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抗凝剂、离心力及离心时间对葡聚糖-泛影葡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的影响,优化实验方案。方法取肝素、EDTA及2种抗凝剂混合后的3种不同抗凝血,采用Ficoll法进行分离,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类和计数,计算回收率和纯度;同时对EDTA抗凝血进行不同离心力及离心时间的处理,优化分离效果。结果 EDTA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51.32±50.21)%,纯度为(45.38±22.14)%;肝素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24.52±19.10)%,纯度为(78.46±11.91)%;EDTA+肝素组获得PBMC回收率为(56.32±24.30)%,纯度为(80.27±12.4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BMC回收率方面,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TA组回收率较高,而肝素+EDTA组与EDTA组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纯度方面,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PBMC纯度较高,而肝素+EDTA组与肝素组比较,纯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存活率方面,肝素+EDTA组与肝素组、EDTA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EDTA抗凝血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表明,在离心力为600×g(1 800r/min),离心时间为25min时分离效果最佳。结论肝素+EDTA组回收率、纯度与单种抗凝剂实验组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混合两种抗凝全血进行细胞分离。EDTA抗凝血在离心力为600g(1 800r/min)、离心时间为25min时,分离单个核细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不同分离方法对分离效果、贴壁能力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肝素抗凝血,分别用羟乙基淀粉(hydrixyethylstarch,HES)自然沉降法、HES离心沉淀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三种方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直接进行贴壁计数及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培养。结果 HES自然沉降法、HES离心沉淀法、Ficou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PBMC回收率分别为86.4%、86.0%、85.1%。结论 羟乙基淀粉离心沉淀法可有效地分离PBMC。  相似文献   

3.
背景: 羟乙基淀粉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可以提高单个核细胞的浓缩效率,但对血小板残留量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 明确羟乙基淀粉两种分离方法浓缩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效率和残留血小板的量.方法: 骨髓来自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成体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疾病分离骨髓的检测标本.采用羟乙基淀粉自然沉降和羟乙基淀粉沉降后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细胞.观察两种方法分离骨髓细胞后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血小板数.结果与结论: 羟乙基淀粉两步法分离骨髓后有核细胞悬液中单个核细胞均值为89%,一步法为45%.两步法浓缩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高于一步法(P<0.05);残留血小板数(中位数:73.00)低于一步法(中位数:367.50)(P<0.05).结果表明,羟乙基淀粉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法分离骨髓细胞中单个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效果优于一步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克隆抗体SPA红细胞花环法(McAb-A-E法)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时,淋巴细胞分离液对阳性花环细胞计数结果以及非T淋巴细胞阳性花环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淋巴细胞分离液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和不加任何物质的抗凝血用自然沉降法分离的混合细胞,用10倍量稀释液洗涤1次.两种细胞用McAb-A-E直接法...  相似文献   

5.
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最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如何获得较为纯化、高活性的干细胞,目前未见深入研究报告,也未见一个标准化操作流程方案。目的:探讨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最佳分离条件。方法:观察羟乙基淀粉在20,30,40,50,60,70min不同时间沉淀脐血中红细胞的效果;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别在800,700,600,500,400g/min,离心30,25,20min的条件下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结果与结论:6%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60min效果最好;使用密度为(1.0770±0.0001)g/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在4℃条件下以700g/min离心力,离心30min,洗涤3次,这样获得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效果最好,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少,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比较高。提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淀和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步法,在最佳时间条件下可提高脐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不同洗涤方法对HBVDNA检测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常规密度梯度法分离1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后,分别采用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后者即在常规洗涤法的基础上第2、4次洗涤前不重悬细胞,直接加入洗液后离心),计算细胞收获得率和细胞存活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3、5次洗液样本和细胞样本的HBVDNA,重复实验3次。结果:常规法第1、3、5次洗液样本HBVDNA均阳性,改良法洗涤5次后洗液样本HBVDNA均阴性;改良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和98%,常规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1%和83%;不论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收获的PBMC均可检出HBVDNA。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改良洗涤法优于常规洗涤法,适用于PBMC中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  相似文献   

7.
背景:如何获得较为纯化、高活性的干细胞,目前未见深入研究报告,也未见一个标准化操作流程方案。目的:探讨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最佳分离条件。方法:观察羟乙基淀粉在20,30,40,50,60,70min不同时间沉淀脐血中红细胞的效果;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别在800,700,600,500,400g/min,离心30,25,20min的条件下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结果与结论:6%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60min效果最好;使用密度为(1.0770±0.0001)g/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在4℃条件下以700g/min离心力,离心30min,洗涤3次,这样获得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效果最好,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少,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比较高。提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淀和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步法,在最佳时间条件下可提高脐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淋巴细胞分离管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提取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实验组使用淋巴细胞分离管法进行分离,对照组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进行分离,之后将两组方法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成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细胞,比较用两种方法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及其在之后的诱导、培养过程中的细胞数量、活率等指标是否有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活率及密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此后的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的数量、活率以及免疫表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淋巴细胞分离管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不影响细胞的得率以及随后的诱导、培养,并且能够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浓度,观察和分析红细胞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为临床在分离PBMC进行自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应用过程中取舍红细胞数量多少为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健康成年人PBMC,采用人工方法加入不同数量的红细胞,模拟在制备PBMC过程中残余的红细胞数量,然后根据红细胞数量与PBMC中细胞数量之比的不同组成3个不同的实验组(RBC/PBMc=2:1、10:1、50:13组),同时附设单独PBMC为对照组。利用CD3McAb分别对以上4组细胞进行激活,然后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随着红细胞加入数量的增加,细胞培养液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加入的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RBC/PBMC≤50:1时,红细胞在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在淋巴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及普通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细胞形态、体外扩增速度、细胞表型及其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方法取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各3例,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在淋巴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及普通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体外诱导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形态、扩增速度、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结果在不同培养基中健康人外周血CIK细胞的扩增速度、流式细胞学检测的CD3+CD8+和CD3+CD56+细胞百分比以及对K562和HL-6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来源的PBMC在不同的培养基中经过诱导获得的CIK细胞在增殖速度、流式细胞学分析结果及杀伤活性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肿瘤患者的PBMC经诱导培养获得的CIK细胞可有显著差别,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9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RT-PCR)检测PB-MC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23和TGF-β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含量;同时以34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做对照。分离AD患者PBMC体外培养,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微环境,观察其对Th17细胞数量及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的影响。结果 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CD4+IL17+T细胞/CD4+T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PBMC中IL-1β、IL-6、IL-17和IL-23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PBMC中TGF-βmRNA表达水平及其血清中含量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PBMC在不同细胞因子微环境中培养,IL-1β+IL-23+IL-6处理组Th17细胞比例及RORγtmRNA表达最高,TGF-β处理组表达最低,与其余处理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β+IL-6、IL-1β+IL-23、IL-6+IL-23处理组Th17细胞比例及RORγtmRNA表达水平低于IL-1β+IL-23+IL-6处理组,高于TGF-β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β+IL-6、IL-1β+IL-23、IL-6+IL-23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相应促分化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IL-1β+IL-23+IL-6对Th17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分化作用,Th17细胞在AD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全血标本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γ-干扰素(IFN-γ)的检测率,为今后检测外周血中IL-17的相关试验中有没有必要分离PBMC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收集中性粒细胞(PMN)和自体血浆。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中IL-17和IFN-γ。结果 PBMC+PMN组、PBMC+血浆组、PBMC+PMN+血浆组和全血组中CD3+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30%,0.26%,0.55%,1.25%)与PBMC组(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γδ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18%,1.20%,3.87%,7.28%)与PBMC组(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CD8+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29%,0.24%,0.42%,2.63%)与PBMC组(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CD8-T细胞中分泌IL-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52%、0.48%、0.91%、0.93%)与PBMC组(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中IL-17浓度(109.90±38.68)pg/mL也明显高于PBMC中IL-17浓度(37.06±6.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分离出的PBMC相比,全血标本更有利于提高IL-17和IFN-γ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s B e antigen,HBeAg)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20例健康者外周抗凝血淋巴细胞,将贴壁细胞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至第7天,将树突状细胞分为HBcAg组、HBeAg组和树突状细胞对照组,分别加入HBcAg、HBeAg对树突状细胞刺激培养至第10天,检测刺激培养后细胞表型与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淋巴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 HBcAg组、HBeAg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6,HLA-ABC)水平和分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2p70水平、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组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分子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12p70及体外诱导淋巴细胞毒活性与HBeA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cAg和HBeAg可增加人树突状细胞表达成熟活化的分子、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及淋巴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在用促有丝分裂剂刺激淋巴细胞转化的过程中,葡萄糖的消耗增加.作者利用此原理来进行淋巴细胞转化的定量测定,并与通常采用的形态学计数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相比较.1.淋巴细胞分离在无菌条件下,用25U/ml的肝素抗凝血以422×g离心30分钟,取出富有血小板的血浆层,弃去红细胞和粒细胞,以1,173×g离心10分钟,除去血小板,将血浆层转入含放射性羰基铁(1mg/ml)的锥形瓶内,放置37℃保温30分钟,用盐水将上述处理过的血浆作1∶2稀释后放入聚蔗糖—泛影葡胺分离液中分离,在422×g离心30分钟,把界面处的淋巴细胞吸出来,用含10?型人血清的Eagle氏基础培养基4-(2-羟乙基)-1-对二氮巳环乙烷磺酸(4-2-(hydroxyethyl)-1-pipera-  相似文献   

15.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优化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所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标准,且培养效率较低.目的:拟对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5/2008-04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5份脐带血标本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顺产或剖宫产胎儿.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分别从脐带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细胞接种后,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L-DMEM和MesencultTM不同培养基,在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20%)、不同细胞接种密度(5×106,1×107,5×107,1×108)下进行细胞培养.细胞传至第3代诱导成骨,行Von Kossa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基、胎牛血清浓度、种植密度分离培养细胞的效果,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及成骨情况.结果:与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比较,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P<0.01),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细胞原代培养时间显著短于另2种方法(P<0.01).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TM培养基,T25培养瓶中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培养效率高于其余各种条件组合(P<0.01).贴壁细胞表达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90及CD133,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矿化结节.结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可以获得较多数量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 TM培养基、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可以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分析淋巴瘤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EBV-DNA的阳性率及病毒载量.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6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3例)血浆和PBMC EBV-DNA进行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两种样本的EB病毒阳性率及EBV载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浆EBV-DNA阳性率(26.8%)与PBMCEBV-DNA阳性率(32.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阳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与PBMC的EBV栽量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浆EBV-DNA定量可以代替PBMC EBV-DNA定量作为监测EBV阳性淋巴瘤疗效的一个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7.
PT和APTT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凝血标本全血放置以及离心后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 的影响.方法 取 PT和APTT正常值标本180例(PT在10.5~14.0 s之间,APTT在22.0~36.0 s之间),异常值(高值)标本120例(PT>14.0s,APTT>36.0s),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仅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2,4,6,8,12,24 h时PT,APlvr的结果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处理.结果 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葙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最好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h内完成测定;如果不离心室温放置,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方法:从外周血分离PBMC,加入细胞因子诱导DC,流式细胞仪测定CD86和HLA-DR,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HLA—DR和CD86在PBMC中几乎无表达,经GM-CSF和IL-4诱导后低表达;加入TNF-α后高表达。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C,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加入TNF-α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19.
朱晴晖  陆青  刘德琮 《检验医学》2002,17(6):342-345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富集CD4+细胞的方法,藉以提高免疫细胞化学法计数Th1/Th2细胞的准确性.方法取21份健康人外周抗凝血,无菌条件下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CD4 McAb包被24孔细胞培养板,加入PBMC,温育后吸弃未结合细胞,继而吸打使结合于板上的细胞脱落,收集细胞(阳性选择);用CD8McAb、CD16 McAb、WuB McAb包被24孔细胞培养板,加入PBMC,温育后吸取未结合细胞(阴性选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富集前及用两种选择方法富集所得细胞中CD4+细胞,计算百分率、活细胞率和CD4+细胞回收率.结果富集前21份样品的PBMC中CD4+细胞百分率43.7%±3.1%,经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CD4+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0.9%±2.8%和76.2%±2.5%,经卡方检验,x2>x2 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阳性选择富集的CD4+细胞纯度显著高于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CD4+细胞回收率分别为64.3%±4.9%和69.7%±5.2%,经卡方检验x2>x2 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阴性选择法的细胞回收率明显高于阳性选择法.富集后活细胞率保持在95%以上.结论所建立的固相单抗方法可有效富集CD4+细胞并保持很高的活细胞率,其中阳性选择是首选方法;CD4+细胞富集是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PBMC作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准确计数Th1/Th2的必要预处理步骤.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HA、PMA、IL-2对PBMC和全血不同培养体系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增殖的影响,为不同的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培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收集健康受试者(n=6)静脉血肝素钠抗凝样本(10 ml/样本),每个样本取300μl全血并直接裂解红细胞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400μl全血接种淋巴细胞自体血浆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 h;2 ml全血分离PBMC,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 h。培养物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分离的PBMC经PHA刺激后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4-CD8-CD3+淋巴母细胞;PMA刺激后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 0.01, P0.05);IL-2刺激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全血自体血浆经PHA刺激后转化为CD4+CD3+T淋巴母细胞和CD8+CD3+T淋巴母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未见表达;PMA刺激后转化为CD8+CD3+T淋巴母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B/NK细胞用表面标志物无法区分;IL-2刺激后NK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PMA刺激增殖作用最快,IL-2对淋巴细胞亚群增殖前后比例影响最小,PHA刺激淋巴细胞分裂代数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