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观测椎动脉管腔结构、血管走行、血流信号等变化。其中152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236例患者椎动脉发育异常,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者为114例,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7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合并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47例。其中152例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MRA或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快捷的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且无创、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400例临床可疑或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接受椎动脉MSCT检查,对椎动脉CT原始图像进行重组。[结果]MSCT检出椎动脉起源异常17例(4.3%),其中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5例(9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5例合并左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合并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1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1例,合并右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发育不良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结论]MSCT是无创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亚型,是由于颈椎肥大增生,增生的骨质突入椎动脉管,压迫椎动脉或使椎动脉官腔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本文对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期间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71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用TCD检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常伴有椎动脉系狭窄,供血不足的体征和临床表现。如头昏、头晕、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欲吐,甚至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体位时诱发或加重,临床诊断不难。笔者自2002年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和椎动脉超声与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4):268-26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多与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斑块脱落或因斑块发生溃疡时,附壁血栓碎屑形成微栓塞,或颈、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时,因快速转头、颈部伸屈,造成颈动脉、椎动脉受压或痉挛,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我们对1997年7月~2001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TIA患者分别做颈、椎动脉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早期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十分困难,最确切的方法是血管造影。椎动脉夹层分离总的预后较好,但颅外椎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能导致脑干或脊髓梗塞。1 病人和结果 从1993年元月到1997年11月间,在我院所收  相似文献   

8.
陈莹 《中国当代医学》2006,5(14):114-115
颈性眩晕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所产生的眩晕,常见的原因有颈椎病、颈或周围纤维带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畸形、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我科在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共收治椎动脉颈椎病57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并对该类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造影既往多采用直接穿刺法、间接穿刺法、导管法。1969年日本长岛亲男氏报告经皮穿刺肱动脉逆行椎动脉造影,1972年Westcott氏报告经腋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后使得椎动脉造影有很大改进,但部分病例显影不良或缺乏高压注射器而不能造影。近年来由于经皮穿刺插管技术的进展,应用选择性经皮穿刺椎动脉造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科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内科常见病之一。以阵发性眩晕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VB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眩晕,病人大多数呈天旋地转感,一部分为倾斜感,可伴耳鸣、胸闷、恶心、呕吐。现将2003年2月-2007年6月在我科诊治的85例病人的疗效作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l)对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对随机收集我院2007-2010年检出的102例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DFl)对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资料。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倾倒等脑干缺血症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为掌握不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现就2004年以来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本病的研究。其中中医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下面就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况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1.1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供血不足的原因有2点[3]:①是先天性横突椎动脉孔骨性狭窄或椎动脉本身发育细小;③是钩锥关节(Luschka)增生之椎后骨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所致。当Luschka关节前外侧增生,即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等症状,是CSA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伴有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31例,椎动脉狭窄组34例,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25例,分析各组中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颈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梗死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占41.92%,椎动脉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50%,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均狭窄患者易发生多发性脑梗死,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发生多发性脑梗死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针灸门诊常见病之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症状是眩晕、甚则猝倒、头痛、视觉障碍、耳鸣、眼球震颤、上肢麻木或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等.笔者在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用八珍汤加针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动脉造影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动脉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进行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 89例患者中椎动脉TCD异常74例(83.15%),MRA异常47例(52.81%),椎动脉B超异常46例(51.69%),BAEP异常40例(44.94%).椎动脉TCD可清晰地反映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间接地反映血管狭窄,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TCD异常率与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有关,MRA的异常率与患者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 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 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诊断椎动脉狭窄或变异.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是指由于动脉硬化或大动脉炎使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SA)近端部分狭窄或闭塞,发生患侧椎动脉压力下降,血液反流,使对侧椎动脉供应脑部的血液部分被盗取,经患侧椎动脉逆流入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脑干与枕叶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缺血的症状。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000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筛选出SSS40例,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 ,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 ,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 (交感神经、窦椎神经等 )学说三种解释。赵定麟 [1]认为 ,脊椎退变失稳、骨赘形成、椎间隙改变及髓核脱出等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壁上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李春生[2 ] 分析亦认为 ,颈椎退行性改变可刺激交感干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