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早期梅毒的实验诊断方法,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对92例硬下疳无硬下疳症状的早期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基因扩增,同时对患者作血清抗体检测进行对照。结果,PCR法检测阳性率在硬下疳期为100%,无硬下疳患者为5.2%;而血清抗体阳性率在病程长于2周硬下疳患者为83%,短于2周者几乎测不到抗体,无硬下疳患者均阴性。结论:PCR检测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125例梅毒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1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一期梅毒129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35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为主;早期潜伏梅毒178例、晚期潜伏梅毒174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85例.1125例梅毒患者中107例(9.51%)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31例(2.75%).除一期梅毒外,其余各期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实验、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敏感性均超过97%.结论 潜伏梅毒发病率高,晚期梅毒发病率低,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9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为1.39:1,以20~49岁为主,非婚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梅毒15例(15.31%),无临床症状;一期梅毒18例(18.37%),皮疹以单发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59例(60.20%),皮疹以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掌跖部鳞屑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为主;一期、二期梅毒共存的6例(6.12%)。25例(25.51%)曾被误诊;11例伴发其他性传播疾病。91例使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其中4例同时使用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7例使用美满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6个月一期梅毒RPR阴转率为83.33%,潜伏梅毒阴转率为53.33%,二期梅毒阴转率为49.15%。结论早期梅毒皮疹形态多样,易误诊;梅毒常与其他性病同时存在,应注意行相关筛查;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一期梅毒血清阴转率高,梅毒患者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4.
关钟琪  王菊清  林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2020-2020,2037
目的了解目前台州市梅毒发病的特点,以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对79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早期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32例,二期梅毒42例,早期潜伏梅毒5例;男女之比趋于1:1;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传播途经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经正规治疗,1个月后临床治愈率100%,3个月后血清治愈率一期梅毒37.5%、二期梅毒21.43%、早期潜伏梅毒60.00%。结论目前临床上梅毒以早期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为不洁性生活;对早期梅毒应规范治疗,以减少晚期梅毒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对性活跃人群的性病知识教育,增加自我防护意识,以控制梅毒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5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肖嫣 《当代医学》2010,16(20):6-7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患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总结其危险因素,为梅毒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传播途径等一般资料;分析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效果。结果早期梅毒患者年龄主要介于18~45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比例1.42:1;传播途径主要为不洁性接触。早期梅毒中以二期梅毒患者最多(32例,55.2%),一、二期梅毒共存患者最少(3例,5.2%)。皮疹有单发硬下疳、鳞屑性红斑、鳞屑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种类较多。青霉素治疗后第6个月潜伏梅毒阴转率为50.1%,一期梅毒RPR阴转率为85.4%,二期梅毒阴转率为44.5%。结论早期梅毒皮疹多种多样,应注意检查以防误诊、漏诊;尽早采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梅毒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皮肤性病科门诊687例梅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7例梅毒中,Ⅰ、Ⅱ期梅毒分别占63,1%和32.3%;潜伏梅毒占4.6%。男女患者比例为1.2:1,以无业、服务业人员居多,占48.3%;年龄以21~40岁之间最多,占69.4%;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占90.7%。结论梅毒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TPPA和RPR有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潜伏梅毒感染情况,并对其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共检出230例,其中男性136例,占59.13%;女性94例,占40.87%,男女比例为1.45∶1。青年组28例,占12.17%;中年组71例,占30.87%;老年组131例,占56.96%。RPR滴度:(1∶1)84例,占36.52%;(1∶2)67例,占29.13%;(1∶4)41例,占17.83%;(1∶8)29例,占12.61%;(≥1∶16)9例,占3.91%。主要科室分布:大内科58例,占25.22%;大外科42例,占18.26%;妇产科58例,占25.22%。结论住院患者常规梅毒血清筛查试验是发现潜伏梅毒的必要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防治相结合是预防潜伏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评价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总结51例早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对RPR、FTA-ABS、蛋白印迹法以及PCR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一期梅毒较少,多表现为不典型下疳,女性患者易于漏诊;二期梅毒较多,临床表现多我样但皮疹常以阴剖为主,掌跖暗红色斑疹、肛周扁平湿疣较为常见。在实验诊断方面,RPR对本组病例的敏感性为73.2%,FTA-ABS为94.1%,蛋白印迹法为1  相似文献   

9.
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57例;男256例,女345例,男∶女为0.74∶1;20~39岁高发,主要传染来源为非婚性接触;46例(7.65%)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251例(41.76%)因其他性病或疑有性病进行检查时确诊.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大于1∶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99%(127/174)、52.94%(90/170)和60.31%(155/257).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RPR阴转率明显低于早期显性梅毒患者(P=0.044).结论 应加强梅毒宣传力度,多渠道筛查以控制梅毒.  相似文献   

10.
龙晓燕 《华夏医学》2005,18(3):426-427
目的:探讨梅毒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提高梅毒诊治水平。方法:对190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0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0.88;一、二期梅毒各占37.4%和61.6%,一期梅毒以男性患者为主,二期梅毒以女性患者为主;职业以个体、服务业人员居多;年龄以18~40岁最多;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误诊;一期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以1:2~1:8居多,二期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以1:32居多;早期梅毒临床治愈率为100%,血清学治愈率为96.8%。结论: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罗明 《甘肃医药》2014,(5):337-339
目的:探讨分析苄星青霉素联合皮肤物理抗菌膜治疗梅毒硬下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治疗的96例Ⅰ期梅毒硬下疳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治疗均参考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制定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治疗》中有关Ⅰ期梅毒硬下疳的青霉素治疗方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疗程为1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洁悠神治疗,在皮损处均匀喷洒洁悠神(主要成分是有机硅季铵盐活性剂),2次/d,疗程为一个月。记录治疗第5d、10d、15d、20d所有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和皮损愈合情况,并在两个疗程后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5d、10d、15d愈合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皮肤物理抗菌膜治疗梅毒能有效缩短硬下疳的皮损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先天性梅毒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4例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4例患儿中,皮肤损害者15例(63%),肝脏损害者14例(58%),血液系统损害者11例(46%),肺脏损害者7例(29%),消化系统损害者6例(25%),心脏损害者3例(12%),肌肉骨骼损害者2例(8%),神经系统损害者2例(8%),多脏器损害者19例(79%).结论 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多个脏器损害,对不明原因的皮疹、肝功损害、贫血、发热、腹胀等临床表现的小儿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筛查先天性梅毒,以利于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misdiagnosis of primary syphilitic chancre an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typical features of this disease.Methods A case series of twenty-seven challenging primary syphilis patients who were not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chancre was included in our study.The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the patients' age,sex,skin lesions,HIV status,syphilis serologic test results,treatment,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collected.Hematoxylin-eosi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f skin biopsy sections were reviewed.Results Four female cases with extragenital chancres presenting as erythema or erosive skin lesions on the nipple were misdiagnosed as Paget's disease or eczema.The disorder of missed or misdiagnosed male cases manifested as syphilitic balanitis or multiple chancres on the penis root and adjacent pubis rather than coronal sulcus or frenum.Patients with nonreactive nontreponemal tests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were also easily missed or misdiagnosed.Conclusion Primary syphilis presenting as multiple lesions rather than a single chancre,at atypical locations,or with a nonreactive nontreponemal test result,tends to be missed or misdiagnosed.  相似文献   

14.
489例梅毒病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玲 《黑龙江医学》2011,35(8):589-59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间,489例梅毒病例的发病特征,以提高防梅意识,减轻梅毒的侵害.方法 将489例梅毒患者分为Ⅰ期梅毒、Ⅱ期梅毒、神经梅毒、潜伏梅毒、胎传梅毒、孕妇梅毒,讨论其临床表现及特征,找出各期诊断和治疗上的薄弱环节.结果 Ⅰ期梅毒发病情况: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2.4∶1);Ⅱ期梅毒皮...  相似文献   

15.
毛建林  郑喆  毛卫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52-153,155
目的分析电视辅助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各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7例按病理分期分为两组,Ⅰ期组56例,Ⅱ期组61例,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3年随访率等情况。结果Ⅰ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Ⅱ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98.2%,Ⅱ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8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王银国  李燕梅  彭李青 《河北医学》2011,17(12):1584-158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子宫颈癌的诊断及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有完整盆腔CT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T扫描结果中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对肿瘤分期的价值,并将CT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96例患者中鳞癌84例,腺癌10例,腺鳞癌2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期8例,Ⅰb1期23例,Ⅰb2期21例,Ⅱa期19例,Ⅱb期16例,Ⅲ-Ⅳ期9例。②CT扫描肿瘤分期:扫描不能检出Ⅰa期宫颈癌;Ⅰb1期检出率为38例,低估6例;Ⅱa期22例,高估3例;Ⅱb期20例,高估4例;Ⅲ-Ⅳ期14例,高估5例。③CT表现:不能检测Ⅰa期宫颈癌;对于≥Ⅰb期肿瘤通过CT扫描可以检出,其中发现等密度病灶52例(54.2%),低密度不均匀病灶40例(43.8%),伴有低密度结节38例(39.6%),高密度不均匀结节4例(4.2%),转移淋巴结可以表现为肿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中心低密度可有坏死。结论:CT扫描对于肿瘤分期≥Ⅰb期的宫颈癌有诊断意义,可以作为治疗前肿瘤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但对于Ⅰa期宫颈癌,则不能通过CT扫描检出。  相似文献   

17.
荧光PCR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钟洙  王传敏 《吉林医学》2009,30(9):769-771
目的:评估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FQ-PCR技术检测硬下疳、一期横痃、二期梅毒皮损、梅毒患者全血、室温保存1~3年半的梅毒螺旋体DNA阳性标本以及部分生活污染品中的梅毒螺旋体DNA含量。结果:该技术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一期梅毒100%,二期梅毒90%,早期梅毒全血为20%,无症状梅毒全血为0%,其敏感性主要受到治疗药物和梅毒病程的影响;与梅毒口腔黏膜斑密切接触的污染品中1个茶杯获得阳性结果;室温保存的梅毒螺旋体DNA阳性标本均阳性。结论:FQ-PCR技术适用于确认未经治疗的形态各异的早期梅毒疹;对一期梅毒后期或二期梅毒早期患者血中梅毒螺旋体DNA检查有价值;梅毒螺旋体DNA在常温下可长期保持稳定;该技术对探明梅毒间接传播途径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HL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所有HL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首发症状,起病部位、临床分期、结外侵犯范围、ECOG评分、治疗情况.结果 143例霍奇金淋巴瘤男女比例为2.5:1,中位年龄37岁(11~73岁),以混合细胞型(34.3%)及结节硬化型(28.0%)最常见.淋巴结起病者占97.2%,最常见为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74.1%),结外起病者占2.1%.临床分期以Ⅰ/Ⅱ期最多见,占60.8%.伴有结外侵犯者占29.5%,常见部位为脾(14.4%)、肺(5.8%)、骨(5.0%).Ⅰ/Ⅱ期与Ⅲ/Ⅳ期在性别、病理类型、首发症状、起病部位及一线治疗总有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身症状、ECOG评分及是否化放疗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HL发病以中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理类型、首发症状、起病部位对临床分期无明显影响,临床分期对一线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