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008年10月在实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根据院前急救流程救治的62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的53例非流程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ISS、AIS及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62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23%;对照组53例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1.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在现场急救时间、急诊室处置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从急诊至确定性治疗科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流程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院前抢救260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快速、安全转运回院258例,现场死亡2例,死于失血过多。结论:早期、及时的现场救护和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院前创伤急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武汉市江汉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的特点。方法:对从武汉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的2008年度武汉市江汉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院前急救患者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24±1.05(min)、16.41±7.82(min)、12.39±6.17(min),急救半径为9.17±4.36(km)。其中院前死亡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17±1.13(min)、15.86±8.17(min)和23.26±11.39(min);急救半径为8.96±4.28(km),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分别为2.26±1.08(min)、16.23±7.94(min)和22.97±10.48(min);急救半径为9.25±4.13(km)。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到达现场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院前死亡的患者(P〈0.01)。(2)院前急救,包括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第1季度为最多。(3)在2 198次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居首位,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段最多;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4)创伤类的死亡位居首位;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2~5位,其中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居首位的是心脏性猝死。(5)男性的院前急救例数、总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2)应重视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伤病员院前急救的组织实施、应急处理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出车院前急救l56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60例危重患者中创伤性急症占65.1%,内科急症占34.9%;出车半径≤10km占83.3%;呼救至到达现场的时间≤15min占62.4%。院前急救的成功率94.4%,5.6%的危重患者在现场或转运途中死亡。【结论】院前急救小组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提高出车反应速度缩短到达现场时间,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完善急救、转运设备是提高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创伤呈现动能巨大、多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患者生理功能耗竭严重、多发创伤性休克(其发病率在多发伤患者中占50%)的特点,而由于急救医学通讯网络、急救设备和急救措施的完善,濒死严重多发伤患者送到医院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对进入手术室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施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至关重要。作者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07年12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配合抢救的2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不包括入室时呼吸心跳停止时间≥5min的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经验,探讨危急重症妇科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以提高重症抢救的成功率。方法收集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经院前就诊的急、危、重症孕产妇137例的资料,并对其病症、护理过程、护理效果等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5例急危重症孕产妇得到及时救治,2例死亡,抢救成功率98.54%,比2001年1月-2003年12月的相应成功率高出7%。有4例因失血过多出现休克现象,经现场急救护理,得到复苏。急救护理20min内,在严密监护下平稳安全转送人院117例,另外有4例安全待产。结论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应做到:孕产妇急救小组的出诊速度要快,并且要在路途中尽量了解患者的症状,并制订好治疗方案;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严格的救护流程,并让护士熟记于心;通过理论考核和模拟演练,努力提高产科护士的素质,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了2001年12月-2004年12月间抢救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79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难以控制的急性出血和继发出血,2例死于脏器功能衰竭(MSOF),3例在术中出现心脏停搏,复苏无效;转送入院69人。结论 快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对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腹部外伤并发休克患者中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了急诊绿色通道建立近4年来220例创伤患者急救情况,以过去4年急救的100例腹部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常规组。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绿色通道组120例患者死亡6例,病死率5%,常规组100例患者死亡20例,死亡率20%(P〈0.05)。绿色通道组在抢救室抢救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完善,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创伤148例急救原则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148例多发生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创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达29.05%(43/148),术前、术中、术后病死率分别为58.14%(25/43)、11.63%(5/43)、30.23%(13/43)。术前主要死于创伤性休克,术后主要死于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认为急诊护士应提高对多发性创伤的理论认识,按照急救原则、VIPCO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建立创伤救治组,以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辅助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IABP辅助直接PCI治疗58例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析其疗效。结果:54例(93%)直接PCI操作成功,术后IRA血流TIMI 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29例。IABP持续11—272h;余4例(9%)失败(导引钢丝不能跨越病变1例,已行IABP但仍无血流3例)转保守(药物)治疗。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1例和血肿3例,经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修复或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治疗后缓解。39例病情稳定出院,住院时间7—56d,出院后随访至撰稿日,均未再发AMI,其中37例能正常生活。19例(33%)于住院13—144h死亡,包括3例直接PCI失败患者,均死于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结论:应用IABP辅助直接PCI治疗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01/2007-12 238例患者施行院前急救,总结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结果:抢救238例创伤患者,抢救成功224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为94.12%。结论:外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应掌握院前急救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为医院抢救患者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诊室创伤患者的急救模式,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07年6月间经急诊室收治入院的1020例创伤患者的损伤部位、抢救措施、急诊室救治时间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患者在急诊室救治时间73±41min,其中30min内118例、31~60min 343例,两部分合计461例(45.20%);61~90min 273例(26.76%)、91~120min146例(14.31%)、121~150min内81例(7.94%)、151~180min内36例(3.53%)、3h以上23例(2.25%)。创伤患者入手术室497例,急诊室救治时间56±25min;严重创伤患者的时间82±47min,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92.2%。结论:“绿色通道”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150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资料。结果本组死亡7例,病死率4.67%;恶化8例,占5.33%;无变化19例,占12.67%;好转116例,占77.33%。结论合理的液体复苏是提高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48例急诊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实验组24例)和0.9%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对照组24例),观察记录两组按4ml/kg初次复苏后30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复苏前和观察终点时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血压、休克指数)和安全性(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2组复苏后血压均明显升高,同时休克指数也均显著下降;实验组血压上升幅度及休克指数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组初次复苏后30min,红细胞(RBC)、血小板(PLA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时间均延长,但其变化于2组间无显著差异;除实验组复苏后血CL轻度升高外,2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于复苏前后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复苏效率高,对于内环境无显著影响,可安全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诊治疗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脑出血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10月-2011年3月急诊科院前急诊救治的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经急救车进行院前急救,3例抢救无效死亡,接受现场急救措施后,送往住院部接受治疗;24例未经院前急救,5例死亡。未经院前急救的病死率(20.8%)明显高于院前急救(4.4%)。结论: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运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5月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创伤休克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比两组在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介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6%,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可以加强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增加救治成功率,效果明显,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为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提出新的护理对策。方法多发伤患者354例,分析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损伤脏器及数目、损伤原因、救治结果等。结果院前出现休克例数141例,占39.8%。院前(包括未入病房前)死亡人数52例,占14.7%,其中死亡原因:颅脑损伤36人,占69%;休克14人,占26.9%:MODS:2人,占4.1%。结论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院前急救护士对伤员进行评估时,要协助医生进行各类相应的急救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救护模式。方法选取梁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6月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救方法进行救治,将2013年7~12月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运用规范化、程序化的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治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38.06±11.24)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3.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创伤救护模式能缩短抢救时间,保证各个环节的救护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