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比较目测判断法和EUROLineScan软件分析法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时的差异,为以显色条带灰度强度为基准的扫描软件分析法替代传统目测判断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用目测判断法和EUROlineScan软件分析法对免疫印迹法检测膜条显色带进行结果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在结果判断上的差异;编写EUROlineScan软件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连接的接口,达到检测结果实时传入LIS的目的。结果在148条膜条的1184例自身抗体检测实验中,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率为88.43%(1047/1184),κ=0.669,P=0.02;检测结果不一致主要集中分布于相邻两判断值间;目测判断法重复性为95.86%(1135/1184),而软件分析法的重复性为99.75%(1181/118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结论EUROlineScan软件分析法较目测判断法在操作上更简便和快速,结果更客观、重复率更高,并可读取显色带具体的灰度值,同时具有能与LIS联机的特点,因此EUROlineScan软件分析法是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结果判读更为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EUROPattern全自动免疫核型及滴度判读系统(EPA)判读抗核抗体(ANA)荧光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以HEp-2细胞及猴肝细胞为基质的生物薄片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836例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的血清ANA,并用EPA和人工判读方法平行判读荧光片,比较判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EPA判读ANA荧光片的阴/阳性结果与人工判读方法判读结果的整体符合率为96.29%(K=0.92,P0.05),以人工判读方法的判读结果为标准,EPA判读的敏感性为99.70%,特异性为94.02%,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2个组判读结果呈正相关(r=0.93,P0.05)。单一核型荧光模式的符合率为93.46%,复合核型荧光模式主核型的符合率为91.78%;单一核型荧光模式抗体滴度的符合率为90.95%,复合核型荧光模式主核型抗体滴度的符合率为94.03%。实验结果批间差异小,阴性质控变异系数为0.00%,弱阳性质控变异系数为2.44%,阳性质控变异系数为1.78%。结论 EPA判读ANA荧光片的结果在阴/阳性、荧光模式、抗体滴度方面都与人工判读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EPA判读相较于人工判读有自动、标准、节约人力资源等优势,对提高AID的实验诊断水平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免疫荧光核型与特异性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y profile, ANA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263 例SLE 住院患者的ANA 及ANAs 实验结果。线性免疫印迹法(Line-blot immunoassay, LIA)检 测ANAs,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IF)检测ANA,荧光显微镜下核对ANA 免疫荧光滴度和特 异性荧光核型。对荧光核型与特异性抗体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 263 例SLE 患者血清IIF-ANA 检测阳性率为 94.29 %,LIA-ANAs 检测阳性率为89.73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73,P> 0.05);IIF-ANA 和LIA-ANAs 检 测结果的总体一致率为89.35 %,二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63,P < 0.05),检测一致性 较差(Kappa = 0.281,P< 0.05);② IIF-ANA 阳性病例中,随着ANA 滴度增加,LIA-ANAs 阳性率逐渐增高,不同 ANA 滴度组LIA-ANAs 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P < 0.05);③ IIF-ANA 阳性患者免疫荧光核型以核颗 粒型(68.54%)和核均质型(32.26 %)为主;核颗粒型多为ds-DNA 和RNP 抗体为主,核均质型多为ds-DNA 和核小 体抗体为主。结论 不同荧光核型ANA 与ANAs 抗体间具有一定相关性,IIF-ANA 筛查与 LIA-ANAs 特异性抗体确认 实验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SLE 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核膜抗体(ANEA)在临床连续送检抗核抗体(ANA)标本中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连续送检的107937例ANA检测标本,对荧光模型判读为ANEA阳性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另选取50例ANEA阴性但ANA阳性的患者和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分析ANEA阳性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结果 107937例ANA常规检测标本中ANA阳性27467例,ANA总体阳性率为25.45%;荧光模型判读为ANEA 220例,占ANA阳性标本的0.80%.ANEA阳性患者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141例,其中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最为常见,为30例(21.28%);诊断为非AID患者79例,占ANEA阳性患者的35.91%.AID患者荧光滴度以中、高滴度(1:320、1:1000)为主(66.67%),非A ID患者荧光滴度以低滴度(1:100)为主(81.01%).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ANEA阳性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EA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主要以AID为主,特别是PBC最为常见.中、高滴度的ANEA阳性患者同时出现GGT、ALP水平异常升高,要注意临床随诊,警惕AID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检测抗核抗体(ANA)中的前带效应对ANA荧光滴度的影响。方法将880例血清样本以1∶100稀释进行手工检测,筛选ANA荧光滴度≥1∶1 000的样本分别以1∶100、1∶1 000、1∶10 000稀释检测,统计有前带效应(1∶1 000稀释比1∶100稀释荧光亮)的样本数;将前带效应的样本采用欧蒙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和EUROPattern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检测ANA(1∶100稀释),与手工法检测ANA(1∶100稀释)进行比较,检测前带效应样本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分析其荧光模型、荧光滴度及阳性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特点。结果有明显前带效应的样本数为34例,占总样本数的3.86%,占高滴度(≥1∶1 000)ANA样本数的29.57%。通过手工法检测或通过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检测均发现前带效应,其荧光模型及荧光滴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EUROPattern只能选取图片中间区域判读。在有前带效应的血清样本中,以荧光滴度≥1∶10 000最常见(74.42%)。在荧光模型方面,以斑点型最为多见(46.51%)。在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方面,以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最多见(62.79%),其次为抗双链DNA抗体(51.16%)和抗SSA抗体(51.16%)。结论 IIFA检测高滴度ANA样本在低稀释度时容易产生前带效应,从而导致错误的ANA荧光滴度判断,临床检验实验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实验室抗核抗体(ANA)与抗核抗体谱(ANAs)15项联合检测的结果,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患者ANA和ANAs,判断其ANA滴度、荧光模型和ANAs结果,并对ANA和ANAs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71例ANA阳性患者标本中,颗粒型161例,均质型110例,胞质型96例、核仁型37例、着丝点型28例,其他型合计39例;滴度为1∶100者196例,占41.61%(196/471),其中ANAs阳性53例,占27.04%(53/196);滴度为1∶320者123例,占26.11%(123/471),其中ANAs阳性67例,占54.47%(67/123);滴度为1∶1 000者152例,占32.27%(152/471),其中ANAs阳性132例,占86.84%(132/152);2 042例ANA阴性标本中45例ANAs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2%(45/2042);高滴度ANA患者血清中ANAs的阳性率高于低滴度(χ2=123.132,P0.05)。结论不同滴度的ANA与ANAs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以ANA进行过筛,阳性再做ANAs会漏检部分患者,建议IIF和IBT联合应用,防止风湿病的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颜色量子点(QDs)标记链霉亲合素(SA)-生物素系统在抗核抗体(ANA)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IFA)检测中的效果,评价其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Hep-2细胞为抗原片,分别以QD655-SA、QD605-SA、QD565-SA结合生物素化羊抗人Ig G(生物素化二抗),用IIFA检测临床样本血清ANA,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二抗(FITC-二抗)为对照。比较和评价3种QDs-SA的应用效果。结果对114例患者血清研究发现,QD655-SA、QD605-SA、QD565-SA结合生物素二抗检测可见与FITC-二抗检测ANA结果相同或类似的荧光模式,阳性结果符合率均为100%,平均抗体滴度均高于FITC-二抗标记检测结果(P0.01)。尤其对核仁型、核均质型与核点型ANA荧光模式检测效果优于FITC-二抗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D655-SA、QD605-SA、QD565-SA与FITC-二抗标记ANA定性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滴度均呈高度正相关(P均0.01)。结论 QDs-SA用于IIFA法检测ANA总体结果稳定、灵敏、可行,可获得较FITC-二抗检测更加敏感和稳定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LN 122例)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欧蒙印迹法测定抗双链DNA抗体.结果 406例SLE患者,ANA阳性率平均为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A阳性者核型,LN组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占84.35%,不伴肾炎组占72.12%(P<0.05).ANA滴度:LN组较不伴肾炎组,低滴度结果低,而高滴度结果高(P<0.05).ANA阳性者检测抗双链DNA抗体,其阳性率为:LN组65.22%;不伴肾炎组51.67%(P<0.05).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低滴度结果LN组64.00%,不伴肾炎组81.30%;高滴度结果LN组36.00%,不伴肾炎组18.70%(P<0.05).两组抗双链DNA抗体高滴度时,其相应的ANA滴度:LN组高滴度结果占绝大多数,不伴肾炎组结果分布较均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ANA及抗双链DNA抗体,并综合分析判断,对提高LN的诊断率及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琳芸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217-1218,1220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 801例ANA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 (1)ANA阳性604例,总阳性率为33.5%,其中82.5%为女性患者.6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患者阳性率均高于男性(P<0.05),而以36~45岁组阳性率最高.(2)ANA荧光模型以细胞核型荧光(67.4%)最常见,以核颗粒型(43.7%)为主.(3)ANA阳性患者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为47.8%.混合型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最高(57.8%),细胞浆型(12.7%)最低(P<0.01).抗核点型、抗核膜型、抗着丝点型及抗中心粒抗体阳性患者均未检出特异性抗体.(4)ANA阳性者66.2%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显著高于ANA阴性者(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ANA组73.6%诊断为AID,其次为细胞核型ANA组(70.2%),最低为细胞浆型ANA组(36.9%),后者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ANA阳性率最高.SLE、类风湿关节炎(RA)、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系统性硬皮病(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重叠组织病患者ANA阳性率与非AID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直性脊柱炎(AS)、成人斯蒂尔病(STILL)患者与非AI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RA、MCTD患者ANA模型均以核颗粒型为主.滴度达1∶3 200者89.1%诊断为AID,其次为滴度达1∶1 000者(72.2%)与滴度达1∶320者(44.7%),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ANA阳性率存在差异;ANA存在多种荧光模型,不同荧光模型ANA阳性患者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存在差异,部分ANA阳性患者不能检测出特异性抗体;高滴度ANA对于AID诊断有重要意义,但ANA荧光模型对不同AID疾病的诊断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功能损伤时引起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升高对抗核抗体(anti-nuelear antibodies,ANA)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干扰,从而造成ANA(1∶40)低滴度结果出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157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为1∶40低滴度的病例,按新华医院分诊制度分12岁以上成人组125例,12岁及12岁以下儿童组32例,分析其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主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主,同时分别收集成人66例,儿童42例ANA阴性的样本作为对照.结果 成人组125例ANA结果为1∶40低滴度的样本中,ALT阳性率为28.0%;AST阳性率35.2%;ALP阳性率26.4%;GGT阳性率33.6%,与ANA阴性对照组统计,P均<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组32例,ALT阳性率为31.3%;AST阳性率43.8%;ALP阳性率90.6%;GGT阳性率25.0%,与ANA阴性对照组统计,除ALP组外,其它三组均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功能损伤时引起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异常升高,均对ANA检测结果存在干扰,会产生低滴度的结果.儿童因正常生长发育而引起的ALP升高,对ANA检测结果无干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特征、相关性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与6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出现的ANA、ASMA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结果 IH患者血清中ANA,ASMA阳性率(分别为90.6%和72.2%)均高于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6.7%和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H患者ANA以高滴度为主,抗体滴度常在1:160以上,丙型肝炎患者在1:80以下,以低滴度抗体为主;ANA均质型在两组疾病患者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SMA肌动蛋白型在两组疾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5.6%和16.7%(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NA-H与ASMA-AA联合检测两组比较,P0.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IH和丙型肝炎患者联合检测ANA与AS-MA,对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是否存在更高的血栓或病理妊娠风险。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该院检验科常规检测ANA谱的新鲜血清标本125例,其中ANA阳性患者(ANA阳性组)标本80例,ANA阴性患者(ANA阴性组)标本45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进行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定量检测,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ANA阳性组女性占比81.3%,ANA阴性组女性占比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多发性肌炎硬皮病(PM-Scl)抗体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抗体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阳性组ANA核型、滴度与抗β2GP-1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NA核型、滴度与抗β2GP-1抗体水平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 ANA阳性患者与ANA阴性患者相比更容易伴随抗β2GP-1抗体阳性,但是ANA核型、滴度与抗β2GP-1抗体水平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推断ANA阳性患者存在潜在更高的血栓或不良妊娠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不同粒径量子点(QDs)标记抗体在抗核抗体(ANA)检测中的成像效果,评价其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Hep-2细胞为抗原片,分别以QD655和QD605标记第二抗体(二抗),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IFA)检测114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ANA,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二抗为对照。单特异性ANA用免疫印迹法(IBT)确认。比较和评价各法应用效果。结果经对114例患者血清研究发现,两种QD标记二抗均可见与FITC标记二抗检测ANA结果相同或类似的荧光模式,但ANA滴度略显不同,对核颗粒型与胞浆颗粒型ANA测定灵敏度以QD655为最高,QD605次之,FITC标记二抗相对较弱。而对核均质型、核仁型与核着丝点型ANA测定灵敏度高低依次为FITC、QD655和QD605标记二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QD与FITC标记物检测ANA滴度结果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4、0.832(P均<0.01)。两种QD标记二抗对核颗粒型、胞浆颗粒型荧光模式与FITC标记二抗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均为100%;而核均质型与核仁型检测,阳性结果符合率为80.6%~84.4%。30例用FITC标记二抗检测ANA阴性血清中,两种QD标记二抗检测均见1例ANA阳性。两种QD与FITC标记物检测ANA总符合率均超过90.0%,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结论 QD655和QD605标记二抗用于ANA检测总体结果稳定、灵敏、可行;QDs粒径越大其标记二抗测定ANA灵敏度越高,但对某些低滴度免疫荧光核型(包括核均质型、核仁型与核着丝点型)ANA有漏检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 342名体检者血清标本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壁细胞抗体(PC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ANA谱。男性与女性组抗体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趋势检验采用Gamma法。综合考虑自身抗体检测结果,IIF检测滴度≥1∶320且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将体检人群中可疑为自身免疫病者召回就诊。结果 2 342名体检者中,ANA、SMA、PCA和AMA的阳性率分别为24.77%、0.30%、2.65%、1.11%,1∶320的低滴度分别占79.69%、71.43%、51.61%、73.08%。ANA谱的阳性率为6.92%。ANA(χ~2=21.367,P0.05)、AMA(χ~2=4.528,P=0.033)、ANA谱(χ~2=17.647,P0.05)女性的阳性率高于男性,而SMA、PCA阳性率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PCA、AMA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而SMA、ANA谱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召回26例就诊人群,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结缔组织病各1例。结论体检人群中自身抗体有较高的阳性率,但是滴度较低,因此应重视体检人群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发挥自身抗体检测在疾病诊疗中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312例抗核抗体与抗细胞核细胞浆抗体谱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分析抗核抗体(ANA)与抗细胞核细胞浆抗体谱(ANA谱)在本实验室的应用状况,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A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谱用欧蒙印迹法检测.结果 312例临床标本中,ANA阳性数为123例,阳性率为39.9%(123/312),核型种类主要为核细颗粒型、均质型和核仁型等,滴度各有不同.312例标本同时做ANA谱检测,阳性数为88例,阳性率为25%(88/312).阳性抗体出现次数较多的是抗SSA、Ro52、SSB、CENPB(着丝点B蛋白)和Histone(组蛋白)等,基本上与荧光法测定ANA核型的结果相符.只是当ANA为低滴度(起始滴度1:100)时,ANA谱为阴性结果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ANA,再用ANA谱作确认分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ANA靶抗原的类型,ANA谱可检测15种针对细胞核和细胞浆的抗体,同传统的抗ENA抗体六项相比,扩大了检测范围,增强了对ANA的分型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无线传输技术超声工作站的搭建,初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由医师A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与诊断,声像图通过搭建的影像无线传输技术超声工作站进行实时采集制成视频,视频由医师B和C进行脱机判读,诊断结果与医师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医师A与B诊断符合率为96.0%(97/101),医师A与C诊断符合率为93.1%(94/101);医师A、B与C间诊断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930,P=0.140)。在局灶性异常病例中,医师B与C的诊断结果几乎完全吻合,Kappa值约0.960 (P0.001),在弥漫性异常病例中,两位医师的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约0.865 (P0.001)。结论影像无线传输技术超声工作站对超声声像图实时采集形成的视频可以清晰地显示和被准确地判读,视频内容的规范化有助于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具有经济实用、便于携带及易于推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与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s)的相关性。方法 2 500例疑似或已确诊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其中826例同时应用条带免疫分析法行ANAs分析。结果 ANA阳性1 300例,同时行ANAs的826例患者中ANA(+)/ANAs(+)182例(22.03%),ANA(-)/ANAs(-)529例(64.04%),ANA(+)/ANAs(-)111例(13.43%),ANA(-)/ANAs(+)4例(0.50%);ANA阳性者中以颗粒型(62.2%)、胞质颗粒型(13.3%)、均质型(9.7%)、核仁型(8.9%)多见,颗粒型多见SSA/Ro52抗体,均质型多见dsDNA抗体,胞质颗粒型多见AMA-M2;ANAs的阳性率随ANA滴度增大而升高;当滴度为1∶800以上时,>20~40岁组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结论 ANA-间接免疫荧光法是良好的筛查实验,ANA核型、滴度与ANAs相结合对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邹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17-1218,12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ANA)特征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乙肝(CHB)、乙肝后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共3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NA。结果 (1)376例患者中ANA阳性99例(26.3%),其中CHB组58例,占21.0%(58/276),LC组20例,占38.5%(20/52),HCC组21例,占43.7%(21/48);健康对照组ANA阳性2例,占3.0%(2/66)。3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C、HCC与CH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组与H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B、LC和HCC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分别为72.4%(42/58)、65.0%(13/20)和71.4%(15/21)。(3)ANA滴度1/100和大于或等于1/320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HBV-DNA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出现的自身抗体以ANA为主,HCC组阳性率最高。70.7%的HBV感染者ANA为低滴度阳性,对其滴度的高低与肝细胞损伤及HBV-DNA复制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临床标本抗核抗体102 651例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在临床就诊患者中的阳性分布趋势及在自身免疫病(AI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02 651份来自2004年至2008年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患者血清标本中的ANA(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41岁).选取符合AID诊断的患者3 064例,其中:SLE 1 757例、干燥综合征(SS)250例、类风湿关节炎(RA)518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150例、系统件硬化症(SSc)17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0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4例及强直性脊柱炎(AS)66例.疾病对照组 560例,其中:炎症性疾病452例和肿瘤108例.分析ANA在不同性别、年龄(≤20岁组、21~49岁组、≥50岁组)和AID患者中的阳性率、滴度以及荧光模式的分布.结果 在102 651份检测标本中,ANA阳性率为49%,其中男性为26%,女性为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652.84,P<0.01).不同年龄组间ANA阳性患者的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0岁组46%、21~49岁组50%、≥50岁组47%,χ~2:108.68,P<0.01).ANA 阳生患者荧光模式分析表明,单一荧光模式以斑点型(34%)和均质型(16%)为主,混合荧光模式以斑点/均质型为主(16%).而AID组中的SLE、SS、RA、PM/DM患者单一荧光模式以斑点型为主(分别为32%、40%、28%、31%),PBC患者以核膜型、着丝点型为主(分别为36%、14%).AID患者的ANA阳性率为82%,与疾病对照组(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14.15,P<0.01).其中SLE的阳性率最高为94%.AID患者滴度以≥1:160为主,疾病对照组患者以1:80滴度为主.结论 临床就诊患者中ANA的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存在差异;不同AID患者中的ANA阳性率和滴度均存在差异,临床检验工作中应重视ANA滴度在AI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另外,ANA阳性患者的荧光模式旱现多样性,特别是某些特殊荧光模式对AID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仅根据荧光模式来判断AID则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3项自身免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的表达情况及抗体滴度差异,探讨联合检测自身免疫抗体对AIH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3例AIH患者,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75例健康体检者分3组进行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测定,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测定,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IH组患者ANA,ASMA和SLA/LP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两组非AIH患者(P<0.05),阳性率分别为ANA(64.4%),ASMA(58.9%)和SLA/LP(27.4%);AIH组患者高滴度(≥1∶320)ANA检出率显著高于两组非AIH患者(P<0.05);3项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诊断AI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2%和97.3%.结论:联合检测3项自身免疫抗体及分析ANA抗体滴度,对AIH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