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间接血凝试验(血凝)和TR/Patocl抗原玻片法凝集试验(玻凝)在钩体病血清学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凝法、玻凝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并与显凝法作比较。结果:对30例钩体病患者早期血清检测结果显示:3种试验方法阳性率分别为:玻凝法86.7%,血凝法73.3%,而显凝法仅30.0%,显凝与玻凝、显凝与血凝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玻凝与血凝间无显著性差异。对90例非钩体病人3种方法检测结果:玻凝法检出3份阳性,血凝法检出4份阳性,其特异性分别达96.67%和95.56%。对131例钩体病疑似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3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显凝40.5%,玻凝35.9%,血凝25.2%。显凝与玻凝总符合率达84.0%,与血凝总符合率达69.2%,3法无显著性差异。对钩体流行地区95份人群血清及60份鼠、57份猪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玻凝与血凝试验阳检率低,而显凝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玻凝和血凝两者。结论:玻凝试验和血凝试验早期诊断钩体病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显凝试验,但在应用方面,玻凝试验方法更简便快速,数分钟即出结果,值得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采用用显微镜凝集试验(下简称显凝试验)对成都市肉联厂的250名屠宰工人血清标本进行钩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78.8%,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4.06。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其阳性率和GMT分别为21.2%和12.76。证实成都市屠宰工人中存在钩体病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3.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于 1974年首例报告以来 ,因菌群复杂多次引起暴发和流行。进入 90年代以后 ,我县钩体菌群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钩体菌群变化规律 ,加强防制 ,控制暴发和流行 ,1997~ 1999年开展了钩体病人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结果结合我县 1985~ 1989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1]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用MAT法检测抗体和分离培养病原体。3 宿主动物监测 在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区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提高钩体病防制水平 ,控制本病的流行 ,我们开展了钩体病血清学监测调查。现将近 5年的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996~ 2 0 0 0年全区基层卫生防疫站和医院送检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 15 99份。所收集血清的患者近 2年均未注射钩体菌苗者。调查用钩体 15型标准菌种及TR/patocⅠ抗原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凝试验及TR/patocⅠ抗原玻凝试验 ,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参照文献进行〔1〕。结果  ( 1)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检出情况 :检查疑似钩体病患…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洪涝灾害后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洪涝灾害之后我省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自然感染及主要宿主动物猪、鼠带菌状况,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1998年12月在我省钩体病监测点江宁县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以及主要宿主动物带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 历年钩体病疫情资料来自本站疫情年报。1.2 健康人群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用MAT(显微镜凝集试验)法检测抗体,标准菌株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以抗体效价≥1∶100判为阳性。1.3 传染源调查(1) 鼠密度调…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 2 0世纪末浙江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进一步落实钩体病防制措施 ,我们于 1997~ 1999年间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 3~ 5ml,用MAT法检测抗体 ;同时无菌采血 1~ 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 (3)鼠类来源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邵东县钩体疫源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2005年、2006年采集健康人血清203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23人(阳性率为60.59%),两年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1.96%(53/102)、69.31%(70/101)。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差异,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9群钩体血清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邵东县健康人群中钩体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流感伤寒群为主,应加强钩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监测点采集的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结果 2011年各监测点共采集1111份健康人血清,经检测含10个血清群钩体抗体,钩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1.06%.澳洲群占39.60%、黄疸出血群为37.92%、秋季群7.72%、七日热群7.38%.峨嵋、雅安2个监测点的抗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全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往年低,存在发生局部钩体病流行的条件,应积极做好钩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结果 磐安县2009-2012年共报告5例钩体病例;共检测40份鸭血清,阳性8份,其中56601群钩体抗体6份,56608群2份;共检测439只鼠形动物,分离到14株钩体,均为56601群;共检测鸭肾80份、青蛙肾390份、猪肾244份、牛中段尿160份,未检出阳性.结论 磐安县宿主动物中钩体广泛存在,并可能发生疫源地流行菌株变化,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以纯化重组外膜脂蛋白LipL32为基础的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抗体的检测方法 .方法 以摹因重组技术获取重组钩体外膜脂蛋白LipL32,以该蛋白为抗原,分别使用间接法和夹心法ELISA应用于不同人和鼠血清的检测,检测结果 与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比较,同时人血清的检测结果 还与进口试剂盒比较.结果 纯化的重组蛋白检测9例钩体确诊病例双份血清标本,三种ELISA法的检出率与MAT无明显差别.检测45份MAT阳性标本,间接法ELISA敏感性为71.11%(32/45),夹心法ELISA为80.00%(36/45),而进口 ELISA阳性13份,占28.89%(13/45),25份可疑占55.56%(25/45).特异性检测,MAT阴性血清69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特异度均为97.10%(67/69),其中检测门诊体检血清43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均为阴性,进口ELISA检测14份,也为阴性.检测非钩体发热病例血清标本16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共检出2份阳性,进口ELISA则是1份阳性,12份可疑.检测梅毒螺旋体质控阳性血清10份,四种方法 均为阴性.重组蛋白检测鼠血清标本274份,夹心法ELISA的敏感性为86.75%(131/151),特异性为99.19%(122/123),符合率为92.34%(253/274),与MAT检测结果 相符.结论 重组LipL32蛋白具有结合活性,可应用于钩体血清抗体的检测,其中夹心法ELISA对鼠血清钩体抗体的检测显示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钩体病现场血清流行病学大样本调查.  相似文献   

11.
2000-2003年福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及菌型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福建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概况及菌型变化,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地疫情报告情况选择2个钩体病疫区县,1个一般地区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近年来我室实验诊断资料,分析我省流行菌群(型)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结果]福建省近年来钩体主要流行菌群已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黄疸出血型、秋季热型、流感伤寒型、七日热型和犬型,更迭为秋季热型、黄疸出血型、波摩那型、赛罗型和流感伤寒型;宿主动物中野鼠钩体抗体检出率高达60%以上,菌型分布较广,其中以爪哇型为主(31.6%),秋季热型次之(10.0%),其余菌型分布较分散;猪的检出率低,其传染源的意义似已降低。临床早期疑似病例尿样的分子学检测有利于钩体病早期诊断。[结论]我省近年来钩体流行菌型已发生变化,应定期对用于我省的多价钩体菌苗进行人群免疫保护效率试验的现场考核,确保菌苗的免疫保护效力,同时推荐使用多价外膜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13.
2001-2003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中钩体病菌群的变化,为预防钩体病的爆发流行,合理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健康人血清、疑似病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90%、4.59%、36.69%;在疑似病人血中分离培养出秋季热群钩体1株;在鼠肾中分离培养出21株钩端螺旋体,其中爪哇群14株、秋季热群4株、黄疸出血群2株和澳洲群1株;在猪肾、蛙肾中均未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结论]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的菌型以黄疸出血群为多,而宿主动物以爪哇群为多。鼠类动物脏器分离培养及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显示老鼠仍然是传播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提示我们要警惕由于菌群的更迭而引起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福州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以及入出境船舶截获鼠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差别,对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在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之间,实施13岸鼠形动物调查及船舶鼠形动物笼日法监测,并对截获的鼠形动物携带鼠疫菌采用国标法检测抗原、抗体,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RNA,用PCR方法检测钩端螺旋体DNA。结果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373只,年平均密度0.0326只/笼·d,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褐家鼠为优势种群。7—11月份鼠密度较高,其中9月份达到高峰,12月份最低,鼠形动物活动为单峰型。鼠疫菌抗原、抗体均为阴性,肾综合征出血热RNA阳性55份,阳性率15.90%,钩端螺旋体DNA阳性14份,阳性率3.70%。结论福州口岸鼠体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阳性率高,有传播相关传染病的风险,有必要对口岸采取灭鼠措施,并对鼠间、人间相应传染病感染情况实施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洪涝灾害对钩体病传播因素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病人、疑似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用背式法解剖取。肾及采猪肾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 1998~2002年蔡甸区共发生钩体病1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1.70%。蔡甸街、永安街、玉贤镇、张湾街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0.96%。病例集中于8、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96.05%。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0.58%,黄疸出血群阳性事量高为55.88%,其次为波蒙那群为5.88%。病人血培养及鼠、猪肾中均未分离出钩体病原。年平均鼠密度为1.22%,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均占39.53%。主要传播因素为防汛巡堤和稻田作业。结论人群免疫水平低下,洪涝灾害导致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了1998年疫情暴发。鼠类仍是蔡甸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6.
家兔钩端螺旋体自然感染调查黄自英1钩端螺旋体(钩体)的带菌动物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至少发现200多种动物携带钩体。四川已从24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而对家兔进行钩体血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于1987年、1991~1994年间对四川金堂...  相似文献   

17.
郑成军 《职业与健康》2011,27(8):890-891
目的通过对莒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莒县研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采集高发人群血清,进行钩体病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09年全县累计检测444名高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者116人,阳性率26.13%;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波摩那型为主(占75.86%),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占29.31%)。结论莒县曾发生过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今年监测数据显示仍以波摩那型为主,说明疫区净化效果不理想,一旦发生洪水,就有再次暴发流行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1990-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浙江省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1990—2005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例5653例,死亡68例,各地市除舟山外,其余各地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感染秋季群的构成比2000年以后较1990—2005年有较显著的上升,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一起成为主要菌群。继1996—1997年龙游县赛罗群钩体病疫情暴发后,2002年浙江省又在蛙血清中检测到赛罗群抗体阳性。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化,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耕牛钩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牛为农村中广泛使用的牲畜 ,在四川省数量多、分布广、与人接触密切 ,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和传染源。为了解耕牛在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中所起作用问题 ,我们选择了我省 4个钩体病监测点 (温江、江油、名山、广安 )县的部分耕牛进行钩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血清采集 在 4个县各选 2~ 3个乡 ,对所选乡内所有的耕牛进行调查登记 ,采其耳静脉血 3~ 5ml,自然静置后分离血清待检。共采集标本 35 0份。1 2 检查方法 采用显凝实验[1] 测定钩体抗体 ,选用十五群十五型的标准菌株作为抗原。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 (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