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保障脊柱植骨融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脊柱长节段矫形固定植骨融合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椎体间融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创伤及疾病经常会造成脊柱稳定性的丢失,外科手术的干预多数需椎板切除或椎体侧前方减压,进一步降低了脊柱的稳定性。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使脊柱外科的矫形、即刻稳定及融合率得到很大提高,使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最后仍要靠骨性融合来完成良好的矫正及生理力线与稳定性的重建。椎体间融合是减少脊柱骨折内固定后  相似文献   

4.
浅谈脊柱内固定的应用与植骨融合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近10余年来新的脊柱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使脊柱外科的矫形、即刻稳定及融合率得到很大提高,使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然而无论多么坚强的内固定,即便是三维六个自由度的矫正器械,最后仍要靠骨性融合来完成良好的矫正及生理力线与稳定性的重建。内固定的矫形与固定只是暂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固定只是获得骨性融合的一种手段。因而在我们重视新内固定器械应用的同时,不可忽视与其相关的其它基本问题。如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其手术疗效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应用或应用了何种内固定器械,因其治疗效果涉及:术式选择是否合理,减压是…  相似文献   

5.
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在多节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行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结果8例获6个月~3年随访。切口I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治愈,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脊髓功能损害于术后5个月内完全恢复。植骨块均完全愈合,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未发现钉棒松动、脱位。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可加强脊柱稳定,促进病灶吸收愈合,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和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脊柱前路手术与内固定融合肖映波,黄继义,刘仁孝我院骨科从1986年初开展脊柱前路手术,应用华西医大骨科设计的椎体间固定钉[1]作内固定,同时作椎体间嵌入植骨融合,至1992年底共用于骨折31例、结核22例、肿瘤6例。该内固定钉应用灵活、固定可靠、后凸...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对后凸角度矫正率 ,截骨融合率 ,内固定结构稳定性 ,对 31例接受截骨矫治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 1 2个月随访 ,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 73° ,术后后凸角平均为 1 2°,截骨融合率 96 77% ,后凸角度矫正率为 83 56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内固定坚固、稳定 ,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的优点 ,使脊柱基本呈流线型 ,恢复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骨折整复内固定后是否应植骨融合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脊柱内固定器的负面效应及对固定方式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脊柱内固定为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保护脊髓、促进融合、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多椎体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椎体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差异 ,比较二者的优缺点。方法 总结 1990年~ 2 0 0 1年采用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与同时用饶氏椎体钉、Ventrofix、Z -Plate钢板、USS等器械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人共 12 4例。其中非内固定 6 8例 ,内固定 5 6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神经恢复、畸形纠正情况及治愈率。结果 经平均 2 5年的随访证实 ,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快于非内固定组 ,有显著性差异 ;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二组全部得到改善 ;畸形纠正内固定组后弓角较术前平均改进 2 9°、非内固定组平均改进 5°,有显著性差异。内固定组治愈率为 10 0 % ,非内固定组治愈率为 87%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柱结核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加速植骨融合 ;有明显改善畸形的作用 ;减少结核复发 ,在治疗多椎体结核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益成熟,脊柱融合内固定在脊柱退变、创伤和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脊柱融合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辅以内固定的脊柱融合率高达95 % 〔1〕。然而其术后并发症也日益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尤其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  相似文献   

13.
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3例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结果 术后随访1,5~3年,23例患者胸腰椎结核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X线片显示椎问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该术式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脊柱Denis B型骨折行单节段与双节段融合后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 选取因脊柱Denis B型骨折而行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双节段融合和行前路单节段融合患者各1例,两例均为L1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女性患者,年龄为45岁和41岁,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和C级.术后1年患者均达到影像学椎间融合标准.收集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CT数据,包括行单节段融合患者取及未取椎弓根螺钉的CT数据,行双节段融合患者未取出螺钉的CT数据;将此三组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立T11~L2三维模型.建模后,将模型再次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设定边界条件并施以260 N的轴向压力及10 Nm扭矩,模拟椎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运动,观察三个模型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上的脊柱运动平均位移以及椎间融合后T11-12椎间盘的应力分布云图,并比较椎间盘的平均Von Mises应力.结果 双节段融合与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脊柱活动平均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节段融合取内固定组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上均明显高于双节段融合和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在上述六个运动方向T11-12椎间盘平均Von Mises应力,双节段融合大于单节段融合取和未取内固定组,单节段融合未取内固定组大于取内固定组.结论 单节段融合手术在椎间融合满意的前提下,取出后路椎弓根螺钉可提高脊柱活动度,减少椎间盘应力,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5.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海军  周跃  周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4):1890-1891,1904
脊柱外科各种内固定系统只是脊柱稳定的必要手段,对脊柱只起到暂时的固定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植骨融合,才能使脊柱获得恒久的稳定。植骨融合的方法包括附件间和椎间融合,附件间融合范围包括上下关节突的外侧、峡部及椎体的横突。椎间融合是在椎体间隙切除椎间盘结构,切除上下椎体的软骨终板,显露骨质,在两椎体间负重力线前方加入各种融合材料,从而减少内固定螺钉松动、折断、拔出等并发症。自体骨移植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由于来源有限,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载荷分享”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推测能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效应。本实验用活体山羊脊柱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模型,进一步比较动力内固定和相对坚强内固定对脊柱后外侧融合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动力内固定能否增加载荷分享,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脊柱截骨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陈旧性骨折继发脊柱后凸畸形17例,采用全脊柱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并牵引闭合截骨间隙,植骨融合。结果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7例平均随访18个月(8个月~6年),术后所有病例截骨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假关节、内固定松动。结论经全脊柱截骨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截骨和内固定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柱融合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岩 《中国骨伤》2011,24(1):1-4
融合技术早在1911年开始应用于脊柱外科[1-2]。近百年的发展已使脊柱融合技术成为脊柱外科疾病诊治中和神经减压、内植物固定并列的三大必不可少的脊柱外科技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脊柱退变性疾病、畸形、肿瘤疾患的治疗成为可能。从哈氏棒、Luque椎板下钢丝到全脊柱椎弓根钉固定,内固定技术在30年间得以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动力内固定融合术对失稳脊柱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越性。方法: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仅作脊柱后路皮肤切开,L2~L4节段椎旁肌剥离)、动力固定融合组(B组,在A组基础上切除L3后部结构后行动力固定融合)和坚强同定融合组(C组,同B组但改为坚强固定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截取L1-L6节段脊柱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固定节段运动范围,然后在MTS 858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刚度测试。A组标本测试完后切除L3后部结构作为损伤组(D组)重复稳定性和刚度测试,B组和C组取出内固定器后重复刚度测试。结果: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明显减少(P〈0.01),而且在屈伸、侧弯方向上比A组更稳定。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刚度均显著性提高(P〈0.01);B组和C组内固定器取出后与取出前刚度之比的均值分别为85.51%、74.4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内固定和坚强内固定融合均能恢复山羊失稳脊柱的稳定性,但动力内同定能增加载荷分享。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椎体结核、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此类病例行前方减压、前路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经6个月~2a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均达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好,椎体高度无丢失,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86.4%。结论对脊柱后柱完整、脊髓受压来自前方的病变进行前路手术,减压彻底、内固定稳定、术后脊柱融合好、脊髓压迫症状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