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鲍亮  鲁盈 《光明中医》2009,24(6):1024-1025
周锦老师受清代名医叶天士“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治疗思想的启示,运用络病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各期,疗效明显。此外,将络病理论和瘢瘕理论相结合,提出肾络瘢瘕理论,为活血消瘢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卓鹏伟  吴鸿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171,1204
本文从《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癥瘕病案入手,总结出叶天士对癥瘕病的认识及辨论治规律:癥瘕属气聚,为血结,是从无形至有形的发展过程,病属肝胃奇经;首次提出癥瘕属"络病",并创络病治法;治宗仲景、丹溪诸家,主张以缓攻为主,随证施治,并提出癥瘕"急攻成胀"的戒律。  相似文献   

3.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探析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提出以病为主,辨病论治增效减毒;从证辨治,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明确病因,专病专方消除癥瘕。临证应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方案,注意癥瘕结聚于脏腑内外,适当对症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4.
总结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奇经理论辨证论治月经病的规律,为月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叶天士认为月经病多责之冲任二脉,病久则奇经八脉俱病。叶氏辨治奇经病先辨病位、病情轻重程度及其与脏腑的相关性,再分清奇经病之虚实、阴阳、寒热,辨治以通补为原则,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对于不寐的辨治具有独特的认识。文章以《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案为基础,概括总结了叶天士辨治不寐的学术特点。叶天士尊崇经典,深研《黄帝内经》的理论,充分挖掘其中对于不寐的论述,尤其发挥并运用阳跷脉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不寐的论治,开拓了不寐的辨治思路;临证喜用经方,擅长化裁,能够灵活运用经典代表方剂治疗失眠;同时,叶天士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自己独特的认识,扩展了五味治疗不寐的临床运用,尤其是重视运用动物药,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形质,以培生生之气。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治胃脘痛之经验。辨证当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辨气血、辨燥湿、辨病邪,再根据证型立法选方。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笔者对叶氏治疗胃脘痛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分析典型医案,以求充分展示叶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释叶天士<温热论>中"妇人胎前病温"条文要义的基础上,分卫气分、营血分、后期3个证治,结合验案进行发挥,探求妇人胎前病温的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奇经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对癥瘕治疗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叶氏认为癥瘕病位在冲任奇经,兼及肝肾、脾胃;癥瘕病机为奇经络脉损伤,气血凝滞;叶氏用奇经理论辨治癥瘕可概括为通补奇经法和奇经络病治法,还特别重视运用丸药缓图,并提醒时时顾护胃气,为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临证指南医案》脱肛篇展现了叶天士诊治脱肛的特色经验。叶氏勤求古训,创立新说,认为脱肛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肾等脏腑相关。从辨虚实、辨脏腑、辨脉象等辨证,以"升举、固摄、益气"三法为治疗大法,具体体现在重视温补后天脾胃,甘药培中,甘温益气,治在中焦;以血肉之品填补下元,温肾助阳,兼理奇脉;中药炒炭增强收涩之力,固摄肾气,收敛阴液等。叶氏治疗脱肛圆机活法,提高了临证疗效,对后世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经历了从阳虚寒凝、痰瘀痹阻到瘀毒互结等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出发,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冠心病、非阻塞性冠心病可统一对应中医“心脉癥瘕”,基于癥瘕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结合慢性冠脉综合征现代证候学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虚为心脉癥瘕之本,痰为心脉癥瘕之始,瘀为心脉癥瘕之基础,毒致心脉癥瘕之变。因虚可致痰、瘀内生,痰瘀互结日久酿毒,虚、痰、瘀、毒的互结互化构成了本病的发生及演变基础。在治疗方面,则应参考治疗癥瘕的温通之法,首辨气血之虚实,后辨痰、瘀、毒之偏重深浅,从补虚扶正、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稳脉四方面,结合病机特点,随证侧重用药治之。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创立了络病辨治理法,从络病辨治痹证,揭示了新久痹证皆可络病,既有外邪直中,又有病邪久留传入,病位有在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不同,于痹证络病的辨证中须明确寒热虚实,治疗上强调除施以常法外,更着眼于"通"字,恰当运用辛温通络、虫蚁通络、活血通络3法。  相似文献   

13.
探讨阐明上下交病、病证纷繁、盘根错结之证,当注重整体、谨守病机、寻根溯源、纠偏去弊、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方可令阴阳调和、气血条达。其论述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的"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为切入点,阐明上下交病之理论基础,中焦在机体中的重要意义、对"治在中焦"的理解及其引申含义,以及上下交病、纷繁难解时谨守病机,以和中焦、和气血、和阴阳为辨治思路,进而说明"上下交病治其中"在辨证施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继承《黄帝内经》经旨,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奇经辨证"。叶天士奇经辨证之病证、治法、方药独具特点,病证既有单病又有交病;治法多用补法,补益之时亦重视通法;用药多以血肉有情之品补益奇经,且须以引经药物专入奇脉。叶天士奇经辨证常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治疗,往往能起陈年疴疾,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创新学术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创新学术思想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养阴护阴并行,甘寒咸寒养阴的治温思想;久病入络的病机思想;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思想;通补奇经的杂病辨治思想;脾胃分治,顾护胃阴的脾胃病辨治思想;阳化内风的中风辨治思想;善用古方、用药轻灵的组方用药思想。研究并诠释其深刻内涵,可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叶氏学术,叶天士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金匮要略》有"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疟病脉证并治》)的记载。此虽将癥、瘕并称,但两者其实分属不同病证:有形可查,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无固定形状且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为"瘕"。临床结合患者病性,则血病多为癥,气病多属瘕。但通常情况下临床难以将二者明确划分,故并称"癥瘕"。《金匮要略》关于癥瘕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