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SLIPA喉罩在全身麻醉下小儿术中保留自主呼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在SLIPA喉罩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飙风分为保留自主呼吸组和机械通气组,记录喉罩置入即刻、置入后10、30、60 min的心率、MAP、PaO_2、PaCO_2、PETCO_2、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等指标变化。结果:保留自主呼吸组患儿在各时间点心率、MAP、Pa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10、30、60 min PaCO_2、P_(ET)CO_2均较喉罩置入即刻明显升高,pH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置入后60 min PaCO_2、P_(ET)CO_2呈降低趋势,p H值呈上升趋势。机械通气组患儿在各时间点心率、MAP、PaO_2、PaCO_2、P_(ET)CO_2、p 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MAP、PaO_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自主呼吸组患儿置入后10、30、60 min PaCO_2、P_(ET)CO__2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pH值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组内及组间各时间点P(A-a)DO_2及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IPA喉罩用于全身麻醉下小儿保留自主呼吸是安全可行的,但全麻中要对PaCO_2、P_(ET)CO_2及pH值进行严密监测,并对CO_2蓄积所致高碳酸血症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S组和C组,每组30例。给予S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给予C组间歇正压通气模式(IPPV),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_0)、麻醉诱导后(T_1)、置入喉罩后即刻(T_2)、手术开始时(T_3)、手术结束时(T_4)、拔除喉罩时(T5)的血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_2)、呼吸末二氧化碳(P_(ET)CO_2)、NT指数、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呛咳、苏醒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T5时,S组Ppeak、P_(ET)CO_2水平均低于C组,MV高于C组,患者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IMV通气模式应用于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中,能降低患者苏醒期气道压,提高分钟通气量,缩短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98-101
目的探讨插管型喉罩(ILMA)联合气管插管在俯卧位手术患者中应用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择期需俯卧位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气管导管组(ET_组)和插管型喉罩组(ILMA组),各40例。ET组患者诱导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后各项拔管指征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ILMA组患者诱导麻醉后先插入配套喉罩,5 min后气管导管经插管型喉罩置入,术后平卧位后深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留置喉罩,待各项拔管指征恢复后拔除喉罩。记录两组T_0(麻醉诱导前),T_1(诱导用药后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_2(气管导管插入时),T_3(切皮时),T_4(术中),T_5(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时)5个时段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且观察苏醒期间的苏醒时间(T_6)、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_7),以及评估苏醒期间的并发症如躁动、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结果 ILMA组T_2、T_5时段HR、MAP显著低于ET组(P0.05);术后苏醒质量方面,ILMA组T_6、T_7显著短于ET组(P0.05),术后呛咳、躁动发生率也显著低于ET组(P0.05)。结论俯卧位手术的患者麻醉时采用插管型喉罩全麻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麻醉苏醒质量更高,安全性及可控性好。  相似文献   

4.
侧卧位开胸手术对每搏量变异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比较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开胸手术对每搏量变异度(SVV)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分为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组(各20例).两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吸氧5 L/min,行动静脉穿刺,应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和平均动脉压(MAP).应用Vigileo持续心排出量监测仪持续监测SVV、心排出量(CO)和每搏量(SV).安静平卧10 min后(T_1),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待肌颤消失后经口腔明视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接呼吸机双肺通气,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静脉注射维库溴铵4~6 mg,采用异氟烷0.8~1.0最小有效肺泡浓度(MAC)维持麻醉,稳定10 min后(T_2),转侧卧位后再稳定10 min(T_3)开始手术.进胸后行单肺通气,记录时间点为单肺通气10 min(T_4)、30 min(T_5)和60 min(T_6).结果 侧卧位T_3时间点的SVV均显著低于平卧位T_2时间点的水平(P值均<0.05).开胸单肺通气过程中,SVV相对比较平稳,T_4、T_5和T_6时间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T_2、T_3时间点的CO、MAP和SV均较T_1时间点显著下降(P值均<0.05).开胸单肺通气过程中,T_4时间点(开始阶段)的CO、MAP和SV与T_1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随后的T_5、T_6时间点,CO、MAP和SV出现下降,显著低于T_1时间点(P值均<0.05).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组间在各时间点的SV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开胸手术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对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状态的影响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喉罩置入和气管插管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观察组(B组),各50例,A组使用气管插管,B组使用喉罩置入,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_1)、成功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后(T_2)、手术开始后15 min(T_3)记录相应血流动力学数据和呼吸参数,记录两组患儿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前后各时间点的MAP、HR和SPO_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_1至T_3时间点的VTin、VTex、PPlat值均显著低于B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两组T_1至T_3时间点的PEEP、PETCO_2、每千克体重VTin、每千克体重VTe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_1至T_3时间点的PIP、LF、Cst、Cdyn值均显著低于B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儿胃胀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哭声嘶哑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无出现喉罩上分泌物多、反流误吸、喉支气管痉挛和低氧血症,术后频发呛咳的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小儿喉罩比较,小儿腹腔镜手术中气腹状态下气管导管气道管理方案气道密封性更佳,轻柔操作术后不良反应更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75例,ASA I~I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表面麻醉组,35例)和喉罩组(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控制通气后(T1)、检查中(T2)、检查后(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检查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及术后医、患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喉罩组患者在T2时间点的MAP、HR较低(P<0.05),SpO2在T2时间点则高于对照组(P<0.05).在T3时间点,喉罩组患者的MAP仍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在检查时间上无差异(P>0.05);麻醉清醒时间(17.67±3.69)min,喉罩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安全、舒适、内镜医师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00例,经过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术中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对两组患儿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_1、T_2、T_3、T_4时,观察组患儿HR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_0时两组患儿H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0时,观察组患儿MAP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_1、T_2、T_3、T_4时,MAP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效果显著,患者的HR、MAP指标稳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短,显著降低患儿躁动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欧普乐喉罩在短小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欧普乐喉罩应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选择估计手术时间较短的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欧普乐(OPLAC)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每组40例,均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以及术中、术后的相关并发症。结果:喉罩组在置入期和拔除期HR、MAP的变化较气管插管组小(P<0.05),两组的Vt、Pmax、SPO_2、P_(ET)CO_2受麻醉手术的影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喉罩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P<0.01)。结论:欧普乐(OPLAC)喉罩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全身麻醉通气满意、安全可靠;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应激反应小、咽喉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Supreme双管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Supreme双管喉罩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经静脉麻醉诱导后,记录两组插入喉罩(导管)成功率、肺通气情况;记录插入前(T_1)、插入即刻(T_2)、插入后2 min(T_3)、拔除喉罩(拔管)前(T_4)、拔除即刻(T_5)、拔除后3 min(T6)的HR、SBP、DBP;监测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台压(Pmean)、Sp O2、PETCO2;苏醒期躁动、术后呛咳、咽喉痛、声嘶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入成功率均为100%;诱导前后两组SBP、DB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S组置入喉罩或拨除喉罩后,即在T_2、T_3、T_5、T6时HR较慢,SBP、DBP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ax、Pmean、PETCO2值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S组苏醒期呛咳、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胃管放置顺利,成功率为100%,气道密封压(25±4)cm H2O,两组均未发生返流、误吸。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Supreme双管喉罩可以达到与气管插管相同的安全有效的通气效果,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用于日间美容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日间美容手术60例,(隆鼻、隆胸及吸脂等)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F组)及喉罩组(L组),每组30例,均以瑞芬太尼0.4~0.5μg/kg、丙泊酚2~2.5mg/kg诱导,气管插管组静注维库溴铵0.1~0.15mg/kg,当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后接麻醉机机控呼吸.F组术中以瑞芬太尼0.15~0.25μg/(kg·分)、丙泊酚4~6mg/(kg·小时)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间断追加肌松剂用量.L组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15μg/(kg·分)、丙泊酚3~5mg/(kg·小时)维持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结果:F组患者苏醒时间(停麻醉药至患者能按指令睁眼所需时间)和拔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或拔喉罩时间)明显长于L组(P<0.05).HR、MAP在诱导前、诱导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插入气管导管的即刻F组的MAP明显高于L组(P<0.01或P<0.05),拔除导管即刻和拔除后3分钟,F组HR及MAP明显高于L组(P<0.01或P<0.05);L组苏醒期躁动及咽部不适的例数也明显少于F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返流误吸.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结合喉罩通气用于日间美容手术,能保证有效通气,能保留自主呼吸,循环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道手术中运用双管型喉罩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48例,年龄25-6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每组24例。记录患者入室安静5 min时(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拔管时(T4)和拔管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于上述时间点采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间歇通气10 min时(T6)、气腹10 min时(T7)和气腹20 min时(T8)的气道峰压(Ppeak)、潮气量(V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两组的插管时、间歇通气10 min时和气腹10 min时Ppeak、VT、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3 min的MAP和HR较T组降低(P<0.05)。T组在插管后3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3 min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L组,且T组在拔管后3 min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T0时的基础值(P<0.05)。而L组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拔管后3 min与T0时的基础值无差别(P>0.05)。结论:双腔型喉罩操作简便,对心血管系统刺激性小,通气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平衡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效果,从中筛选最佳平衡麻醉药物的组合方案。方法 150例拟施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婴幼儿在同样条件下诱导插管后,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组,50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P组,50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M组,50例)。观察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时和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呼吸、呼气末CO2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术中和苏醒期的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结果 K组在麻醉后各时段的心率明显快于K+P组和K+M组(P〈0.01)。K+P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和K+M组(P〈0.01)。K+P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和K+P组(P〈0.01)。K组气管拔管后早期缺氧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平衡麻醉效果好,心血管功能稳定,苏醒快。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妇科腹腔镜术中七氟醚或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和异丙酚组(P组,n=20)。两组分别采用七氟醚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在诱导前水平仰卧位(T1)、水平截石位(T2)、诱导插管后即刻(T3)、诱导插管后5 min(T4),气腹头低位后即刻(T5)、气腹头低位后15 min(T6)、气腹放气后10 min(T7)观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PaCO2、PETCO2、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ime-average peak flow velocity,TAP)和脑短暂充血反应(transient hyperaemic response,THR)。结果 与TI时点相比,P组TAP在T2、T5、T6时点均无显著变化,而在T3、T4、T7时点明显降低,S组仅在T4、T7时点明显下降,T3时点明显高于P组,且与T1时点无显著差异;S组THR反应率(THRR)在T3时点与TI时点相比显著下降,且低于P组。结论 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时,异丙酚可降低CBF,但对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无明显影响,而七氟醚在吸入高浓度时能明显降低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CO2气腹与头低截石体位可显著升高CBF,其作用明显强于临床常用剂量的麻醉药物,但对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肥胖患者全麻气腹状态下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腹腔镜术后肺功能损害的高发人群肥胖患者,从预防气压伤角度研究机械通气时多呼吸参数(三因素三水平)的组合选用,以求减小或避免多呼吸参数的不当组合引起的较高气道压,从而获得“较低气道压力同时又能维持良好通气”的肺保护效应,以完善肥胖患者腹腔镜术后呼吸功能障碍的预防措施。方法 按公认的“30≤BMI<40”肥胖指数筛选ASAⅠ~Ⅱ肥胖患者,随机作为样本病例;取麻醉机上最基本的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吸呼比(I∶E)三参数作为三因素A、B、C,取f=15、12、9次/min,VT=8、10、12 mL/kg,I∶E=1∶2.5、1∶2.0、1∶1.5为相应的三水平;选用L9(34)K=3重复正交试验设计表归纳数据,检验、分析各因素及水平变化影响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均压(Pmean)和内源性呼末气道压(PEEPi)的统计学意义。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本研究9组试验的(k=3,n=27)腹腔镜手术全麻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SpO2 100%。整个实验过程中PEEPi监测值为3 cmH2O。三因素三水平呼吸参数间的不同组合对PETCO2、PIP、Pmean的影响如下:①对PETCO2的影响:f、VT各水平的选用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E的选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PIP的影响:f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VT、I∶E的改变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对Pmean的影响,三因素三水平呼吸参数的选用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呼吸参数的最佳组合方式是A3B1C2,即f=9次/min、VT=8 mL/kg、I∶E=1∶2.0,非小潮气量快频率,也非大潮气量慢频率。如此才能获得肥胖患者全麻气腹状态“较低气道压力同时又能维持良好通气”的肺保护效应。值得注意的是:①I∶E对气道压(PIP、Pmean)的影响,即对肺保护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②I∶E对PIP和Pmean的影响具有相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5例,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瑞芬太尼1.5 ng/ml(R1.5),瑞芬太尼1.0 ng/ml(R1.0),瑞芬太尼0.5 ng/ml(R0.5);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均为2.0μg/ml,患者入室后紧闭面罩,氧流量3L/min,以血浆靶控目标为准,当目标浓度与效应室浓度相等后,记录呼吸功能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OAA/S评分及患者用药前后血气分析的变化。分别于给药前基础值(T_0)、达到效应室浓度即刻(T_1)、2 min(T_2)、6 min(T_3)、10 min(T_4)时对M_V、V_T、RR、P_(ET)CO_2、SpO2、BIS、OAA/S评分及用药前后pH值、PaCO_2、PaO_2、V_D/V_T等进行比较。结果与T_0比较,3组M_V、V_T于T_(1~4)时下降(P<0.05,P<0.01),R1.5组RR明显下降(P<0.01),R0.5组RR各时点变化不显著(P>0.05)。T_(1~4)时R1.5组M_V、V_T、RR明显低于R1.0、R0.5组(P<0.05),P_(ET)CO_2明显高于R1.0、R0.5组(P<0.05)。3组患者BIS、OAA/S评分T_(1~4)较T_0下降(P<0.01),且R1.5组较R1.0、R0.5组下降明显(P<0.05,P<0.01)。3组PaCO_2、V_D/V_T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显著增高(P<0.01),V_D/V_T仍在正常范围内,pH值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后pH值、PaCO_2、、V_D/V_T在R1.5组明显较R1.0、R0.5组变化大,R0.5组影响最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ng/ml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复合2.0μg/ml血浆浓度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手术较安全,但仍应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16.
小儿喉乳头状瘤重度气道梗阻手术的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儿喉乳头状瘤重度气道梗阻手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于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70例Ⅲ度和Ⅳ度喉梗阻的喉乳头状瘤患儿,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开始后5、1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P_(ET)CO_2).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中通气方式、拔管期和拔管后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分析围术期的管理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5~35 min,术后5~20 min拔管送苏醒室.手术结束时MAP为(66±6)mmHg(1 mmHg=0.133 kPa)、HR为(138±11)次/min,与麻醉诱导前的(69±8)mmHg、(155±10)次/mi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结束时SpO_2为(98.3±1.2)%、P_(ET)CO_2为(44.8±3.8)mmHg,均较麻醉诱导前的(91.9±2.3)%、(68.1±11.8)mmHg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合理的围术期管理下,患儿麻醉诱导平稳,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度过围术期.结论 小儿喉乳头状瘤重度气道梗阻手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谨慎使用肌松药,合理选用气管导管及气管插管的方法,术中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根据手术需要采取相应的通气方式,尽量避免气管切开,拔管期和拔管后密切监测呼吸循环功能,保护气道避免误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对直肠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安全依据。方法选择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男17例,女13例,年龄45~65岁。所有患者均无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麻醉吸入1%~2%七氟醚(SEV组),或1%~1.5%异氟醚(ISO组),术中辅以靶控持续泵入瑞芬太尼1.6 ng/kg、维库溴铵(1.0~1.5)μg·kg~(-1)·min~(-1),维持麻醉使BIS在40~60。测定患者在麻醉前(T_0)、手术开始后1 h(T_1)、术毕(T_2)、术后24 h(T_3)、术后72 h(T_4)外周静脉血IL-6、sIL-2R、TNF-α的浓度。结果吸入麻醉后2组患者IL-6、TNF-α、sIL-2R均升高,其中IL-6水平2组T_1、T_2与T_0比较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V组T_2时低于1SO组(P〈0.01);TNF-α水平SEV组T_2、T_3较T_0时显著升高,ISO组T_3较T_0时显著升高,且T_2时SEV组高于I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时机的选择在术后72 h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力下婴幼儿腹腔镜手术中PETCO2和PCO2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对36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婴幼儿按气腹压力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气腹压力8mmHg)、B组(气腹压力10mmHg)和C组(气腹压力12mmHg),每组12例。于气腹前5min、气腹后10、30min以及放气后5min记录HR、MAP、SpO2、PETCO2,同时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ETCO2值与PCO2值的对照,并计算Pa-ETCO2。结果气腹后3组患儿HR、MAP均较前增高(P<0.01),3组患儿PETCO2与PCO2均有良好相关性(P<0.01),C组二者的相关性较A、B组减弱。结论在腹腔镜气腹压力为8~12mmHg时,PETCO2可取代PCO2,成为围术期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弹性蛋白酶(NE)、补体C3、C3及尿NAG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和西维来司钠组(S组,n=6),建立犬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min(T2)、45min(T3),开放30min(T4)、60min(T5)取静脉血和尿液。静脉血离心后测血浆NE和补体C3、C4浓度。尿液测尿NAG。结果①CPB后,两组动物各时点血浆NE含量显著高于CPB前(P〈0.01)。同时点组间比较,S组CPB后各时点血浆NE含量均低于C组(P〈0.01、P〈0.05)。②CPB后C组血浆补体C3含量逐渐下降,CPB末达谷值,明显低于CPB前(P〈0.01);组间比较,C组CPB后同时点血浆补体C3含量均低于S组(P〈0.01),两组动物血浆补体C4含量无明显差异。③CPB后两组动物尿NAG活性逐渐增加,CPB末达高峰,明显高于CPB前(P〈0.01);同时段组间比较,S组尿NAG活性低于C组(P〈0.01)。结论CPB中应用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的活性,减少补体激活及尿NAG活性的增加,对CPB中的肾脏有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