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讨X线、CT、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评价三种检查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行骶髂关节X线、CT、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探讨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不同表现来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由此判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早期AS患者共有46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χ~2=10.38,P0.01);晚期AS患者共有40例,X线与CT、MRI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或χ~2=0.01,P0.05)。结论目前AS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中X线平片易漏诊,在骶髂关节Ⅰ、Ⅱ级早期病变分析定性方面,CT及MRI的诊断意义要比X线平片显著;在Ⅲ、Ⅳ级晚期病变中,三者相差不大;在Ⅰ、Ⅱ级早期病变中,CT与MRI比较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2.
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艾脉兴  赵孟君  林雪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6):336-338,341,F0002
目的:比较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为AS的患者136例,对其X线平片及CT成像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敏感性及病变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X线诊为0~Ⅱ级骶髂关节改变中有48.8%在CT诊断中提高了诊断级别。骶髂关节面模糊(Ⅰ级改变)在X线平片中检出率较CT高(P<0.05),而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则在CT中检出率较X线平片高(P<0.05)。X线诊断为0~Ⅱ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6.6%、36.6%、53.3%;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分别为84.6%和90.9%。结论:CT较X线片对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所以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特点。方法对本科确诊的6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都全部做X线、CT、MRI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X线、CT、MRI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来诊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 X线显示1例(5.0%)正常,表明X线存在早期AS漏诊的可能,X线结果显示Ⅰ级为15例(75.0%)、4例(20.0%)Ⅱ级与CT,MR比较得出,其在诊断早期AS上存在难度,X线24例(50.0%)Ⅲ级,24例(50.0%)Ⅳ级与CT的23例(47.9%)Ⅲ级,25例(52.1%)Ⅳ级比较,两者相差不大;CT8例(40.0%)Ⅰ级,12例(60.0%)Ⅱ级,与MRI 1例(5.0%)Ⅰ级,19例(95.0%)Ⅱ级比较,得出MRI能更好更准确的检测早期AS,CT与X线、CT与MRI、X线与MRI比较,分别计算得P值0.05,故3个因素两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检查可先用X线平片做基本诊断,若正常可基本排除AS(不排除漏诊的可能);若不正常,疑似或早期可用CT和MRI明确诊断,中晚期X线可基本明确诊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还需要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资料,总结相应影像学表现及病变分级,并作平行对照研究。结果:①CT与MRI对早期AS骶髂关节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但CT与MRI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0级,X线平片与CT、MRI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AS骶髂关节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侵蚀、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等,CT、MRI较X线平片对这些表现的检出率要高,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疑似AS但X线平片难以准确判断的早期病变,CT与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行X线、CT、MRI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分级结果及检出率、影像学表现及检出情况。结果 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检出率高于X线及CT,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及关节软骨囊肿检出率均高于X线、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X线、CT及MRI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且相比于X线、CT,MRI对组织病变及分级的检出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飙  王立群 《当代医学》2014,(23):44-45
目的: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8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接受X线平片及CT诊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CT对Ⅰ级及Ⅱ级病变的临床检查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Ⅲ级、Ⅳ级病变中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在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征象检测率方面明显优于X线(P<0.01),而在关节软骨、骨硬化、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等晚期影像学征象等方面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仅能确诊中晚期AS病变,对于早期疑似AS病变的患者,应尽早采用CT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7.
朱枫 《当代医学》2016,(24):76-77
目的 研究对比X线平片、CT、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取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7例,对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和3种影像学方法中的病变分级检出率进行分析,对比3种影像学方法的差异.结果 在关节边缘模糊、关节面侵蚀的早期AS影像学表现中,MRI的检出率高于CT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分级Ⅰ级、Ⅱ级检出率的比较中,MRI的显著高于CT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影像学方法中MRJ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影像学方法,对于AS的早期骶髂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与CT表现,探讨早期影像学特征,比较X线片与CT对早期AS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确诊的40例AS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做骶髂关节至腰椎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的表现、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期,并对X线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为:X线Ⅰ级2例,仅表现为关节面不清,间隙存在;Ⅱ级(诊断为早期病变)9例,表现为髂骨侧关节中下部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破坏.CTⅠ级2例,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轻度糜烂;Ⅱ级12例,软骨下局限性硬化,骨质模糊不清,斑块脱钙侵蚀及微小囊变,骨质硬化.对Ⅲ-Ⅳ级AS病变,X线与CT诊断基本相同,但对AS早期病变CT明显优于X线平片,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 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糜烂,斑片脱钙侵蚀、小囊变、骨质硬化是AS早期征象.CT更能准确清楚的显示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病变的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7例ASSIJ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并与X线、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7例AS患者中,34例MRI显示SIJ软骨异常、19例显示关节下骨髓水肿、21例显示脂肪沉积、29例显示骨质破坏、11例合并髋关节病变.X线平片检出SIJ病变0~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14例、Ⅳ级5例;CT检出SIJ病变0级4例、I级3例、Ⅱ级12例、Ⅲ级13例、IV级5例;MRI检出SIJ病变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5例.结论 低场MRI可清晰地显示SIJ软骨异常、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及早期骨侵蚀改变,是ASSIJ病变早期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聂建 《当代医学》2014,(3):53-54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3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采用CT、X线、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3种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表现、检出率及不同分期检出率。结果34例患者X线、CT与MRI检查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4.12%、70.59%和94.12%,CT检查其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lt;0.05),MRI检查其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 线和CT检查(P&lt;0.05);对病变0级,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lt;0.05),MRI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lt;0.01);对病变Ⅰ级,CT、MRI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lt;0.05);CT与M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病变Ⅱ级,CT与X线、MR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X线、MRI检查相比,X线平片对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比较困难,易漏诊,而CT、MRI检查对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早诊断、早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ANFH)的X线、CT表现 ,评价它们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7例双侧股骨头X线、CT表现 ,比较二者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显示能力。结果 :X线发现Ⅰ期~Ⅱ期ANFH 2 6例 ,诊断准确率 38.8% (2 6 / 6 7) ;CT发现Ⅰ期~Ⅱ期ANFH4 6例 ,诊断准确率 6 8.6 % (46 / 6 7)。结论 :X线平片难以发现AFNH的早期表现 ,CT是显示早期ANFH较有效而可靠方法 ,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2.
圣文  宋承东 《西部医学》2011,23(8):1574-1575
目的探讨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 54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单侧38例,双侧16例;Ⅰ期25髋,Ⅱ期45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为35.7%,55.7%和97.1%。结论 MRI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较,能更早发现病变,而且敏感性和准确率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和CT表现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79例临床诊断为As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平扫图像对As骶髂关节病变不同分级的表现特征。结果(1)CT检查对于Ⅰ~Ⅱ级骶髂关节炎的认定优势大于x线;而Ⅲ级和Ⅳ级二者接近。(2)CT检查对于关节面囊状破坏、关节面模糊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面有较高的显示率。结论cT检查能够比x线更早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病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涌  曾阳东 《广西医学》2009,31(4):482-48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行骨盆X平片及双侧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分析X线、MRI扫描征象。结果23例AS患者中X线检出率52.2%,MRI检出率87.0%。Ⅰ-Ⅱ级患者MRI可见关节软骨增厚、信号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Ⅲ-Ⅳ级患者除有Ⅰ-Ⅱ级的表现之外,还可见大范围的骨质硬化、骨髓内脂肪沉积。Ⅰ-Ⅱ级病变MRI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Ⅳ级病变两种方法检出率相似(P〉0.05)。结论MRI能够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以及CT诊断,统计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96.67%,CT诊断准确率为72.00%,差异(P<0.05),其中MRI检出46例Ⅰ期、47例Ⅱ期、50例Ⅲ期、2例Ⅳ期;CT检出27例Ⅰ期、39例Ⅱ期、41例Ⅲ期、1例Ⅳ期。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单一囊变、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均高于CT(P<0.05)。MRI诊断敏感度高于CT(P<0.05),但MRI诊断特异度与CT无显著差别(P>0.05)。MRI与CT的Kappa一致性大于0.5,提示MRI与CT诊断的一致性均较高。结论 MRI和CT,都能够有效诊断出股骨头坏死,但相比而言,MRI诊断价值显著高于CT,可进一步有效观察股骨头坏死实际情况,从而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应用X线、CT及MRI诊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103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分别应用X线、CT及MRI检查,观察与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宽,CT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且模糊,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现长T2、T1;MRI0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16.50%均比X线、CT0.00%高,且MRI、CT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31.07%和32.04%、30.10%和30.10%均比X线7.77%和15.53%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RI关节面骨质囊变与关节面侵蚀检出率85.44%与96.12%均分别比X线34.95%与63.11%、CT67.96%与80.58%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X线、CT及MRI诊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且MRI在组织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具有更高检出率,临床需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尽早确诊,并为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在X线、CT、MRI及18F-FDG PET/CT上的表现,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在影像学上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1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中X线94例,发现异常62例,诊断符合率65.9%;CT90例,发现异常82例,诊断符合率91.1%;MRI36例,发现异常34例,诊断符合率94.4%;18F-FDG PET/CT15例,发现异常14例,诊断符合率93.3%。4种检查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8,P0.05),X线诊断符合率低于另外三种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P0.05);CT、MRI及18FFDG PET/CT三种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χ2=0.43,P0.05)。多发性骨髓瘤X线及CT主要表现是骨质稀疏、膨胀及破坏,伴有病理性骨折及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质硬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典型变现为"盐-椒征";18FFDG PET/CT表现为相匹配的18F-FDG高摄取灶及骨质溶骨性改变。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四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认识及了解其影像学表现,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AS髋关节改变患者的髋关节进行CT与MRI技术检查,MRI检查采用冠状面及横断位T1WI、T2WI、快速反转恢复序列(STIR),发现滑膜病变时加做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影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CT与MRI技术检测AS髋关节改变的敏感性。结果 66例AS患者共132个髋关节侧位,CT显示髋臼及股骨头缘虫蚀状囊状骨质破坏14个,韧带骨化6个,关节间隙狭窄7个及关节缘骨质硬化9个;MRI显示髋关节间隙模糊伴狭窄5个,关节面下方骨破坏36个,骨髓水肿39个,骨髓脂肪沉积30个,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34个,关节周围积液55个。MRI增强关节滑膜异常强化32个。CT显示异常的髋关节侧位共15个,MRI显示异常的髋关节侧位共90个,髋关节异常检查率分别为11.4%(15/132)和68.2%(9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对于髋关节骨结构改变显示良好,MRI不但能显示早期骨质结构异常,还能显示AS髋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MRI检查有助于AS髋关节受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在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CTP)异常与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56例,利用128层螺旋CT机,先行CT及MRI平扫,排除脑出血及急性期脑梗死,然后再行全脑CTP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CTP异常者,按照灌注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按CTA结果分为血管轻度狭窄组和血管中重度狭窄组.结果:CT灌注异常者56例,其中Ⅰ期39例,Ⅱ期17例.CTA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11例,中重度狭窄26例.血管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间异常灌注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期患者患侧PS值均较健侧延长(P〈0.01);Ⅰ、Ⅱ期患者间脑健侧和患侧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CTP异常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通过CTP与CTA检查,并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可以对TIA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