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 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陆敏  魏凤芹  肖峰  彭军 《中国康复》2012,27(6):411-4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日常生活活动(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自行锻炼,实验组则增加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45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UE)和Brunnstrom分期量表评定上肢功能,另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其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5.19±5.62)分和(71.55±6.6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肢Brunnstrom分期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期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其疗效亦优于单纯的常规作业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祖虹  刘琦 《中国康复》2013,28(5):361-36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L)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 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组(简称“mGM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运动康复训练,30min/次,2次/d,5d/周,共4周;mGMI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另外进行4周的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训练,30min/次,1次/d,5d/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和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RAT)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mGMI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2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Z1.153,P0.05)。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显著增加(Z5.645,P0.001),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Z2.275,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770,P0.001)。结论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d,持续12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MBI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54.66±18.61)分]、8周[(65.54±15.78)分]、12周[(74.96±15.61)分]后的MBI评分显著较高(P<0.05)。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腕关节MAS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提高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动觉运动想象和视觉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动觉想象组(14例)、视觉想象组(15例)及对照组(16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动觉想象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每次30min,持续4周的动觉运动想象训练,视觉想象组则接受相同时间的视觉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间的放松训练/病情教育。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干预前各组患者FMA-UE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觉想象组、视觉想象组干预前、后其FMA-UE差值及MBI差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动觉想象组及视觉想象组其干预前、后FMA-UE和MBI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动觉运动想象和视觉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了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共治疗4周,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完成ReoGo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难度得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法、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和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oGo得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ReoGo得分、MBI评分和Brunnstrom上肢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手和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不同时间点(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A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前给予患侧大脑半球M1区20 min的tDCS治疗,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B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tDCS治疗,tDCS治疗部位和参数同A组;C组患者则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安慰性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分别为(40.57±7.66)分、(4.33±0.76)级和(66.67±9.72)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任务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期[分别为(4.19±0.73)和(3.29±0.70)分]、FMA-UE评分[分别为(51.10±8.05)和(37.14±7.69)分]、MBI评分[分别为(63.10±5.87)和(49.76±7.32)分]以及STEF评分[分别为(66.62±7.17)和(54.90±9.40)分]较组内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郑婵娟  夏文广  段璨  李正良  张璇  王娟  张伟 《中国康复》2019,34(12):623-626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a-tDCS,对照组给予a-tDCS假刺激,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MFT评定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Brunnstrom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WMF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1,0.05);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均更显著(P<0.01,0.05);观察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电极片放置处皮肤瘙痒1例、睡眠障碍1例;对照组头晕1例。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且无需处理短时间自行缓解。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 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在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4周时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而动作观察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2组患者的FMA-UE、ARAT和MBI评分同时间点的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理论的2种临床治疗方法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