞在抗增殖及促凋亡方面有协同作用,这可能与Bax/Bcx-2比率的升高及p~(53)和p~(2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头翁皂苷A3(A3)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增强人结肠癌SW480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3对人单核THP-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确定A3的安全作用浓度;采用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将M0型巨噬细胞分为M0对照组,M2模型组,A3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其中M2模型组给予20 μg·L-1IL-4与20 μg·L-1IL-13进行造模,A3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低、中、高剂量(50,75,100 mg·L-1)A3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206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极化因子CD206、IL-10、CCL22、CCL18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STAT6、CD206、IL-10、CCL22蛋白的表达。A3干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后的细胞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考察SW480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采用CCK8法检测SW480细胞的存活率;采用Annexin-FITC/PI双染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W480细胞凋亡水平,以及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3在50,75,100 mg·L-1浓度时对THP-1细胞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A3呈剂量依赖性减少CD206阳性细胞表达比例,下调p-STAT6CD206IL-10CCL22CCL18基因与蛋白的表达(P<0.05,P<0.01)。A3干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后的条件培养基显著提高了SW480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表现为SW480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以及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结论:A3能够减弱M2型巨噬细胞对SW480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SW480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作用机制可能与A3调控STAT6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DMBT1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鼻咽癌5-8F细胞,Real time-PCR、Western-blot验证转染效率.MTT、流式细胞术检测DMBT1过表达对5-8F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DMBT1过表达对多药耐药基因(P-gp)、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DMBT1过表达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转染pcDNA3.1/DMBT1的5-8F细胞中DMBT1表达显著上调(P<0.05),提示成功构建稳定表达DMBT1基因的鼻咽癌5-8F细胞.DMBT1过表达的鼻咽癌5-8F细胞增殖能力减慢、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及p53蛋白表达增高,S期、G2/M期细胞比例及P-gp蛋白表达降低,同时细胞对顺铂敏感性增加(P<0.05).结论 DMBT1过表达能够显著抑制鼻咽癌5-8F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提高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析miR-34a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负性调控作用,明确miR-34a在鼻咽癌临床及预后中的评价意义以及在调节鼻咽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60例鼻咽癌患者,取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的鼻咽癌及对应癌旁组织;根据miR-34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miR-34a高表达组、miR-34a低表达组,各30例。均检测miR-34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鼻咽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iR-34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鼻咽癌组织的miR-34a相对表达量;miR-34a高表达组和miR-34a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鼻咽癌组织miR-34a的相对表达量(2.654±0.198)低于对应癌旁组织的(5.401±0.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患者鼻咽癌组织的miR-34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级患者鼻咽癌组织的miR-34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高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期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0%(18/30)、33.3%(10/30),与miR-34a低表达组的60.0%(18/30)、36.7%(1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34a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细胞,并且与患者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上调miR-34a表达能够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知母皂苷AⅢ对黑色素瘤B16和A375细胞生长及活化巨噬细胞亚硝酸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16和A375细胞,知母皂苷AⅢ作用48,72 h,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以脂多糖和干扰素γ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活化,知母皂苷AⅢ作用24h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亚硝酸盐含量。结果:16μmol·L-1知母皂苷AⅢ作用于B16细胞48,72h明显抑制细胞生长;4,8,16μmol·L-1知母皂苷AⅢ作用于A375细胞48,72 h明显抑制细胞生长。显微形态显示16μmol·L-1知母皂苷AⅢ作用B16细胞48,72 h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坏死,其余各剂量形态变化不显著;16μmol·L-1知母皂苷AⅢ作用A375细胞48,72 h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坏死,从4μmol·L-1知母皂苷AⅢ开始A375细胞出现大量空泡。与LPS+IFN-γ刺激RAW264.7细胞组比较,10μmol·L-1知母皂苷AⅢ作用24h后明显抑制亚硝酸盐含量(P<0.01)。结论:知母皂苷AⅢ能明显抑制黑色素瘤B16和A375细胞生长,并能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和抗炎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Cyclomunine(下称CM)是从马新月孢子菌(Fusarium esquiseti)菌丝体内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环己缩肽化合物(Cyclohexadepsi-peptide)。CM能明显增加人与大鼠巨噬细胞内蛋白质和溶酶体水解酶的量,也增加中性蛋白酶的释放及氨基葡萄糖的摄取。人及大鼠的巨噬细胞预先与CM培育后,吞噬酵母多糖过程中释放过氧化物阴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加。在体外被CM激活的大鼠巨噬细胞能杀灭K12/TR瘤细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也观察到类似现象。此外,CM还能使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趋化性增强,使小鼠血浆碳廓清率增加。上述表明,CM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及攻击异物的能力。CM能激活小鼠腹腔杀伤细胞杀灭YAC淋巴瘤细胞,但抑制脾杀伤细胞对该瘤细胞的杀灭。前者在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146例,在化疗的前1 d开始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L,1日1次,随化疗药同时静脉滴注。同时选取122例单纯化疗的术后患者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reg细胞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组的OT试验稀释度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reg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外用金黄膏抗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金黄膏外用抗感染的机制。方法用琼脂平皿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观察金黄膏及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用比浊法测定金黄膏、青霉素和对照组(凡士林纱条)大鼠伤口分泌物和外周血中溶菌酶含量;用细胞染色方法观察金黄膏提取液、0.1%雷夫诺尔和生理盐水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激活作用及其吞噬鸡红细胞、酵母菌的功能;用金黄膏、青霉素和对照组(凡士林纱条)治疗大鼠伤口,观察治愈天数。结果金黄膏及其提取液均有抑菌作用;金黄膏能提高大鼠伤口分泌物和外周血中溶菌酶含量;金黄膏具有激活巨噬细胞和增强其吞噬功能的作用;金黄膏能缩短伤口治愈天数。结论金黄膏有整体抗感染作用,是外用治疗体表化脓性感染疾病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吗啡对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体外作用.方法:通过测定胸腺细胞的增殖及L929细胞的杀伤率观察存在或不存在纳洛酮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吗啡对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及TNF-α的影响.结果:吗啡(1×10~(-8)×10~(-3) mol L~(-1))及纳洛酮(50 μmolL~(-1))都能抑制由巯基乙酸钠启动的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但纳洛酮不能阻断吗啡的上述抑制作用.对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产生,只有高浓度的吗啡(1 mmol L~(-1))具有抑制作用,也不能被纳洛酮阻断.结论:吗啡能直接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功能,而这种作用不是由腹腔巨噬细胞上阿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咽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由于放射线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 ,因此正常细胞和器官也同样会受到放射线的作用而引起身体各种不同程度的反应。为了使放射治疗能顺利进行及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我科从 1991年~ 1998年间共收治鼻咽癌病人 12 1例 ,现将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科自 1991年~ 1998年间共收治鼻咽癌病人 12 1例 ,其中男 93例 ,女 2 8例 ,最大年龄 78岁 ,最小年龄 8岁 ,均经病理切片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在放射治疗期间 ,由于我们观察细致 ,护理精心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优质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副作用的预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调强适形放疗的53例鼻咽癌患者为观察对象(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27例患者实施早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鼻咽癌患者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皮肤损伤发生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及全身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鼻咽癌患者指标差异较为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调强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实施早期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放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在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骨膦脂质体,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再用Con A诱导小鼠肝脏损伤,利用酶法检测小鼠血浆转氨酶水平、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和H-E法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骨膦脂质体体外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体内注射可以降低Con A诱导小鼠血浆转氨酶升高、下调肝脏组织中TNF-αmRNA表达以及改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论巨噬细胞在Con A诱导的肝脏损伤中是重要效应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聚生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 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2例接受HAS治疗;对照组30例,实验组常规放疗同时每天肌注HASL5 0 0~10 0 0 1U ,直到放疗结束;对照组常规放疗。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及检测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鼻咽肿瘤完全缓解率和颈淋巴结完全缓解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实验组治疗后NK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1) ;实验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CD3、CD4和CD4 /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 <0 . 0 1)。结论 高聚生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对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有好处,并且能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朱正  许欣  王跃建  何洁华  梁英锐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6):647-648,i003
目的探讨对颈部肿块细针吸取作EBER-1检测在诊断鼻咽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ISH)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对27例颈肿块细针吸取涂片细胞和8例细针吸取液进行EB病毒小分子EBER-1和EB病毒DNA检测。结果鼻咽癌转移组23例原位杂交16例阳性(69.5%),非鼻咽癌转移组4例皆阴性。PCR7例鼻咽癌转移者均阳性(100%),1例肺癌转移者阴性。结论应用ISH检测颈部肿块细针吸取涂片细胞中的EB病毒对诊断鼻咽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