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a)水平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IL-6和TNFa浓度,并将其结果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别的脑血管痉挛与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IL-1β、IL-6和TNF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P〈0.05),TNF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无统计学相关(P〉O.05)。【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和IL-6水平增高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有关,检测其患者脑脊液中IL-1β和IL-6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琴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06-907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临床中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如早期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血管痉挛,减少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底池连续泵输注罂粟碱防治动脉瘤术后血管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脑底池连续泵输注罂粟碱对腑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后的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13例经头颅CT三维血管成像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行早期急诊手术开颅脑动脉瘤颈夹闭,用PCA泵脑底池连续输注罂粟碱,经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直至罂粟碱输注治疗结束同时观察脑血管痉挛临床五项指征。结果13例患者输注罂粟碱8d的11例,10d的2例。患者全部存活,术后无脑血管痉挛和不良反应。结论脑底池连续输注罂粟碱防治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血管痉挛,效果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经过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按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脑脊液引流组(A组)56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手术夹闭动脉瘤,然后在颅底脑池置入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引流5~7 d后拔出,对脑脊液仍为血性者,行腰大池引流.对照组(B组)50例患者夹闭动脉瘤后,缝合硬脑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56)和24.0%(12/50),差异有显著性(χ2=4.79,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分别是(94.4±20.3)cm/s和(117.5±29.4)cm/s,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是7.1%和30.0%(χ2=7.89,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患者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防治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1~3d、7~9d、13~15d脑脊液ACTH、TSH、FSH、LH、PRL、GH的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SF中ACTH、TSH、FSH、LH、PRL、GH在发病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发病后7—9d变化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ACTH、TSH、FSH、LH、GH、PRL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冯建容  李介华等 《新医学》2002,33(6):345-34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中IL-6含量,同时检测同期20例患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结果:SAH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脑脊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SAH后第一日至第三日达峰值,第二周至第三周逐渐下降。SAH组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脊液IL-6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无血管痉挛的SAH患者,P<0.01。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显著升高,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痉挛患者,动态观察SAH病人的IL-6水平有助于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中IL-6含量,同时检测同期20例患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结果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SAH后第一日至第三日达峰值,第二周至第三周逐渐下降.SAH组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脊液IL-6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无血管痉挛的SAH患者,P<0.01.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显著升高,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痉挛患者,动态观察SAH病人的IL-6水平有助于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69例SAH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39例)腰椎穿刺置管稳压引流脑脊液,对照组(30例)间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结果 治疗组头痛减轻程度、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未增加再出血、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结论 腰椎穿刺置管稳压引流脑脊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AH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氯(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检测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脑脊液和血液中ET-1、NO和NOS的含量。结果:出血后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脑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出血后NO、NOS的含量明显下降,14d时大部恢复至正常。结论:脑脊液和血液中ET-1、NO和NOS含量的变化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不同时期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最低,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运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所有应用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出21个RCT,其中7个(390例)符合纳入标准,但试验方法学质量普遍低下。所有试验均未提及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SAH患者病死、植物状态或残疾等不良结局。其余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和随访期末引流组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2,95%CI(0.15,0.70)];并发症发生率(除再出血地是如此,其中脑血管痉挛RR=0.15[95%CI(0.06,0.33)]、脑积水RR=0.22[95%CI(0.10,0.52)]、脑梗死RR=0.25[95%CI(0.08,0.82)];仅1篇文献报道了该疗法的不良反应包括颅内感染和低颅压反应的发生,其余试验未提及不良反应。结论本系统评价纳入RCT质量均低,虽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有降低SAH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趋势,但缺乏评价其远期功能性结局以及不良反应的指标,尚不能对其疗效是否有效、安全得出确切的结论,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予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6例SAH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c=6.567,t=9.686~19.713,χ^2=3.952~6.725,P〈0.05);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5,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老年人SA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检测SA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脑脊液(CSF)中WBC、PTX-3水平。结果 SAH患者外周血WBC、NE%和CSF WBC、多个核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并且,血清和CSF PTX-3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SAH患者痉挛组WBC、NE%与未痉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之相反,SAH患者痉挛组CSF WBC、多个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未痉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关注的是,血清PTX-3水平与未痉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CSF PTX-3水平显著高于未痉挛组(P<0.01)。SAH患者痉挛组WBC、NE%和CSF WBC、多个核细胞数在1、2、3、5、7d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SAH患者痉挛组血清和CSF PTX-3水平在1、2、3、5、7d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AH患者机体存在高强度的全身和局部炎症反应。局部炎症反应与CVS的发生密切相关。CSF高水平PTX-3可能通过诱导局部炎症反应而介导CVS的发生。CVS的发生依赖于患者机体高强度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而PTX-3可能是介导高强度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关键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AN)介入治疗后腰池引流和间断腰穿防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对40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AN破裂出血病例按血管内治疗术后行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分A、B两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相关指标。【结果】A组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明显低于B组且下降速度较快。A组CSF中RBC数目各时段均值明显低于B组,A组下降速率快于B组(均P〈0.05);两组CSF中内皮素-1(ET-1)浓度在术后d3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P〈0.05),A组的下降速率明显高于B组;术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评分减少程度的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AN破裂介入治疗术后持续腰池引流疗效优于间断腰椎穿刺,是防治CVS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08—2011-08在我院急诊ICU留观的60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经CT和(或)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排除血肿、脑实质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需要外科或介入处理的患者,将人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脑脊液置换术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案并仅给予单纯释放脑脊液处理。脑脊液置换术组通过7次腰穿用小容量0.9%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出血性脑脊液,术后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脑脊液置换术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脑脊液置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值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脑脊液置换术组第4次置换前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次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此操作方法简单,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122例SAH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观察组左大脑前动脉(ACA)、右ACA、左大脑中动脉(MCA)、右MCA收缩峰流速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液、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能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持续外引流分组与传统治疗组 ,每组各 1 6例 ,分别采用早期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与每天行腰穿术放脑脊液。对两组的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持续外引流组与传统治疗组在颅内压下降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持续外引流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 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利用无菌输液器作引流导管 ,易于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量 ,能尽早清除血性脑脊液对脑的损害 ,从而达到平稳降低颅内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人脑室的疗效。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脑室外引流加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脑室外引流术结合腰穿引流术。结果根据GOS量表评分,治疗组优良率45%,高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血肿清除时间治疗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加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