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99m) ~ Tc-ccM4嵌合抗体肺癌放射免疫显像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99m Tc cc M 4嵌合抗体用于肺癌放射免疫诊断。方法:用直接法99m Tc 标记嵌合抗体 cc M 4对17例疑肺癌患者行放射免疫显像( R I I),同时用125Ⅰ标记 cc M 4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T A G 72抗原水平。显像后2周检测病人血清中的人抗鼠抗体( H A M A)水平。结果:肺癌患者中 T A G 72抗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P< 005),阳性率为464% 。注射99m Tc cc M 4后12 h 癌灶对心肝的靶/非靶比值分别为266和208,选取此时的显像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对比,灵敏度为722% (13/18),对于14个原发灶 R I I示11个有放射性浓集,灵敏度为786% ,纵隔转移灶3个中2个 R I I示放射性浓集,1个肝转移灶阴性。3例非癌性病变未见放射性浓集。注射抗体2周后病人血清中 H A M A 均未见阳性反应。结论:99m Tc cc M 4肺癌 R I I诊断原发性肺癌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经颅多普勒脑血流速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脑干、小脑梗塞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速度的改变,与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对比。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MRI和TCD检查。将MRI显示脑干、小脑有梗塞灶的36例定为梗塞组;MRI未见异常的30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VBI);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梗塞组36例以脑桥梗塞最多见,TCD示梗塞组、VBI组的血流速度异常率分别为916%和633%,2组血流速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CD对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有重要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脑CT、MRI等影像学结构改变以前的临床下患者,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直径≤35 m m 的梗塞灶病理演变规律,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于发病7d 内及3 月后分别进行颅脑 C T 扫描,测量梗塞灶直径。结果 梗塞灶直径从272 ±392 m m 缩小为157 ±195m m 。结论 对梗塞灶直径在35 m m 以下,且与临床相符的病人可早期作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前瞻性对8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无闰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规律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表明:AMI后无症状室性心人常检出率高达86.2%。心肌梗塞范围较大,梗塞年龄60岁以上、梗塞后心功能降低及心肌缺血等是均是并发严重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其昼夜变化规律,经针对性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组第一年内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提示:预防和积极控制无症状  相似文献   

5.
脑分水岭梗塞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分水岭区梗塞( C W I)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78 例经颅脑 C T 或 M R I确诊的 C W I从发病因素、 C T及 M R I显示的病灶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微栓塞是 C W I的主要原因。 C W I在 C T 或 M R I显示的病灶形态为楔形。其中皮层型46 例(58 .9 % ) ,皮层下型32 例(41 .1 % ) 。结论  C W I是一类特殊的脑梗塞,有自己的好发因素、独特的病灶部位和形态以及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不同于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塞,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ML)的骨髓浸润(IBM)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克隆性IgH和TCRγ基因重排分别作为B和T细胞淋巴瘤克隆基因标志,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ML患者IBM。结果:(1)34份ML患者骨髓标本IBM检出率为70.6%(24/34),明显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38.6%,P<0.05)。(2)19例形态学检测正常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标本,IBM阳性率57.9%(11/19),其中8例B-NHL(8/14)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5例同时还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2例T-NHL(2/3)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无克隆性IgH基因重排;2例免疫分型不明确NHL患老中1例(1/2)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无克隆性TCR,基因重排。2例霍奇金病(HD)和10例非淋巴系肿瘤骨髓IBM均阴性。(3)Ⅲ,Ⅳ期NHL患者IBM检出率显著高于II期(p<0.01),初诊未治及复发患者也显著高于部分或完全缓解患者(P<0.01)。(4)IBM阳性组NHL2年死亡率54.5%(6/11),明显高于IBM阴性(p<0.05)。结论:PCR方法检测IBM有助于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室晚电位(LP)与梗塞部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以及LP对心肌梗塞(MI)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和猝死的预测作用。方法:用晚电位记录仪对168例MI患者进行检测和随访分析。结果:本组MI患者中LP的阳性检出率为27%,多壁MI组LP阳性率明显高于前(间)壁MI组(P<005),VT/VF和猝死患者的L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VT/VF患者(P<001),MI伴心功能不全者LP阳性率明显高于有MI但心功能Ⅰ级者(P<001)。结论:LP与MI范围的大小、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VT/VF或猝死有密切关系,但陈旧性MI发生猝死可能与LP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认为SAE分三度,即轻、中、重度。其主要MR征象是脑萎缩,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张,前后角附近的MR信号异常,腔隙性脑梗塞。其中对本病确诊的特征性MR表现是侧脑室前后角附近白质内出现长T_1和长T2MR信号。有些较小的梗塞灶在SE序列T_1加权像上难以发现,而用IR序列T1加权像效果则较好。  相似文献   

9.
老年无症状脑梗塞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需  李源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11):484-485,493
本文分析老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探讨无症状脑梗塞无症状的原因。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同期住院的32例有症状的老年脑梗塞患者为对照,观察32例头颅CT确诊的老年无症状脑梗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CT特征。结果显示无症状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CT表现梗塞灶的范围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无症状组梗塞灶小于15mm占96.08%,症状组梗塞灶大于15mm占76.6%。结果提示腔隙性脑梗塞是无症状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临床与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桂杰 《吉林医学》1998,19(4):229-230
无症状性脑梗塞(silentbrianinfarctionSBI)是指无卒中病史,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塞灶而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的注意或只有短暂的缺血症状。本文通过对38例SBI病人的观察,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M...  相似文献   

11.
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50例,稳定期12例,慢性期10例.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观察各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在CT、常规MRI及弥散图像上的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灶在DWI及ADC图上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DWI有助于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的检出,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应加作DWI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SCI患者101例(SCI组),70例性别、年龄、伴发慢性疾病相匹配且头颅CT/MRI检查未见梗死灶的非SCI患者为对照组(非SCI组),2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将SCI组患者根据梗死病灶的部位、数量分为皮质组(病变位于皮质)、多发病灶组及单发病灶组(病变均位于非皮质部位),对3个亚组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SCI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3.5%)显著高于非SCI组(21.4%,P<0.01);SCI组中皮质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非皮质部位的多发及单发病灶组患者;多发病灶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单发病灶组。结论:SCI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梗死的部位、梗死病灶的数量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11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的脑梗塞检出率(93.64%)高于CT(62.73%),P0.05;MRI在不同梗塞部位脑梗塞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形状多为条索状、椭圆及圆形,其中以圆形病灶最多(63.64%),直径≤5mm的病灶约68.01%,MRI图像更清晰。结论 MRI及CT均为重要的脑梗塞诊断手段,于早期脑梗塞而言,前者总检出率、梗塞部位检出率更高,能清晰反应病灶位置、大小、形状等,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rousseau综合征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Trousseau综合征致多发性脑梗死病例,全面分析其临床及MRI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原发肿瘤以肺癌常见,D-二聚体平均水平明显升高。MRI表现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的多发脑梗死,双侧前循环加后循环16例,双侧前循环1例;病灶累及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大脑深部及小脑半球13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小脑半球3例,大脑深部1例。梗死灶≥30个12例,梗死灶>10个、<30个4例,梗死灶<10个1例,其中小梗死灶5例,小、中梗死灶共存9例,小、中、大梗死灶共存3例。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低信号和等信号共存12例(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低信号4例(急性期脑梗死),等信号1例(亚急性期脑梗死)。增强扫描8例,其中6例梗死灶出现强化,点片状均匀强化4例,线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1例。16例脑动脉未见有意义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Trousseau综合征致多发性脑梗死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D-二聚体指标,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郭丰玉 《中外医疗》2014,(13):32-33
目的分析CT及MRI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选该院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在发病6 h内均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病情,比较两种方法对脑梗塞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头颅CT检查出脑梗塞9例,诊断正确率为15%;MRI检查出脑梗塞58例,诊断正确率为96.7%;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CT。结论脑梗塞在早期经MRI检查即能清晰显示出病灶大小、形态及具体部位,便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种技术(包括常规MRI、DWI、MRA、PWI、MRS),分析急性脑梗死在MRI不同序列的成像特征,并评估这些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发病48h以内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包括T1WI、T2WI、DWI、MRA、PWI、MRS等序列,并对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发病后就诊DWI能全部发现病灶,T2WI在24h内部分发现病灶,48h内全部发现病灶.梗死灶大于15mm的患者MRA发现脑动脉异常的比率高于梗死灶小于15mm的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PWI 血流灌注少于对侧正常区,且MRS 显示梗死区NAA不同程度下降,还可见不同程度Lac峰.结论 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可以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梗死灶,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对患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转归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323例连续病例行MRI检查,并将其脑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分级,在患者入院时、7d、14d及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对不同级别脑白质损害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间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WMH0级33例,1级107例,2级118例,3级65例。严重的脑白质疏松患者神经功能水平恢复较差,出院时不能自理比例更高,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梗死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脑白质疏松和上呼吸道感染、脑梗死出血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肠道功能紊乱无明确联系。结论脑白质疏松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转归有密切联系,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梗死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MR磁敏感序列对颅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颅脑血管畸形进行颅脑T1WI、T2WI、T2WIdark-fluid、T1WIfs增强MRA与SWI对比.结果:SWI所显示颅脑畸形血管数量、病变血管的分布范围及特点明显好于颅脑常规T1WI、T2WI、T2WI darkfluid、T1WI增强及MRA,特别是对隐匿性畸形血管、畸形细小毛细血管诊断敏感性100%,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SWI在应用于颅脑血管畸形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S和PWI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MRS和PWI技术对临床怀疑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塞发作早期常规MRI无法检测到的低灌注区,而MRS和PWI技术最早可在发病1.5h发现病灶。结论:MRS和PWI技术的应用对监测脑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对比分析MRI(磁共振成像)联合CT和单一CT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治疗脑梗死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46例,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 3例。实验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的诊断方法,对照组应用单一CT的诊断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正确诊断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CT图像、磁共振成像图像等。结果实验组诊断检查发现有20例脑梗死疾病患者,42个梗死病灶,正确检出率为86.96%(20/23),对照组诊断检查发现有15例脑梗死疾病患者,31个梗死病灶,正确检出率为65.22%(15/23),实验组的正确诊断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82.3%,对照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3%、75.6%,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诊断中,MRI(磁共振成像)联合CT的诊断效果远远优于单一CT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